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條稀土磁浮列車如何「懸掛飛馳」?

中國科學報 發佈 2022-08-15T23:42:25.092585+00:00

文 | 賈利民(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紅軌」磁浮試驗線全景圖 江西理工大學供圖8月9日,一輛紅頭白身的空軌列車——「紅軌」平穩駛出江西興國縣永豐站。它懸浮在藍色軌道之下,一路向北至靜調庫。

文 | 賈利民(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




8月9日,一輛紅頭白身的空軌列車——「紅軌」平穩駛出江西興國縣永豐站。它懸浮在藍色軌道之下,一路向北至靜調庫。這條看似「鏡像」翻轉後的列車線路,正是世界首條稀土永磁磁浮軌道交通工程試驗線。


到目前為止,全球所有的懸掛式導向運輸系統都採用膠輪進行承載和導向,「紅軌」則完全採用稀土永磁材料實現懸浮和導向。這是「紅軌」和現有磁浮交通系統最大的區別,其也在世界範圍內豐富了導向運輸系統譜系。


市場前景巨大


說起磁浮列車,大家並不陌生。早在2003年,我國首列也是世界首列商用高速磁浮列車在上海浦東機場線運行。由於完全克服機械摩擦阻力,磁浮列車高速、平穩運行,被稱為21世紀理想的超級特別快車。中、日、德、英、韓、美等國在不同時期都非常重視磁浮交通系統的發展。


磁浮列車依靠磁極相斥或相吸機理,克服重力,產生懸浮效應。採用電生磁性磁體產生懸浮效應的磁浮列車一旦斷電,磁體磁性就會消失;磁體磁性強弱隨勵磁電流大小變化,且耗能較大。另外,電磁懸浮(如上海懸浮交通、日本超導懸浮列車方案)是不穩定懸浮,要靠複雜的控制技術實現懸浮,將增大技術和運維難度。


而永磁懸浮是利用非電勵磁的永久磁體(能夠長期保持其磁性的磁體)來產生懸浮效應,即永磁體與軌道(由電磁軌道或導磁材料)相斥並保持在槽口中線懸浮運行,電磁導向和懸浮可實現零機械摩擦運行。因此,尋找磁性穩定、密度足夠高,磁力足夠強,且滿足列車懸浮需求的永磁體,一直是科技界孜孜以求的替代方案。


稀土永磁磁浮列車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藉助稀土元素的合金材料,可以製造出體積小、磁性密度高、有足夠懸浮力的永磁體。這是天然磁鐵礦石材料難以做到的。「紅軌」永磁磁浮交通系統採用的永磁體是釹鐵硼合金,具有磁性強、磁性穩定、磁能分布合理等特點,且稀土元素釹、硼自然儲量豐度高,因而成本低。它是一種適用於磁浮交通系統的稀土永磁合金材料。


用稀土材料製造永磁體,江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江西贛州號稱「稀土王國」,是我國三大稀土生產基地之一,年產出全球70%的中重稀土。稀土永磁磁浮列車的應用,讓更多人看到了稀土產業的未來發展。如果其能夠在交通上實現規模化發展,對於我國稀土產業的應用模式、市場推廣很有意義。


稀土永磁磁浮列車特別適合於中小運量的旅客、貨物運輸。同時,它也是幹線交通網絡的有力補充,能夠解決「最後一公里」的交通運輸和主幹運輸系統的接入問題,實現機場、景區、園區載客等場景應用。初步估計,我國類似的接入運輸系統需求在100萬公里左右。稀土永磁磁浮列車有顯著的節能效應,且噪聲低,對環境友好,還可根據實際應用需求進行定製,對運輸需求的適應性非常強。


此外,和地鐵、城際鐵路及其他懸掛式系統相比,其成本優勢明顯。稀土永磁磁浮列車的成本僅為輕軌的1/2左右,每公里建設成本小於1億元,是如今中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本的1/3,規模化應用之後,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其未來的應用潛力、科技產業化規模不容小覷。


技術上有四大看點


由江西理工大學主導研發的「紅軌」稀土永磁磁浮交通系統,在技術上有四大亮點。


一是磁浮列車載人後所需的懸浮力巨大。製造體積小、磁能密度大、有足夠懸浮力且經濟性好的永磁體,在材料領域是一項挑戰。在「紅軌」中,這一技術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二是從前的懸掛式交通系統,列車和軌道通過車輪實現支撐和導向。而「紅軌」沒有輪子,採用獨創的列車走行系,克服了缺少硬約束和永磁體懸浮力不可控的難題,實現了列車行走過程中懸浮導向的平穩協同控制。


三是列車採用了輕型材料、結構和輕量化設計,在既定能量消耗下,可以最大程度提高運輸效率。


四是列車大量採用新興信息技術,如人工智慧、5G、智能控制、機器學習、多目標智能規劃等,在實現無人駕駛的同時可以給乘客提供豐富的在途信息服務。


對於公眾來說,最關心的是稀土永磁磁浮列車的安全問題。其實,這在前期的設計中已有充分考慮。


比如,採用了封閉箱梁包裹走行系統,轎廂懸掛在走行系之下,列車永遠不會出軌。一旦列車出現故障,通過類似於高層建築救援的彈性管道,乘客可在第一時間內離開列車逃生。車與車之間通過通信實現智能控制和運行調度,從根本上避免了追尾的發生。如果一節車廂內發生火災,並不會波及整車,因為廂體採用了阻燃材料,具有很強的防火功能。


作為一種全新的中低運量導向運輸系統,「紅軌」經過技術驗證、工程驗證,已經具備了規模化推廣和產業化的條件。接下來,需要加緊建設運營示範線,同時進一步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把「紅軌」可按需求定製、應用廣泛、需求適應性強、技術經濟性好的潛力通過規模化應用充分挖掘出來,使之成為「源於中國、普適全球」的高效、綠色、經濟、智能的新型交通系統的典範。

(《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採訪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