俗語說:「晚不梳頭,早不說夢」,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秋葉侃史 發佈 2022-08-11T03:14:57.929904+00:00

眾所周知,俗語和諺語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它是由我們的先人經過數百年的生活,通過總結經驗得來的。不過,隨著文化的發展與進步,許多人認為古人的俗語大多是迷信之言。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理解俗語和諺語需要放到特定的環境中去解讀,否則就容易歪曲它本來的意義。

眾所周知,俗語和諺語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它是由我們的先人經過數百年的生活,通過總結經驗得來的。

不過,隨著文化的發展與進步,許多人認為古人的俗語大多是迷信之言。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理解俗語和諺語需要放到特定的環境中去解讀,否則就容易歪曲它本來的意義。



在農村中,我們聽到這樣一句話:「晚不梳頭,早不說夢」,也經常會被人誤解。那麼,這句話是迷信之言嗎,它又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一個話題。

解讀俗語,環境很重要

何為俗語?何為諺語?它們多是勞動人民對日常生活的一種心得體會,進而總結成了一種言簡意賅的短語,因古代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不是太高,所以這類語言多以口頭傳播,進而形成了通俗易懂的短句。

通過上述的介紹不難發現,諺語和俗語大多只適用於民間,也就是受眾群體為老百姓,換一個環境或者換一個群體,再看待這類短語經常會不適用。

就如同一些名人名言一般,他們所說的話建立的基礎便是「名人層次」,若是將這些名言套用在老百姓身上,多數是不適用的,有的時候還會引來唏噓聲。



由此可見,無論是俗語還是名人名言,它們都有著各自的「圈子」,在圈子中這類語言很有說服力,而在圈子之外就不那麼容易讓人認同了。

就比如馬雲曾說過一句話:「我對錢不感興趣」,很多普通人看到這句話時會嗤之以鼻,但對於那些動輒上千億的富豪而言,錢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因眼界層次不同,所以看待這句話的態度也不同,這便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解讀這一句俗語就很容易明白了。

何為晚不梳頭

對於「晚上不梳頭」這種說法,我們經常會在民間聽到,而且很多人認為它是迷信。其實,它並不是迷信之言,而是老百姓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和感受。


上述提到的俗語是古代百姓總結的經驗,而在古代老百姓是非常貧窮的,他們不像我們現在生活水平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為了節省一些資源。

晚上梳頭必然要點燈,而古代農民家庭有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點燈了。因此,為了節省一些點燈的費用,老人們一般都不會晚上梳頭。

否則的話,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可恥的浪費行為,男子被打上「敗家」的標籤,而女子則被打上「不持家」的名頭,輿論都會把他們壓的喘不過起來。

另外,古人雖然經濟條件貧窮,但很多人都比較重視儀容儀表,出門前梳妝打扮。反過來看,晚上梳頭打扮的人大部分都會外出,在此情況下,男女都會被人說成鬼混、不檢點等,對家風的影響很大。

除了以上的兩個原因之外,小時候我們經常聽老人說,晚上梳頭會看到邪祟,這又是從何說起呢?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心理行為。

古人晚上點的燈大多是油燈,很容易受風的影響而左搖右擺,若剛好一個人在照鏡子梳頭,那麼鏡子裡的人物就會來回擺動。古代的銅鏡很不清晰,只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如此就容易看錯影響,進而受到驚嚇。

經現代科學的研究,人睡覺前的一些行為,很容易影響晚上的睡眠質量,壓抑的心理也容易做噩夢。可想而知,被鏡子裡的影子嚇到,晚上自然就睡不好,慢慢地就形成了晚上梳頭易做噩夢的說法。

由此觀之,晚上梳頭不好並不是迷信之言,只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心理現象的結合,至於會被「攝去魂魄」這一點則屬於無稽之談。



現如今,我們用的燈都是電燈,鏡子也比較的清晰,視力和光線都不會受到影響,晚上照鏡子、卸妝並不會有什麼異常的反應,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何為「早不說夢」

古時候,因為科學的局限性,老百姓一般都認為夢是上天的指示和引導,就連當朝的皇帝也是如此,比如曹操就曾做過「三馬同槽」的夢,隋文帝曾做過「長安被大水淹了」等。

通過相關人員的解讀,曹操、隋文帝都做出了相關的措施,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總的來說,夢被古人認為是未來的一種警示,正確的解讀後便可以測算吉凶,《周公解夢》不就是如此嗎?

既然這樣,為何古人認為「早上不能解說夢」呢?這不是與上述的理論相矛盾嗎?解說這件事情之前,咱們先來看一個故事,朱棣有一次想要帶兵征討瓦剌,他向姚廣孝求一簽。



豈料,姚廣孝直接把簽筒丟掉了地上,大聲對朱棣說:「上萬人的性命繫於你的身上,你卻寄託於這幾根簽......」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那便是事在人為,上天若能幫助你,天下間就不會有不平事。

「早不說夢」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起來之後應該是人精神最飽滿、幹勁最十足的,若是過於沉浸「夢境解說」之中,很容易適得其反。

夢境積極很容易讓人產生驕傲之心,夢境消極則又會打擊一天的積極性,對一個人整體的發展非常不利,嚴重時甚至能引發不良的蝴蝶效應。

有時候對於自己的夢境只能自己思考領悟,信則有、不信則無,至於「上天的指示」則不存在。站在如今的角度來看,「周公解夢」也不過是老人對年輕人的一種暗示,滿則損、謙則溢。



意思就是,年輕人驕傲了就要通過夢境打擊他,讓他的心平定下來,若年輕人沒有激情,就通過夢境來提高他的積極性,這也是古人崇尚的一種「中庸」。

總的來說,若把俗語放到古人的那種生活環境、文化環境中來解讀,大部分都有積極的一面。曾有人這樣形容過,多年以後人類在書本上看到「有一鳥,會人語」,而這種鳥剛好滅絕了。

可能很多人會不相信,亦或者把這種鳥神化,其實它就是鸚鵡而已,只是未來的人沒有見過,因為認知的局限性才會認為這句話存在問題。

事實則是,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只是你在解讀方面出了問題,用現代的環境去理解過去的文化自然是行不通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