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的他奔邊疆,40歲從副處經14年到副部,61歲離世

益知快訊 發佈 2022-08-12T18:32:56.458621+00:00

這些年來,大學生多是競相奔向好的地方、好的單位去從事待遇好還輕鬆的工作,以期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些。26歲時從北大畢業後,他主動去邊疆,40歲時回京工作並擔任副處級幹部,54歲躋身副部級,61歲不幸離世!

大學畢業以後的路,怎樣選?如何走?

這成為當今許多年輕大學生需要面對而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這些年來,大學生多是競相奔向好的地方、好的單位去從事待遇好還輕鬆的工作,以期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些。

而那些相對艱苦一些的地方、相對艱苦一些的單位、相對艱苦一些的工作,卻少人問津。

這種局面與幾十年前的情況大相逕庭。

逆行無畏

很多年前,那時的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卻有著一股敢闖、敢拼的幹勁,不怕吃苦,不怕去艱苦的地方去鍛鍊。

用當時的流行語來說就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如此深情,如此情懷,在曾經的一代又一代大學生身上揮之不去。

尤其是一些本來有很好選擇的名牌大學或重點大學畢業生,放著留在學校本地或回家鄉的機會不去把握,面對一些香餑餑的單位招手也不去,捨棄大城市的優渥條件和待遇,甘願投身西部地區、邊疆區域或邊遠山區的發展建設事業,在重重困難中毅然踏步向前。

可以說,這些在就業上做出舍優取劣選擇的大學生,心中點燃的不只是希望和信念,還有理想和抱負。

一位來自東北的大學生,當年就是無以數計的胸懷國家、心系邊疆的赤子中的一個。

26歲時從北大畢業後,他主動去邊疆,40歲時回京工作並擔任副處級幹部,54歲躋身副部級,61歲不幸離世!

可以說,他寧願放棄手中抓到的好牌,而換成一副爛牌,還打成了一手漂亮的好牌。

他是誰?

他的名字是李延齡。

這個名字寄託了父輩對他的某種美好期望,延齡有延長壽齡、延長美好年歲的意思。

自從與這樣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名字相伴後,這位關外少年就與芸芸眾生略有不同了。

1939年,抗戰正酣的時候,李延齡出生在遼寧省營口市的一戶人家。

那時候的日子很苦,幼年的李延齡在朦朧的記憶中留下了對生活維艱的模糊印象。

而正是這種苦難的磨礪,為他之後做出不同常人的人生選擇埋下了伏筆。

後來,他和其他同胞一樣興奮,送走了舊社會,迎來了新時代。

不過,20多歲時,他才有機會憑藉自己的努力進入大學就讀。

而他所就學的大學就是聞名國內外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

更令人羨慕的是,他所就讀的專業還是北大的優勢專業——政治經濟學。

1965年8月,這個夏天是李延齡一生中難以忘記的人生重要篇章。

這個時候,在北大讀完幾年書的他,從該校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

作為北大畢業生,他做出了一般人都需要勇敢面對的決定:他主動要求參加支援邊疆建設,因為他認為國家培養了他,他決心把平生所學奉獻給祖國需要他的地方。

於是,組織上滿足了他的願望,這位血氣方剛的青年被分配到地處北方邊陲、條件較為艱苦的內蒙古自治區工作。

投身邊疆的第二年六月,他就在工作崗位上因為各方面積極上進和表現優秀而入了黨。

到了基層後,這位北大的高材生受到重視,在中共巴彥淖爾盟盟委辦公室工作,先是擔任幹事,後來被提拔為副主任等職。

由於其在邊疆工作十多年的一點一滴都十分出色,因此李延齡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便從一群優秀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新機會。

淬鍊新生

1979年,政策的春天早已吹拂大地,知識型年輕幹部獲得了新生。

這一年,時年40歲的李延齡的人生發生重大轉向。被安排工作調動的他,朝著與14年前相反的方向從內蒙古回到了北京。

回京後,這位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北大往屆畢業生進入了專業相對較為對口的財政部工作,從此走上平步青雲的道路。

在這個部委,40歲的他從副處級起步,先後擔任部里辦公廳的研究處副處長、處長等職。

而後,他又被提任該部的預算司副司長(副廳級),之後他繼續被重用,擔任該部的部長助理。

54歲那年7月,在部里工作14年的他正式躋身為部里副職領導之列,開始擔任副部長、黨組成員等職。

後來,他因有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經驗的緣故,還擔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61歲那年二月十八日,他因為病情加重的原因,在京城不幸離世。

先苦後甘

眾所周知,從基層往高層發展,這是一個殊為不易的過程。

從家鄉遼寧到內蒙古,再到首都北京,先苦後甘,李延齡的每一步都走得漂亮。

工作前十四個年頭,他進入副處級序列;後十四個年頭,他闊步邁進副部級行列。

這都是他不怕吃苦、長期在逆境中爭優的過程中獲得的結果。

無畏困難,敢於奉獻,勇於去艱苦單位貢獻人生價值,祖國就需要這樣可以隨處發光的人!

(完)


參考資料:

  • 網絡相關信息整理,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