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的臣民都懷疑匡章,齊王為什麼就是信任他呢?

孔丘之徒曰 發佈 2022-08-12T04:42:48.241362+00:00

秦國向韓國、魏國借道去攻打齊國,齊威王派遣匡章率兵進擊秦軍,和秦軍對壘時駐紮下來。起因可能是齊國入侵燕國,諸侯兵援燕國。別以為諸侯發善心,只是在秦國的首肯下諸侯不想打破列國的力量平衡。秦軍、齊軍雙方的使者多次來往,匡章變更了軍服等軍隊用的徽章,以便和秦軍混雜。


秦國向韓國、魏國借道去攻打齊國,齊威王派遣匡章率兵進擊秦軍,和秦軍對壘時駐紮下來。

起因可能是齊國入侵燕國,諸侯兵援燕國。別以為諸侯發善心,只是在秦國的首肯下諸侯不想打破列國的力量平衡。

秦軍、齊軍雙方的使者多次來往,匡章變更了軍服等軍隊用的徽章,以便和秦軍混雜。

匡章利用戰前的空隙了解秦軍,「為變其徽章」,是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種機密的戰鬥準備只有暗地裡進行。

齊國的偵察兵匯報說匡章把齊軍納入秦軍,齊威王沒有理睬。沒過多久,偵察兵又匯報說匡章率領齊軍投降秦軍,齊威王沒有理睬。如此這樣三回。

官吏向齊王請求說:「說匡章敗壞的人,眾口一詞,大王為什麼不發兵攻擊他呢?」齊王說:「他明明不會反叛我,為什麼要去攻擊他?!」

齊王認為匡章是忠心的。所以前線的匯報,齊王不聽;官員的勸說,齊王不理。

沒過多久,偵察兵匯報說:「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以西藩之臣的禮節向齊國謝罪。

自從秦孝公變法以後,秦國日益強大,為西方霸主,齊威王雖然也強勢,但二國不接壤,互相威脅不大。「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只是書寫者的誇大之詞,為了顯示匡章的戰績。

齊王身邊的大臣對齊王說:「大王怎麼知道匡章不會背叛?」

大王有先見之明。錯誤地批評匡章,不影響臣子們誠惶誠恐地拍齊王的馬屁。

齊王說:「匡章的母親啟得罪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殺害他的母親,埋在馬棚的下面。

我命令匡章領兵時,勉勵他說:『憑您的頑強,軍隊不受損傷、勝利歸來,我一定重新安葬您的母親。』

匡章說:『我不是沒有能力重新安葬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啟得罪了我的父親,我的父親沒有留下教誨就去世了。沒有父親的教誨而重新安葬母親,就是欺辱死去的父親,所以不敢這樣做。』

匡章作為兒子不欺辱死去的父親,怎麼可能作為臣子欺辱活著的君王呢?」

先前,齊人對匡章的道德評價不高,「通國皆稱不孝焉。」(《孟子•離婁章句下》)儘管孟子以為匡章的言行舉止完全符合孝道,但國人普遍認為匡章不講孝道。

忠、孝是一體兩面。可以肯定,齊王沒有人云亦云。他從與匡章是否重新安葬母親的討論中得出結論,匡章是一個忠心的戰將。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當時人們對於社會生活秩序的一種共同認識,是封建社會的文化產物。君王以此來選擇、要求臣民。

因為齊王具有識人的本領,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匡章的一片忠心才有了顯現的機會。

東漢開國名將馮異與赤眉軍會戰時,讓精兵穿著和赤眉軍一樣的衣服,埋伏於道路兩側,大戰之中擇機而出,使得赤眉軍難辨真假,驚恐潰敗,最終馮異大勝赤眉軍。

這就是對匡章「為變其徽章」的運用,這一戰法在後世也一直延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