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意識到黑暗,才能使人覺悟

華章心理 發佈 2022-08-11T10:53:29.400052+00:00

莉薩·克龍|作者機械工業出版社圖書《寫作腦科學》|來源有句老話說得好,敏銳的判斷力來自經驗教訓,而經驗教訓得自錯誤的判斷。問題是,錯誤的判斷可能是致命的。

莉薩·克龍|作者

機械工業出版社圖書《寫作腦科學》|來源

有句老話說得好,敏銳的判斷力來自經驗教訓,而經驗教訓得自錯誤的判斷。

問題是,錯誤的判斷可能是致命的。比如,錯誤的判斷使你忽視每次踩下剎車踏板時那奇怪的嘎吱聲,使你遲遲不去檢查大腳趾上那顆形狀古怪的痣,使你把全部家產交給那個號稱每次購買基金都能獲得高額利潤的傢伙。更糟糕的是,錯誤的判斷會導致你的社交生活脫離正軌—這比我們通常意識到的要重要得多。

正如神經精神病學家理察·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所言:「我們是社會性生物,歸屬感是我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就像我們對食物和氧氣的需求一樣。」人生要面對無數困境,正確的判斷是我們擺脫困境的關鍵,而獲得良好的判斷力,必須學習他人的經驗,學習他人經驗是最安全的方式,通常也是最好的方式。

莫非故事就是為學習他人經驗而設?

神經科學家、認知科學家、進化生物學家花了大量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既然大腦總是在努力辨別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那為什麼它會允許我們暫時忘記殘酷的「現實世界」,沉迷於虛構的故事世界?要知道,大腦只會加工絕對必要的信息。因此,正如神經科學家麥可·加扎尼加所言:「大腦似乎有一套獎勵機制,使我們樂於閱讀虛構故事,也就是說,虛構的體驗對我們有好處。」

為什麼一個寫得好的故事能讓大腦釋放出神經快感,使我們擺脫日常生活中無止境的混亂與無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好處就是,通過閱讀故事,我們可以安心地坐著,間接地體驗別人遭受的種種厄運,在這個過程中學得經驗,萬一有類似的毒箭射向我們,我們可以靈巧地躲開。

如史蒂芬·平克所言:「在故事裡,作者將一個虛構的人物置於一個假定的情境中,讓讀者去探索其結果。除了人物及其處境,故事世界中的其他一切都是真實的,現實生活中的常識和一般規律在故事世界中同樣有效。」既然我們天生就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感受,那麼從個人體驗的角度來講,主人公吃蛋糕幾乎就等於我們也將吃到這塊蛋糕。當然,這正是問題的關鍵。

故事主人公相當於一隻小白鼠,這話也許不好聽,但正因為有小白鼠代我們經受磨難,我們就不必再受此苦。不過,小白鼠有「善待動物組織」捍衛它們的權利,但主人公卻孤立無援,而且總是麻煩不斷。認知心理學家基思·奧特利(Keith Oatley)和雷蒙德·馬爾(Raymond Mar)寫道:「故事主人公和他的愛人痛苦地分手,這樣的情節總會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思考:如果自己面對同樣的情況會怎麼樣。由此體驗和思考得來的知識,無疑有助於我們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類似狀況。」

最關鍵的是,故事主人公一定要經歷磨難,否則,她不僅沒有東西可以教給我們,我們也沒有理由去關心她的遭遇。當然,要讓主人公經歷磨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所以,本章將探討為什麼設計一個陷阱讓主人公栽個大跟頭其實是在幫他;為什麼純文學小說的主人公要比通俗小說的主人公經歷更多的磨難;如何確保主人公的麻煩不斷;為什麼有些創作者覺得不能對筆下的主人公太苛刻;最後,我們還將細數挫敗主人公小算盤的十一種陰險手段。

如何瓦解故事人物的完美計劃

十一條須知

1.不要讓故事人物未經逼迫就承認一件事,即使是對他們自己

還記得小時候有人要你做你不願做的事情時的情形嗎?你會大叫:「是嗎?有膽量你來逼我呀!」在故事中,涉及承認某件事情的時候,故事人物必念的咒語也是這句話。故事裡的所有人物都不能在沒有被逼迫的情況下透露任何事情。他們是在被一把槍頂著腦袋的情況下,更多時候是在局面超出了掌控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承認下來的。信息就是通貨,必須努力賺取。一切都是有價的,沒人會免費贈送給你。也就是說,故事主人公要有強制性的理由才會承認一件事。要麼因為這樣做,他會有所收穫,要麼因為不這樣做,他會遭受損失或面臨災難。人物的行為絕不會是無緣由的。

2.允許主人公擁有秘密—但不要固守這些秘密

我們保守秘密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害怕秘密泄露會帶來某些後果(變化)。不過,保密並非簡單的決定。根據腦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在《隱藏的自我:大腦的秘密生活》一書中的說法:「秘密是大腦思想矛盾鬥爭的結果,矛盾的一方要揭露某件事,另一方卻不想這麼做。」實際上,心裡藏著秘密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來說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彭尼貝克認為:「不與他人討論,不向他人傾訴某個事件,這行為也許比實際經歷該事件更具危害性。」

所以,既然折磨故事的主人公是件十分痛苦的事,那當你知道強迫主人公吐露內心秘密其實是對她好時,你該感到安慰。相信你也不希望她由於保守秘密,心理壓力太大而心臟病發作。所以,無論她固守秘密的意願有多麼強烈,你也堅決不能同意。事實上,主人公越想保持緘默,你越要想辦法讓她開口。

還要記住一點:不要對讀者保守她的秘密,要讓讀者事先知道這個秘密。我們都喜歡做內幕人士。我們樂於知道主人公隱瞞了什麼,為什麼隱瞞。我們會為掌握了主人公的秘密,看穿了她的掩飾與謊言而洋洋得意。

3.確保主人公所做的補救措施只會讓局面更糟糕

這也叫弄巧成拙。記得我們前面說過,一個場景中做出的決策會促發下一個場景中的行為,那弄巧成拙就是促發行為的方式之一。不斷加大賭注,迫使主人公不斷重新評估形勢。

加大賭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愛普莉暗戀加里,所以到他任職的公司應聘一份工作,想藉此機會接近他。她被錄用了,就在加里所在的部門。可是當她特意打扮一番來上班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應聘上的恰恰就是加里的職位。原來,他升職了,即將被派駐倫敦辦事處。(或者可以糟糕一點,他被解僱了,就是因為應聘的愛普莉比他經驗更豐富。)

有時,弄巧成拙的反轉是這麼回事:計劃進行得非常完美,主人公也的確得到了她所追求的東西,結果卻發現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最不想要的。那這個故事就是這樣的:加里對新入職的愛普莉一見傾心,一把摟住她,喃喃地說他愛她的程度,就像他愛熬夜玩《魔獸世界》一樣,要不是他媽敲牆警告他,他可以每晚都玩。

4.確保所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全都出問題

不過,不要讓故事主人公知道你的計劃,要讓他在出發的時候以為只要提出要求然後等著就可以了。世上所有的財富都會在第二天上午九點之前由聯邦快遞送達,這不能說是他痴心妄想,這是人的天性。

我們都知道,為了維持寶貴的能量,大腦只要能少動一點,它就會少動一點,10我們整個人也一樣。剛碰到問題的時候,解決它需要多少精力,我們就付出多少精力,沒人會付出超額的精力。但是,老實講,你記得什麼時候以最少的努力解決了什麼問題嗎?實際上,試圖以最少的精力解決問題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出問題的地方很可能是主人公從未想到過的方面。所以,如果影片主人公長舒一口氣說:「好了,至少其他地方沒問題。」這時我們往往會緊張得打哆嗦。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幕可能意味著現在某個地方可能會出大問題。通常,這事一出來,前面出現的一切似乎都很容易。

5.讓你的主人公逐漸加大賭註:從一美元到一座農場

關於主人公面對的不斷升級的難題,有一點很有意思。雖然開始的時候他們賭得很小,但和後來押上的整座農場相比,那微不足道的一美元賭注卻往往讓他們更畏縮,有更多的抱怨和煩惱。以經典影片《春天不是讀書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為例,主人公菲利斯的死黨卡梅倫從來都不敢違抗他的父親。按卡梅倫自己的說法,他父親是愛車如命的人,特別鍾愛他那輛法拉利老爺車。所以,他從來不敢開那輛車。然而,正因為卡梅倫生性懦弱,對誰都唯唯諾諾,所以在菲利斯的攛掇下,他決定逃課,偷偷開著那輛車去兜風。菲利斯向卡梅倫保證說,只要讓車倒著走就能把里程表上多出來的幾英里去掉。卡梅倫心裡一百個不情願,但卻沒有勇氣拒絕。

很自然地,他們最後不是出去兜了一圈,而是轉了一整天,積累了卡梅倫做夢也沒想過的里程數,而且期間這台古董車還隨時面臨擦碰、丟失和被盜的危險。卡梅倫起初滿腹牢騷,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面臨的形勢迫使他慢慢強硬起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勇氣和力量,也慢慢醒悟:父親長期將這樣一輛豪車供奉在玻璃車庫裡,不肯動它一下,這就是暴殄天物的愚蠢行為。對一輛不開的車寵愛有加,對自己的兒子卻不聞不問,也是一樣的愚蠢。換言之,卡梅倫終於生他爸的氣了。

即便如此,這一天結束的時候卡梅倫還是有點恐慌。因為他們發現,把車架起來壓下油門讓傳動器倒轉,其實並不能減少里程數。卡梅倫氣急敗壞地踹了車頭一腳,結果車凹陷了一塊。他覺得自己現在做好了面對父親的準備,於是得意地靠在車上苦笑,不料車身從架子上掉了下來。由於發動機還在轉動,車輪接觸地面,瞬間起步,撞碎了車庫的玻璃牆,沖了出去,最後墜入深谷。

這讓我們想到《伊索寓言》裡的一個說法:「相比大災難,人往往更沒有勇氣忍受一點小委屈。」就這樣,卡梅倫在這一天裡學會了勇敢地面對父親,菲利斯提出他會為這個事情負責,卡梅倫沒有接受,而是選擇鼓足勇氣告訴父親真相。現在他並不太害怕說出真相,他可以直接告訴父親:破車就躺在谷底。而那天早上的他膽子小多了,那時候他還覺得承認是他們動了車子就是最嚴重的事。

6.不要忘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有的話,也是毒午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就意味著一切都要靠自己掙得。換言之,你的主人公不能輕易地得到任何東西,因為讀者想看到的是故事人物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有何反應。史蒂芬·平克指出:「故事讓我們一點點地試探著靠近災難的邊緣,但我們不會真的掉落懸崖,這樣就拓展了我們的人生體驗和選擇範圍。」這就意味著主人公得到任何東西都必須付出努力,這種付出和犧牲往往超出他的預期。(也就是說,比他起初決定去做的事情難得多。)只有那些實際上對他沒什麼好處的東西,他才能輕易獲得。

7.要讓故事人物撒謊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希望別人對我們撒謊,但是在故事裡,撒謊的角色才是讓我們感興趣的人物。一個大膽的謊言可以讓平淡的人物形象豐富起來,因為我們會想:誒,他為什麼要撒謊?有什麼隱情?這人不簡單。

當然,這意味著你得先讓我們知道這個人物撒了謊。如果不知道這是個謊言,我們就無法預測真相揭露之後各方會有什麼反應。因為謊言和秘密一樣,最終都會被揭穿。事實上,讀者之所以一頁一頁往後翻,就是因為急於看到這個謊言最終會導致什麼結果。

有沒有謊言不被揭穿的時候呢?當然有,但是不能沒有原因。謊言沒有被揭穿,必有其原因,這背後的原因必須能反映與故事人物相關的重要信息。有時候,主人公逍遙法外這一事實本身就是故事主旨所在。

但是有一個人絕對不能撒謊,任何謊言都不行,那個人就是你—故事的創作者。然而,很多創作者總是想要隱瞞點什麼,通常是因為他們不想讓讀者這麼早就看出端倪,這一點我們在第六章探討過。其中的問題是,讀者對你有一種天然的信任,一旦發現你對他撒了謊,他就會想到你的故事中還會有其他地方不真實,結果讀者對整個故事都會產生懷疑。

8.要引入一個不斷升級的危險,其威脅必須明確無誤,即時可感,絕不能模糊不清

大家都知道要給主人公安排反制力量,否則,主人公就沒有與之較量的對手。沒有對手,無論他多麼努力,都不能證明他奮鬥的價值所在。因此,創作者必須明確地定義,清楚地呈現這種反制力量,不能只是一個模糊的不會造成真正威脅的危險物,也不能是一個無所作為的反派人物。即使這個大反派的確壞到骨子裡,你也不能只讓他不懷好意地停留在動手的邊緣而不採取實際行動。

為了做到這一點,有一樣東西必須讓反派們出門就帶上,這個東西就是定時炸彈。快速臨近的最後期限最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更不用說驅使主人公的行動了)。讓反派製造迫在眉睫的危險,不僅能讓主人公不偏離行動的軌道,也能防止創作者跑題。越來越緊迫的危險,可以不斷地提醒創作者,即使他很想安排主人公周末到義大利托斯卡納去思考人生,那也要克制自己的衝動,因為如果主人公沒能在午夜之前找到米爾特叔叔的遺囑,那黎明時分營救人員一到就什麼都沒有了。

當然,反制的力量並非一定是某個人物,也可以是觀念性的東西,如嚴苛的社會傳統對人性的束縛,技術濫用導致的人性喪失,冷酷專橫的法律條文,等等。但是,有一點很重要:你不能讓它一直停留在概念化的狀態。因為我們知道,觀念本身是抽象的,不會對我們本人造成影響,也無法影響我們的情緒。能夠影響我們的是具體化、明確的觀念。也就是說,觀念必須體現在具體的人物身上,通過具體人物的具體行為,逼迫主人公接受這一觀念。

例如,肯·克西(Ken Kesey)的小說《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講的是社會習俗規範如何束縛那些追求個性自由的人們。那些不受束縛的人被強制實施了腦白質切斷手術。這個故事發生在一所精神病院裡,所有惡行都在一個反派人物的推動下展開,這個反派就是護士長拉切特。雖說是拉切特給生活在她魔爪下的人們帶來了災難,但她僅僅是故事主題的化身,只不過表現得極其殘忍而已。

9.一定要讓故事的反派人物也有好的一面

雖然有些違反直覺,但我們都知道反派也必須有好的一面,即使是暫時的仁慈,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善良。畢竟,世上沒有一無是處、徹頭徹尾的壞蛋。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即便的確壞到骨子裡,他們也不大可能這樣看待自己。不過更客觀地說,非黑即白的人物特性,無論是徹底的壞還是純粹的好,都讓人感覺沉悶乏味,更不可能使人浮想聯翩。事實上,一個完完全全的好人有時甚至比一個壞蛋更令人反感。

正如主人公必須有一些缺點,同樣地,反派人物也需要有一點積極的品質。

再說,如果一個人物是百分百的壞蛋,那他就不會再有什麼變化,沒有變化就會讓他的形象顯得單薄、刻板。如果說「所見即所得」,那麼這樣讀者得到的就是無聊與無趣。而一個具有某些良好品質的反面人物,也許還有改邪歸正的可能,這就形成了懸念。注意,不是說故事裡的壞人一定要得到救贖,而是說開放這種可能性,能使這個人物以及故事本身更有趣味性。

10.一定要揭露人物的缺陷、邪念以及不安全感

故事講述的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們,而我們都知道,變化最令人不安。正如托馬斯·卡萊爾所言:「人類天生憎惡改變,老房子不到掉磚墜瓦的地步他們是不會離開的。」13

這就意味著讀故事通常就像看一個人的房子在他四周一扇牆接一扇牆地倒下。讀者讀故事就是在假設:「如果……,會發生什麼情況呢?」讀者的這個假設不太可能是:「如果一個活潑開朗的女人,嫁給了一個陽光優秀的男人,事業有成,家庭美滿,還有兩個同樣活潑快樂的孩子……」為什麼?因為「完美無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還好它不存在),另外,不會崩壞的東西是枯燥乏味的。(當然,除非那是你的房子,在這種情況下,乏味是好事。)

所以,你的任務是拆除主人公能夠找到的所有避難所,強力把他推出去,應對外面世界的冷酷。可創作者們常常心慈手軟,當主人公前進的道路變得崎嶇坎坷時,他們就出手相助,為她鋪路搭橋。但是,一個人只有在做了英勇的事情之後才能成為英雄,也就是說他要不畏艱險,挺身而出,迎接挑戰,並且在此過程中戰勝自己內心深處的惡魔。你作為他的創作者,應該盡力讓每一次外部情節的轉折都能推動他直面內心的軟弱,這樣他才能一直沿著既定的軌道前進。

11.一定要揭露你自己的邪念

創作者包庇他們的主人公,縱容他們迴避真正棘手的問題,還有一個更微妙的原因。很多時候,迴避問題,不是出於保護主人公的需要,而是創作者自己對主人公面對的問題感到不安。通過容許主人公避開問題,創作者也可以避重就輕。因為,正如你可以「揭發」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人物也可以「揭發」你。如果你讓他們做不得體的事情,那你就暴露了你自己,說明你對生活中不文明的行為並不陌生,也就是說,你筆下的文字反映了你在沒人看著你的情況下會做的事情,會產生的念頭。

其實,這正是讀者尋求的東西。我們都知道文明的社會是什麼樣的—不需要任何人向我們解釋,我們心裡都很清楚。但是,在我們展現給公眾的自信的外表之下,大多數人內心都是一片混亂。故事講述的就是這種內心的混亂,這種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時必然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我們力圖掩蓋的一面。這往往就是故事的核心要義所在,正是這種自我暴露讓讀者驚嘆,引發讀者共鳴:「啊,我也是這樣的!我還以為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呢!」因此,普魯塔克提出了一條睿智的建議:「成大事者必經大難。」這條建議既適用於故事的主人公也適用於故事的創作者們,而且所經苦難必須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

或者,換一個更有哲理的說法,正如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所言:「想像光明的樣子並不能給人帶來光明,只有意識到黑暗,才能使人覺悟。」

點擊書封購買

加入華章心理讀者群

小編會在工作日定時通過好友申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