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自然資源部將發布相關評價指南

新京報 發佈 2022-08-17T18:12:02.329146+00:00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近日,自然資源部公示了《人為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等9項行業標準報批稿。《指南》提供了人為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評價所涉及的評價對象、工作程序、現場測量和分析評價等方面的指導。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近日,自然資源部公示了《人為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等9項行業標準報批稿。《指南》提供了人為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評價所涉及的評價對象、工作程序、現場測量和分析評價等方面的指導。這也意味著,我國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進一步得到提高。

我國擁有全球10%至14%的海洋生物物種,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陸地資源的逐漸短缺,海洋開發利用的熱度逐步升溫,海洋工程數量不斷增加,造成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導致15%至20%的物種處於瀕危狀態。

在海洋中生活的魚群。圖/catersnews/IC photo

據統計,我國海上風電、跨海橋樑、碼頭建設、海底隧道、海洋礦產資源勘探等海洋工程數量以每年400多個的速度快速遞增,這些海洋工程建設帶來的水下噪聲污染,給附近海域的海洋哺乳動物和聲敏感魚類帶來重大影響,影響程度從輕微行為干擾、聽力暫時性損傷至物理損傷或死亡。

新京報此前報導,2021年6月至10月,我國福建和浙江沿海接連發生了7次群發性鯨類擱淺事件。針對該事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進行了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相關水域的水體噪音污染導致鯨類發生聽覺損傷是引發我國浙江沿海群發性鯨類擱淺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了解,英國聯合自然保護委員會(JNCC)近期發布了《打樁和地震勘察噪聲草案》,用於保護海洋哺乳動物。加拿大已經制定特定的指導方針用於減緩地震勘察和高能聲吶產生的海洋噪聲。此外,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也發布了噪聲影響下的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措施。

目前,我們國家和相關行業沒有專門涉及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的評價標準。針對當前人為水下噪聲監測和相關評價方法缺乏統一標準的現實,《指南》擬以大量的研究和實測數據為基礎,結合國內外研究進展及最新規範,提出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的評價原則、內容和方法,並進行試驗驗證,為從事近海(岸)建設、島礁工程和深海採礦等領域的單位和人員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指南》提出,「人為水下噪聲」是指人為活動所產生的各種噪聲源所輻射的,並在海洋中傳播的噪聲,包含涉海工程建設中的水下爆破、水下打樁、水下鑿岩、水下氣槍陣列、水下疏浚、人造聲吶等產生的噪聲。

該《指南》的標準編制工作組認為,如何有效評價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降低水下噪聲引起的負面效應,減少對海洋生物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的影響,是一項亟須解決的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預期經濟效果方面,標準編制工作組則表示,本標準預期在人為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評價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指導性文件。通過本標準的建立,提高人為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準確性,為近海(岸)、島礁和深海等工程建設影響評價、海洋生態保護等提供技術支撐,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可以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據悉,此次9項行業標準已經通過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擬公示後報自然資源部審定,再行發布實施。

編輯 陳靜

校對 楊許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