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也當「飛毛腿」?粟裕評價:早知如此,還能再吃一個軍

熊熊講武 發佈 2022-08-12T22:20:08.259512+00:00

在戰爭劇《亮劍》中,楚雲飛有句台詞很有意思:74軍,五萬多人,剛上來三天就垮了,就是五萬多頭豬,抓三天也抓不完。

在戰爭劇《亮劍》中,楚雲飛有句台詞很有意思:74軍,五萬多人,剛上來三天就垮了,就是五萬多頭豬,抓三天也抓不完。

這句話其實是有歷史原型的,是1947年2月萊蕪戰役結束後,王耀武有感於李仙洲集團在3天時間內被殲後所說的,涉及的蔣軍番號為第73軍、第46軍(整編第46師)和第12軍的新36師。

當然,王耀武自己的嫡系部隊整編第74師在3個月後的孟良崮戰役中,也被全殲。而且孟良崮戰役的持續時間,也是3天。

談起著名的第74軍或是整編第74師,不少網友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張靈甫。

實際上張靈甫這個情況,近年來已經被研究得差不多了。其真實的指揮水平就是團一級,至於更高的指揮級別,就超過了張的實際能力了。

在一般性的作戰中,憑藉整編第74師本部的戰鬥力,張的指揮問題尚能被掩蓋。但到了危急時刻,張靈甫就完全駕馭不住局勢了,跟其老長官王耀武的水平簡直相去甚遠。

全方位的比較我們就不談了,畢竟兩人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僅以對戰場態勢的感知和判斷能力,張靈甫就連王耀武的皮毛都趕不上。

比如上面所說的萊蕪戰役,王耀武是坐鎮濟南指揮,具體在前線指揮部隊的是李仙洲,這一路屬於是北線兵團,共計有3個軍(整編師)。

而當時蔣軍的主力部隊在南線,為歐震所率的8個整編師(軍)。此外還有8個整編師(軍)擔負周邊交通線守備任務;另有4個整編師(軍)配置於魯西南。

當時蔣軍的目標是在臨沂與我軍決戰,但我軍的作戰方針向來不拘泥於死守某城、某地。而是完全擺脫了這個束縛,將主力部隊集中起來,預備打殲滅戰,以求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之有生力量。

最初華野的計劃是在臨沂以南創造機會,尋機殲敵,但是南線敵軍齊頭並進,並沒有很好的殲敵機會。於是華野將目光放到了北線,以求殲滅李仙洲集團。

華野主力北移後,歐震兵團自然輕易地占領了臨沂,而且還上報了所謂「殲敵」16個旅的假戰報。對這個戰報,老蔣和陳誠深信不疑。

但蔣軍這邊的毛病,王耀武是知悉的,其直接判斷為南線兵團在謊報戰績。

王耀武后來在寫萊蕪戰役的資料時,給出了自己的判斷理由:其認為自開戰以來,蔣軍在蘇北和魯南從未有過消滅一個縱隊,甚至於是一個整師的戰績。而根據曾經被俘的一些蔣軍官兵稱,華野部隊補充的新兵和武器很多,士氣旺盛,這根本不是無力再戰的表現。

所以在得悉華野部隊北移的消息後,王耀武立即下令李仙洲兵團收縮。粟裕將軍在總結萊蕪戰役時,將其稱之為是第一次敵情變化。

這次敵情變動後,有意見認為我軍應趁機吃掉蔣軍的尾巴,但粟裕沒有同意,認為一旦這樣打的話,就無法達成全殲目的。

結果不久之後,第二次敵情變化就發生了。

原來老蔣和陳誠堅信華野已經遭受「重創」,嚴令王耀武恢復部署。這樣,在戰區的蔣軍北線兵團又折騰了一番,搞得上下部隊怨聲載道。

既然蔣軍又恢復了部署,華野各部則向預定戰區急進,在這時第三次敵情變化又發生了。

原來這次王耀武判斷華野真是要來吃李仙洲部的,因此再令所部向萊蕪收縮。我軍也根據敵情變化,立即調整部署,意圖將敵主力兩個軍分割殲滅。

但是蔣軍在主戰場外的第77師遭到攻擊後,其收攏動作很快,第46軍直接退到了萊蕪跟第73軍會合,由此發生了第四次敵情變化。

敵變我變,同時我變敵也變,王耀武判斷萊蕪城太小,兩個軍擠在一起難以長期防禦,決定兩部向吐絲口鎮突圍。

結果大兵團的陣前運動對指揮官和部隊的要求極高,而蔣軍並沒有這種能力,因此在突圍運動中被華野擊敗,短時間內兵敗如山倒。

這也就有了王耀武所謂,三天時間抓不完五萬多頭豬的名言了。

此時在主戰場之外,還有擔負後勤線護衛任務的第12軍主力。

王耀武擔心濟南防務空虛,於是命令該部立即向濟南撤退,結果在一晝夜時間內,該部乘車縮回濟南。

粟裕將軍在戰後的總結中說道:

我們對敵情的了解還不夠,特別是對王耀武的指揮特性了解很差。如果我們了解到王的性格大膽果斷,能命令其部隊一天一晚後撤數百里,那我們即可大膽地將部隊插到濟南附近,這樣敵第12軍也就無法逃跑了。

這說明我們不僅要了解敵人番號、兵力、裝備、戰鬥力及部署等,還應了解敵指揮官之性格特點。如對方是多疑的,我可多設疑兵;如對方是個猛將,我們則來一套軟的。

以上情況說明,王耀武對於戰場態勢的感知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即便其本人並不在作戰兵團中,而是處於後方遙控指揮,依然有比較明晰的判斷。

不過即便判斷對了,也沒起到啥作用,這主要是因為:

其一:老蔣和陳誠對於蔣軍一貫造假的戰報總是深信不疑,這其中潛在的信息就是國府高層總是過分高估自己的力量,同時低估對手的實力;

其二:蔣軍部隊派系繁多,非本部嫡系難以發揮應有戰力。如萊蕪之戰中,第73軍為中央軍精銳,尚算王耀武的嫡系(曾有指揮關係),而第46軍為桂系部隊,第12軍為東北軍和收編偽軍合編的部隊。

不同系統的部隊在一起作戰,就會彼此防備,互不放心。

比如最開始在前線部署的是第12軍和第46軍,第73軍其實是督戰隊的角色。

但是第12軍堅決不願意執行任務,為了不耽擱整體戰局,王耀武才被迫用第73軍與其互調,結果把73軍給送掉了。

而且後來第12軍之所以跑得快,也不光是王耀武命令的因素,而是該軍本就自保意識極強,一旦得令,那自然溜得極快了。

所以幾個月之後,王耀武還專門上報吐槽第12軍,其內容也是頗為搞笑。甚至還有該部「如有絲毫敷衍機會,彼即避免作戰」之語。還想調「有力兵團,徹底改造整頓」的意圖。

由以上情況可見,王耀武對蔣軍及我軍的戰鬥力評估還是有些認識的。即便是在吃了大虧後,依然能有果斷撤收殘餘部隊的決心,避免全部輸光。所以粟裕將軍對王耀武有「性格大膽果斷」之語。

反觀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的表現,其對於本部所處的形勢一無所知。

為啥華野會圍殲整編第74師,而不是其他部隊呢?因為其他蔣軍所處的態勢,並沒有給我們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機會。

而且到打整編第74師時,張靈甫還搞不清楚情況,其戰前曾號稱所部能打華野好幾個縱隊,戰時則慌了神,像一個團長一樣見山頭就鑽。

要說鑽山頭也就罷了,關鍵此人連戰區地理環境都毫不知悉,整個整編師在戰區根本就無法展開兵力。

而當黃百韜建議張靈甫趕緊集中兵力突圍時,張顧慮的竟是本部輜重太多,貿然突圍有所損失的話,該誰負責任?

黃百韜見狀,也就不敢再說啥了,最終所謂的蔣軍頭號主力,在短短三天時間內即覆滅於孟良崮。

由以上情況可見,蔣軍上下所存在的問題,而即便是有少數幾個明白人,也不會有多大的作用。

像這種迷惑在自我想像中的狀態,靠著造假戰報和吹牛而維持的驢糞蛋子外面光,只有到了真鐵錘砸到腦袋上的時候,才會清醒點,但到這會兒往往就是完蛋後被抓豬的時候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