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標準體溫37℃或將成為歷史,人類越來越涼,是好事還是壞事?

老蔣科普 發佈 2022-08-17T02:39:37.650744+00:00

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這個世界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比如一個小時的時間實際上變短了,比如夏天更熱了,又比如,我們的體溫也開始變得不正常了。有人說,人類的歸宿不就是慢慢變涼嗎?聽起來有些令人驚訝,但仔細一想,又很有道理。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1851年,德國一個名叫卡爾.

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這個世界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比如一個小時的時間實際上變短了,比如夏天更熱了,又比如,我們的體溫也開始變得不正常了。有人說,人類的歸宿不就是慢慢變涼嗎?聽起來有些令人驚訝,但仔細一想,又很有道理。

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1851年,德國一個名叫卡爾.溫德利希的醫生,曾經在萊比錫市做過一個大型的實驗,他測量了當時共25000人的腋下溫度,得到了一個範圍,在36.2℃--37.5℃之間。通過計算,卡爾得出了,人體的標準體溫是37℃,當人體體溫上升到38.5以上時,就是發熱發燒的臨界點,預示著人體可能正在遭遇到病毒或者細菌的攻擊。這個數值標準被沿用了200年左右的時間。


不過,一直被沿用並不代表它本身沒有變化。2020年10月28日,美國加州一所大學的研究機構發表了一篇論文,在對亞馬遜叢林中的一個原始部落人群進行體溫監測後,發現在十多年的時間裡,這個人群的體溫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個趨勢以及溫度下降的幅度,和生活在現代社會裡的人類是相同的。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讓人體在模擬狀態下,分別具備30℃--40℃的體溫,然後記錄下不同體溫時,分別需要的能量值有多少。事實上,當溫度保持在37℃時,人體為了維持動力所需要的能量是最少的。所以,這個 37℃,是在人類長期的進化中保留下來的特徵,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人類保持37℃的恆溫,也是為了讓人類能夠適應極寒和極熱天氣的轉變,不至於因為溫差過大而死亡;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食物的攝入,這對於狩獵時期和人類缺少糧食的時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溫度太高,新陳代謝就會加快,那麼人體所需的熱量,也就是食物也就會相應地增多,一天所需的食物量可能是37℃體溫下的兩倍。如果人體溫度太低,又很容易滋生細菌導致人體生病。

既然37℃是人類順應了環境的選擇,那麼當環境有所改變的時候,37℃也是會變的。 因此,美國史丹福大學早在2000年,就開始針對人體溫度的變化做了研究,他們以參加美國南北戰爭的士兵的體溫進行了記錄和比較,他們發現,最新的測量結果和19世紀的男士們相比,平均體溫下降了0.58℃,相對應的,同時期的女性也比上個世紀的女性平均體溫下降了0.32℃。綜合起來看的話,人類平均每10年要降低0.03℃左右。這個結果發表在《eLIFE》雜誌上,其數據和理論都是得到了比較嚴謹的驗證的。只不過,體溫下降,到底和環境變化有著怎麼樣的關係呢?

體溫下降和環境變化有關係?

史丹福大學負責這次研究的朱莉教授說,雖然我們普通人無法察覺,但實際上,我們的生理情況已經和多年前的我們不一樣了。我們所接觸的環境、微生物菌群以及我們所吃的食物,都有變化。也就是說,人類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也要兼顧任意一個環境的小變化給人體帶來的影響。所以,人體才會由一刻不停地微觀變化,逐步提升到宏觀。除了環境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影響,人類的行為模式也會對人的溫度帶來改變。


2017年12月,美國的哈佛布萊根父女醫院,也曾發表過類似的論文,研究團隊召集了35488名英國成年人,都是當下既沒有感染病毒,也沒有接受任何抗生素藥物治療的,共進行了2435.6次體溫測量,數據表明,他們的口腔溫度平均為36.6℃。3年後,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也有類似的結論,證明美國人的體溫從工業革命以來,就在不斷下降,在200年以內,下降了0.4%左右。

在遠古時期,人類主要靠體力存活,體力越好、越能耐飢餓的個體,就越好存活下來。所以那個時候的人類溫度高一些,並且十分依賴於適宜的溫度。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論是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人們所要付出的汗水實際上都有所減少,除了少部分人,必須要靠重體力活謀生,或者一部分必須要挑戰身體極限的人以外,大部分人的勞動都越來越多地依靠工具和自動化機械,所以人體為了求生需要的運動量大幅度減少,從而導致人體的吸收變少,代謝變低,因而人體的溫度自然也就是在慢慢地降低。同樣的,現代社會的人類有暖氣和空調幫助人類把體溫維持在一個適宜的範圍內,因此,人們自己是否能夠穩定地保持在37℃,其實並不重要。


還有在人類早期,是沒有醫藥輔助人類健康的,出現了傷口和並對感染,全靠身體硬扛。那麼這個時候人類的免疫系統就會開始工作,表現到人體外部就是人的體溫上升,比如局部傷口發炎,或者傷口太多導致高燒等等,主要都是人體內部起的作用。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大部分的病都有藥可醫,即使是普通的感冒,身體可以自愈的,如今的人們也大多數會選擇吃藥來幫助清除病毒。所以人的免疫系統不工作的時候居多,自然也就沒有多少發熱的機會。

有研究表明,相對於現代注射了多種疫苗有各種治療藥物的現代人,一個至今沒有接觸過現代社會的原始人,都處於發燒的情況下,原始人的體內所消耗的熱量比現代的人的多。因此,體溫下降是屬於正常的人體的發展變化,從目前來說,人體是適應的,只是從數值上來說,有了相應的變化。尤其是近兩年疫情導致人們在各種場合下量體溫的次數增多,所以才會越來越多的發現,大部分人的體溫都維持在36.3℃左右,如果說一兩次還可能是巧合,大部分時候都如此,那只能說明是人類共同遇到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在醫療界,早已經被注意到。以往規定人體標準溫度在37℃的時候,38.5℃就算低燒。而在如今的體溫條件下,37.3℃就已經可以列入發熱的觀察範圍了。因此,醫學上的一些數據,也要隨著這個基礎溫度數值的變化而變化。

這個數值的變化,對人體來說,是好是壞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蝙蝠的故事。蝙蝠是一種視力不好的晝伏夜出的動物,也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這和大部分哺乳的習性都相反。不過,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也就讓它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生活習性,那就是它的體溫非常高,最高可以上升到41℃,都是它的健康體溫值。而正是由於它的高溫,導致它成為一個可以容納多種病毒在它體內。因此,野生蝙蝠對於人類來說,相當於一個毒源。因為在蝙蝠身上,病毒想要生活下去,必然也進化出了對抗高溫的基因,因此當這些病毒不小心傳播到別的動物身上時,將會給對方帶來極大的生存挑戰。就比如人類,當人類的免疫系統因為攻擊病毒而導致人體溫度上升時,達到41℃幾乎就是高燒了,人類在這樣的體溫下,很快就會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等,必須要用物理或者藥物的方式降溫,可是降溫,又不足以殺滅病毒。

因此,科學家們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當基礎代謝和體溫相對應的時候,體溫每增加1℃,基礎代謝就會相應地增加13%。反之,體溫越低,就表示基礎代謝率也會很低,血液中的流速會放慢,人體中白細胞的活力也會隨之降低。白細胞就是吞噬病毒和細菌的主力軍,而它一旦消極怠工,人怎麼能不生病呢。

同時,人們發現體溫降低和現代社會的人類容易患癌症也有一定的關係。研究表明,當人體的體溫下降1℃時,人體的免疫力將會下降30%。人體中大約有60萬億個細胞,它們的日常活動就是在血管中作為載體,在向身體各個角落運送營養和氧氣的同時,又帶回二氧化碳。血液中的白細胞不承擔搬運的職責,但它是巡邏的警察,一旦發現異常,馬上就會出手行動。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一天會產生5000個癌細胞,只不過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在經過免疫系統篩查的時候,被白細胞發現,然後吞噬乾淨。


但如果人體遭遇到的病毒細菌太多,而白細胞的活力又降低了,那麼漏網存活的癌細胞就會越老越多,就好像人們說的,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人生病,也就是由最開始不易察覺的不健康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如果體溫降低,可能會導致漏網的癌細胞越來越多、越來越早地變成病人的病灶。癌細胞在形成前期,想要存活下來是非常艱難的,得經過至少10道關卡。可一旦形成一定的規模,擴散和轉移就會變得很快。這其中,壓力過大,就相當於給癌細胞開了掛,跳過人體免疫系統的十多道障礙,一步就能通關。

因此在人體溫度都在降低的同時,除了要儘可能地鍛鍊身體保持活力以外,更要注意保持規律的作息,儘可能地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同時還要注意定期體檢,比如長期患病的人群,以及在高危環境中工作的人,或者在生活中時常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人群,更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