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為何裡面的一個人物,手裡會握著紅蠟燭

歷史小店 發佈 2022-08-14T12:32:12.513231+00:00

比如,蘇里科夫的代表作品《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不過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畫中的近衛軍都手拿紅色蠟燭,這究竟代表了什麼呢?

在19世紀,俄國局勢動盪,但是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的畫家,他們用畫筆針砭時弊,用偉大的作品描繪時代的面貌。比如,蘇里科夫的代表作品《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不過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畫中的近衛軍都手拿紅色蠟燭,這究竟代表了什麼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是俄國19世紀的著名畫家,也是巡迴展覽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資料記載,蘇里科夫出生於公元1848年,父親是當時的一名商人,因此家庭條件也十分優越。蘇里科夫長大之後,進入了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繪畫,畢業之後還獲得了「一級藝術家的稱號」。後來,蘇里科夫還前往歐洲留學,先後在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都學習和生活了數年,也讓他對繪畫藝術有了全新的感悟。在當時,蘇里科夫還被稱為「愛國主義」畫家,他的作品大多以歷史事件為原型,表現了他對統治者的不滿,以及對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同情,比如《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暴動》等等,但其中知名度最大的作品還是《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研究表明,《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創作於1881年,是一幅場面恢弘的巨型油畫,其長約3.75米,寬約2.18米,現如今收藏於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也是一幅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描繪了彼得大帝下令處死近衛軍的場景。公元1698年,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改革,要讓俄國從奴隸制國家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結果這一改革措施卻遭到了反對,於是在彼得大帝出訪歐洲的時候,近衛軍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兵變,最後彼得大帝也絲毫不手軟,下令鎮壓了近衛軍,將活捉的近衛軍全部處死。

通過繪畫的描述可知,處死近衛軍的刑場就是莫斯科的紅場,人物背景的建築便是克里姆林宮和伯拉仁諾大教堂。猛地看上去,《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的畫面有些混亂,但仔細的觀察和分析就會發現是井井有條。其中,身穿藍色長袍,騎在馬上的人便是彼得大帝,站立在他身旁的是王公大臣,而與他們相對立的是一些百姓和即將被行刑的近衛軍。

近衛軍有6人,但能作為畫面中心人物的只有4個,一個是滿頭白髮的年老者,他正在和自己的子女訣別;還有一位近衛軍身材瘦弱,站在一架馬車的車架上,似乎在和人們鞠躬告別,讓人們不必為他的死去而傷心;還有一位近衛軍留著長長的鬍鬚,他站在人群中顯得神態凝重,似乎在思考著什麼;還有一位則是一位中年人,紅褐色的頭髮,站在遠處怒視著彼得大帝。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近衛軍手裡還拿著一支被點燃的蠟燭,微弱的火苗也在風中搖曳,但並不擔心它會熄滅。

看到這裡,或許您也感到納悶了,為何這些臨刑的近衛軍要手拿一支點燃的蠟燭呢?在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片著名的文章叫做《紅蠟燭》,作者是俄國大文學家西蒙諾夫,文章講述了一位老婦人為了悼念死去的士兵,特意為士兵點燃了一支她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表達了他對士兵的哀悼之情,其中的寓意還有為士兵照亮另外一個世界的道路。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臨刑的近衛軍手持蠟燭,表明他們此次在劫難逃,註定要死在劊子手的刀下,所以他們手拿紅燭希望照亮天堂的道路,也表明了他們必死的決心。

蠟燭不單單是蠟燭,它的出現也並非是無意中的,而是作者蘇里科夫有意的安排,也似乎在告訴世人,這些近衛軍就是「蠟燭」,他們用自己的死為後來者照亮。懂得了蠟燭的含義,我們再看這些近衛軍,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堅定,以及無懼死亡,認為自己是為正義而死,是崇高的,是值得欽佩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俄羅斯民族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

參考資料:

《西方油畫六百年》作者:甘蘇慶,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