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台詩案:北宋最大的文字獄,改變了蘇軾一生

月照松下石 發佈 2022-08-12T22:17:41.695316+00:00

變法本身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為觸犯了保守派利益,再加上新任命的許多新黨官員在執行新法時走了樣,因此遭到舊黨派的極力攻擊。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剛即位不久的宋神宗為改變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困境,召王安石入京,並任命其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主持變法。

變法本身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為觸犯了保守派利益,再加上新任命的許多新黨官員在執行新法時走了樣,因此遭到舊黨派的極力攻擊。而作為舊黨勢力中的重要人物,蘇軾也上書宋神宗陳述新法中的各種弊端。但此舉惹怒了王安石,就讓御史彈劾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就自請離京做官,並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改任為杭州通判。

此後蘇軾又輾轉在密州(山東諸城)、徐州等地任知州,在地方為官的蘇軾也沒閒著,時不時地就寫點東西抨擊一下新法。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蘇軾被調任為湖州知州。到任後,蘇軾按慣例給皇帝寫了封《湖州謝表》,結果就是這個謝表被御史們盯上,引出了北宋的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漢代時御史台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台為烏台)。

謝表中除了感謝宋神宗皇恩浩蕩之外,還加了這麼一句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意思就是,陛下知道我愚昧不能與時俱進,不適合留在朝中和新進的變法派共事;同時又看我年齡大了,不生事,或許能調到地方做個管理百姓的小官。這本身是一句發牢騷的話,但倒霉就倒霉在此時正是新舊兩黨競爭最為激烈的時候,蘇軾的這個謝表就被新黨派官員們抓住了把柄。

同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及其他御史官員何正臣舒亶等人接連上書彈劾蘇軾,彈劾其攻擊朝政、誹謗新法。支持變法的宋神宗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馬不停蹄地趕往湖州將蘇軾押解赴京,隨後關入了御史台的監獄。

新黨官員們並沒有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不僅是謝表,御史們還從蘇軾的詩集裡搜出了大量的「罪證」。如蘇軾的《山村五絕》中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諷刺鹽法,「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法等等。

更要命的是,舒等人讓宰相王珪檢舉蘇軾的《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一詩中「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認為詩中說樹根在地下的曲直只有蟄伏在地下的龍才知道,龍就是指天子,既然龍在地下,那在地上的蘇軾是什麼?幸好宋神宗並沒當回事,再加上朝中另一宰相章惇也解釋道,龍不一定指天子,比如諸葛亮就號稱臥龍。這才堵住了王珪等人的嘴。

不過怎樣,此時朝堂之上充斥著「倒蘇」之聲,而且連蘇軾的親友,像蘇轍、司馬光,甚至連已經去世的歐陽修都受到了牽連,共計數十人因此案或貶或被罰。

蘇軾在獄中等待判決時,長子蘇邁每天都去監獄送飯,因為父子不能直接見面,便約定,如果朝廷判決死刑的話,便送一條魚好讓其早做心理準備。恰巧有一天蘇邁因事不能親自去送,便委託一位親友去代勞,但是忘了告訴這位親友約定的事。親友想到蘇軾愛吃魚,便在送的飯菜里加了一條熏魚,蘇軾接到飯菜後大驚失色,認為自己凶多吉少了,便在獄中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就在蘇軾下獄時,朝堂上與蘇軾政見相同的大臣元老們紛紛上書請求赦免,而且連變法派里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為其求情。比如當時已閒居金陵(今南京)的王安石就上書宋神宗,認為「聖朝不宜誅名士」。連當時重病在床的曹太后也為其求情。幸好宋神宗素來也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打算殺他,便下旨將蘇軾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團練副使。至此烏台詩案才告一段落。

烏台詩案可以說是蘇軾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此之前,蘇軾的詩詞大多是以豪邁風格為主,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獵》裡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積極進取的心態。而在經歷過幾個月的獄中生活後,蘇軾的詩詞風格更多偏向於對人生及自然的感悟。在黃州期間,蘇軾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同時還帶領家人在黃州城東的一塊坡地開墾出了數十畝的良田,這塊坡地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坡,蘇軾也由此自號「東坡居士」。

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因其年幼,由高太后臨朝聽政。由於高太后牴觸新法,便啟用司馬光為首的一大批舊黨,並全面廢除新法。剛被提拔回來的蘇軾又認為新法也有部分可取之處,不宜全面否定,同時抨擊了舊黨的一些腐敗現象,結果又被舊黨排斥,只得再次申請外調。而當宋哲宗親政後,新黨再次掌權,被認為是舊黨派的蘇軾又一次遭到貶謫,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隨後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

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到了海南儋州,以當時海南艱苦的環境,這幾乎相當於是流放了。直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朝廷大赦,蘇軾才被復任為朝奉郎召回京。次年七月,蘇軾在北歸途中病逝於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最後,以我最喜歡一首蘇軾的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做結尾吧: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