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相繼退出,中國如何經營與中東歐關係?抓住主要矛盾

薛小榮 發佈 2022-08-14T07:03:08.570172+00:00

許多人都在驚呼,波羅的海三國的做法或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而中國在歐洲的布局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一帶一路」計劃受到影響,最終反饋回中國國內,也可能造成中國國內經濟社會不振。

昨天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宣布,繼立陶宛之後,兩國也準備退出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機制,這也意味著2021年的「17+1」機制變成如今的「14+1」機制。許多人都在驚呼,波羅的海三國的做法或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而中國在歐洲的布局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一帶一路」計劃受到影響,最終反饋回中國國內,也可能造成中國國內經濟社會不振。

第一,做生意與交朋友實際上是一樣的,如果脾氣相投、三觀相近,大家自然而然會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吹牛,談天說地好不開心,但如果三觀不合、脾氣不投,則會發生「唐山大哥」事件,又何必將大家扭在一塊,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將這一簡單道理運用於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的關係上也同樣如此,姑且不論波羅的海三國「反俄反華」的行徑,也不提三國甘願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工具。僅從波羅的海三國本身而言,是否願意繼續與中國一同進行中東歐投資合作,也屬於其國家內政,是國家主權的體現,中國最多能進行說服工作,如果波羅的海三國堅持與中國鬧掰,即使中國做再多工作也無濟於事。因此,從基本人之常情的角度而言,沒有必要對此感到大驚小怪,畢竟想與中國合夥做生意的國家有許多,並不缺波羅的海三國。

第二,以波羅的海三國的體量而言,從中東歐投資協定中離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眾所周知的是,搭夥做生意不是人越多越好,如果能夠挑選一個高質量合作夥伴,對於事業發展、一同將蛋糕做大,一定會具備關鍵性的決定力量。如果與三心二意且不斷製造麻煩的搗蛋分子合作,生意必然無法做大,在經營過程中也一定會磕磕絆絆。波羅的海三國當年加入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機制,無非是衝著中國的好處而來,這三個國家都是小國寡民狀態,波羅的海三國認為,只要中國從手指縫中稍微露出一點好處,便可以養活它們。如果這種具有懶漢思維的國家長期捆綁在中國身上,對中國而言無異於累贅,因此做生意及選擇合作夥伴時都應注重質量而不是規模,這也應該成為中國未來在選定全球投資夥伴關係時,著重注意的方向。

第三,波羅的海三國雖然小,但畢竟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同時又是北約與歐盟成員國,以「波羅的海三蹦子」的性格,如果非要撒潑耍賴,大肆在歐洲製造各種對中國不利的言行,並鼓動慫恿其他國家效仿自己的行為,或將不利於中國的未來布局。這一擔憂確實有道理,在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宣布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後,捷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已經站出來表態稱,這是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的最好時機,由此可見,「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顯現出來。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仍應順其自然,波羅的海三國及捷克,都是體量小的國家,同時也是在意識形態層面」反俄反華「情緒最嚴重的國家,這些國家走到這一步一點都不令人奇怪。對於中國而言,要想讓中國與中東歐合作協定繼續沉下去,下一步仍應抓住重點的主要矛盾,中東歐國家中,德國、波蘭以及向來奉行獨立自主政策的匈牙利屬於大國,也是中國的主要抓手。只要這幾個支撐性國家仍能與中國一同推進中東歐合作機制,當年允許波羅的海三國加入這一合作機制也只是添頭,既然波羅的海三國如今主動要求離去,中國的態度便是「大門敞開,來去自由」。

第四,因為此次俄烏衝突,整個歐洲的政治風向都已發生變化,在「仇俄」的同時,「反華」的聲音也甚囂塵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想保證自己的海外利益,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海外投資方向與布局,除了中東歐合作機制之外,與歐洲的關係依然非常密切。歐盟與中國的商貿關係已經相當密切,此前德國曾經考慮,如果與中國經濟脫鉤德國能否挺過去,最終得出結論稱,如果德國與中國脫鉤,只有死路一條。

實際上這也說明,如今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不是僅憑某幾個國家「去全球化」的行動便能夠抹去,同時,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儘管部分國家用意識形態眼鏡視而不見,也無法抹殺中國的能量。針對中東歐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國出現的情況,中國早已有所準備,事實上,自今年俄烏危機發生後,中國相關智囊機構已經在進行戰略調整。俄烏危機後,中國在兩個重大地區及國際組織方面下了大力氣。

一方面是金磚國家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召開一系列峰會,中國也做出一系列高規格的招待活動。由此可見,俄烏危機引發地緣政治大動盪後,中國將自己的力量投送至全球各地,而金磚國家組織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平台。金磚國家會議之後,許多國家表示願意加入該組織,實際上也展現出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引擎的強大影響力,正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中國的全球布局不會被波羅的海三國小丑式的舉動破壞,中國應該對此保持自信。

另一方面,上合組織也受到中國的重視。2022年9月將在撒馬爾罕舉行上合組織領導人峰會,而根據俄羅斯媒體報導,已有10個國家排隊準備加入上合組織,其中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埃及、利比亞。攤開地圖能夠發現,無論是將10個國家列為夥伴對話國或觀察員國,或最終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都將是中國推動上合組織從地區組織走向國際組織的關鍵一大步。與此同時,中國反覆強調,上合組織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經濟合作,而中國在其中起到主導性作用,因此即使波羅的海三國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對中國與歐洲的整體經貿關係,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總而言之,對於波羅的海三國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一事不必大驚小怪,也無需友邦驚詫,只需將其當成生意場上的分分合合,理性對待即可。具備這一心態與認識後,中國還需要在戰略層面保持高度清醒,並對戰略投資進行重新布局,這一點尤為重要。目前,在俄烏危機與台海危機中,美國糾集盟友同時對付中俄兩國時,一定會用盡各種無底線方式,同時給中俄兩國製造各種麻煩。在這一大變局面前,為更好地維護中國投資及海外利益,讓中國的海外投資更加富有成效,確實需要換一種思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