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炮轟尹燁,健合集團們卻意外倒在益生菌爆發前夕?

向善財經 發佈 2022-08-13T20:08:54.739345+00:00

前不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網紅科普大V饒毅在其公眾號「饒議科學」上連發數篇長文,指斥華大集團CEO、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的科普內容「有相當多故意譁眾取寵的內容」,很多關於生物的演講是偽科學。

文:向善財經

前不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網紅科普大V饒毅在其公眾號「饒議科學」上連發數篇長文,指斥華大集團CEO、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的科普內容「有相當多故意譁眾取寵的內容」,很多關於生物的演講是偽科學。

其中,在第四天炮轟尹燁的文章中,饒毅將矛頭對準了益生菌,並直言道「尹燁推廣的益生菌,就是假藥」,「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腸道細菌研究很熱門,但迄今沒有拿出有效應用的產品」。

或許是由於饒毅此前不斷進行科學打假的成功經歷,再加上自身過硬的專業背景和身份,此論斷一出,包括華大基因、健合集團在內的相關上市公司股價紛紛走低,特別是剛從益生菌業務的增長下滑泥沼中脫身而出的健合集團,甚至由此走出了一個小「深V」……

那麼如果拋開饒毅和尹燁的口水仗不談,我國的益生菌行業究竟發展如何?其又面臨著哪些問題?現在益生菌的「意外躺槍」又會產生哪些行業影響?這些值得我們去探究一二。

益生菌的新「無限遊戲」

據中國保健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益生菌產品的整體規模約為879.8億元。歐睿國際數據則表明,中國益生菌當前的銷售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且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市場火熱的益生菌卻並非是個新物種。因為益生菌並不單指一種「細菌」,而是一類細菌,也就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比如在不少酸奶廣告宣傳中經常提到的乳酸菌就是益生菌家族的一員。不過既然如此,益生菌概念又為何會在近年來再一次出現了集中爆發的趨勢?

在向善財經看來或許有兩大原因:一是疫情的爆發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腸道健康對自身免疫力的提升,而用來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益生菌由此被眾多品牌商家們重新包裝宣傳,益生菌實現了從促進消化吸收向提升健康免疫力的1.0養生保健功能轉變。

一方面疫情的「助攻」。在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不少民眾恐慌情緒濃厚,國家衛健康委則於當年的2月4日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其中就提到了「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的防疫建議。而正是在這一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用來維護腸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益生菌自然就成了品牌商家和市場消費者們熱捧的對象。

另一方面益生菌產品形態的改變進一步強化了其保健屬性。正如前邊提到,以往的益生菌產品更多是以酸奶或乳酸菌飲料的形態顯現,以至於不少消費者對益生菌功能認知始終停留在助力消化吸收而非提升健康免疫力層面。

而基於此,不少藥企和保健品玩家們一方面加大了益生菌的產品營銷普及,另一方面則是推出了口服益生菌凍乾片、凍乾粉和膠囊等益生菌膳食補充劑,使其從直觀產品形態上更偏向於養生健康的「保健品」,讓購買益生菌產品成了一種更專業的健康投資,而不是像益生菌發酵乳主要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舉個簡單的例子,益生菌產品形態的轉變就如同吃水果雖然也能補充維生素C等微量元素,但仍有不少人選擇在藥店購買各種保健品維生素片,而從「食補」向「藥補」轉變的背後,其實就是消費者對專業健康養生需求的進一步認可和重視。

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益生菌實現了功能、品類和產品形態上的多方面延伸擴張,並由此進入了2.0全身功能健康時代。益生菌市場從以酸奶、乳酸菌飲料為代表「有限遊戲」,升級成了益生菌品類的無限遊戲。

據Nutrition Outlook雜誌發布的全球益生菌臨床試驗分析報告顯示,目前益生菌臨床試驗的十大熱門健康領域分別包括:胃腸道健康(33%)、口腔健康(10%)、精神健康(10%)、女性健康(9%)、嬰幼兒健康(9%),此外體重管理、皮膚護理等也是熱門領域。

一系列功能層面的新發現,直接打破了益生菌1.0時代的胃腸免疫力功能邊界,使益生菌行業邁進了2.0全身健康功能時代。最直接的市場表現是益生菌產品品類和產品形態實現了幾何倍數的擴張演變。比如針對口腔問題,雲南白藥牙膏創新性地推出益生菌兒童牙膏,而參半等新國貨品牌則是推出了益生菌漱口水等口腔護理產品。除此之外,在護膚、護眼、情緒和體重管理等領域,益生菌也正在成為新的產品賣點。

一直以來,有限遊戲的目的在於贏得勝利,而無限遊戲卻旨在讓遊戲永遠進行下去。而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益生菌,前者對應的是胃腸道消化為主的益生菌功能時代,以健合、養樂多為代表的一批益生菌玩家們確實在有限的領域裡占據了絕對市場優勢。

但如今隨著益生菌功能、品類和場景的新突破,在後者這場「萬物皆可益生菌」的無限遊戲裡,更多消費群體的更多消費需求被進一步滿足。可這也意味著健合合生元們此前在有限遊戲裡積累的領域優勢被不斷撕開,而如果不能及時順應現在益生菌的無限遊戲玩法,以健合合生元為代表的益生菌舊時代勝者在新時代里出現產品紅利消失、營收大幅下滑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走上歪路的益生菌,蒙昧期難渡?

其實從整個益生菌產業鏈來看,現在的國內益生菌行業格局與手機行業頗為相似。一方面由於上游的國際益生菌專利基本被美國、日本等國家壟斷,所以國內的益生菌原料大多來源於美國公司杜邦和丹麥公司科漢森,兩家公司供應的原料占國內整體市場85%以上。這幾乎與國內手機行業的晶片受制於人,「卡脖子」的問題一模一樣。

不過雖然國內對益生菌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現在已經有不少乳企和生物公司開始加速追趕。只是目前來看,「中國菌」們究竟何時能打敗占據了研發專利和商業化先發優勢的杜邦、科漢森們似乎依然是個未知數。

另一方面儘管益生菌產業上游被壟斷,但國內的下游市場卻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目前國內的益生菌玩家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以科拓生物為代表的上游益生菌研髮型企業;二是以光明、伊利、蒙牛為代表的乳企玩家,瞄準的是酸奶或乳酸菌飲料領域;三是以健合、湯臣倍健和拜耳、江中藥業為代表的醫藥保健品玩家;四是以Wonderlab、每日的菌、薄荷健康等新消費品牌玩家。

而上訴四類玩家對應的益生菌產品又大致可以分為益生菌原料、益生菌食品和益生菌膳食補充劑三大類,分別占比5.6%、85.9%、8.6%。其消費者更是實現了從嬰幼兒到中老年群體的全年齡段覆蓋,整個行業發展火熱。

不過從此次饒毅炮轟尹燁造成國內益生菌產業大地震來看,繁榮的益生菌背後似乎同樣存在著不少問題。據向善財經觀察,現在益生菌行業面臨著兩大發展隱患:一是益生菌的臨床健康功效尚未得到完全明確,但品牌商家們卻已經「先聲奪人」,提前吹捧益生菌的神奇功效,甚至由此引來了監管部門對益生菌宣傳層面的第一波打擊。

儘管腸道菌群相關研究認為,調節腸道微生物可能會治療影響多種疾病,並且全球範圍內認可的益生菌已多達400多種,但我國卻始終沒有法規層面上的對「益生菌」的定義。更有意思的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直到現在還把宣稱能減少腸胃不適、改善免疫健康、緩解便秘和普通感冒的益生菌產品認定為「欺騙性廣告」,歐洲食品安全局同樣多次拒絕為益生菌補劑的健康效果背書,兩機構的理由均為「證據不足」。

而這就意味著前邊提到的諸多益生菌功能或許是存在功效爭議的。可目前在不少品牌商家的宣傳暗示中,益生菌幾乎快要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藥」。據天眼查APP顯示,去年8月份「養樂多」品牌在中國經營養樂多乳品的關聯公司,曾宣傳「益生菌防治新冠」。今年6月,又有主播在直播間裡宣稱益生菌粉能「抗幽」。雖然兩起益生菌廣告宣傳在後來均被市場監管局判定違規並處以罰款,但這也從側面暴露出了益生菌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

二是由於國內益生菌行業長期缺乏產品標準規範,以至於現在益生菌行業雖然發展「繁榮」,但產品質量卻良莠不齊,所以不排除未來政策監管層面會對益生菌產品生產層面進行去蕪存菁式的清場打擊。

要知道,合格的益生菌原料生產工藝對溫度、濕度的要求非常嚴苛,甚至要求在無菌的環境下操作。如果工藝水平不夠,又沒有做基因測序,益生菌里混入了有害細菌,反而會適得其反,「比如糞腸球菌,有研究表明其可能會導致抗生素耐藥性。」

但此前有媒體報導,不少中小益生菌品牌採用的是代工廠加工模式,其代工廠的益生菌粉生產環境和衛生管理幾乎是完全不達標的。並且由於益生菌產品缺乏明確的生產管理標準,所以很多企業為了高額利潤會選擇低價菌株、菌粉,畢竟產家只需在生產出的產品外包裝配料表中顯示該產品需要添加的益生菌原料即可發貨。

而或許是遏制住現在益生菌行業的發展亂象,今年6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了《食品用益生菌通則》團體標準,旨在推動益生菌行業規範化發展。雖然團體標準並非國家標準,並不要求強制實施,但益生菌「團標」的發布又是否能理解成監管層面對益生菌市場去蕪存菁的市場信號呢?

參考文章:

《饒毅、尹燁與益生菌》 陳廣晶(虎嗅)

《這屆年輕職場人的腸胃,被益生菌包了》 壹覽商業

《從糞便到酸奶,益生菌的「貼金遊戲」》 果殼硬科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