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連結:馬達飛 | 一顆東方土豆的文化之旅

薯光格瑞得 發佈 2022-08-18T09:34:06.694704+00:00

藝術家劉巨德 《小沙果與土豆 》 水墨紙本 96cm×155cm 1991十多年來,馬達飛的人生角色看似不斷變化,卻始終在一個宏大的人文藝術,創意農業之間探索與連結,創設一種符合人性未來的新農體驗經濟,在尋找一種有趣、好玩、充滿農藝文化味道的自然生活方式。

原創 源點生活家 源點生活家 2022-08-14 12:09 發表於北京

收錄於合集

#人文13個

#生活方式31個

#跨界19個

左手挖薯 右手畫蘭馬達飛 | 屬於藝薯家的土豆哲學






編者按跨界達人的當代新農藝表達


在三強的國風音樂會上認識了馬老師,一身中式裝扮,手握禪珠。談吐儒雅,疏斂有方。經過深聊得知,做過美術老師的他一直熱愛藝術。他喜歡畫蘭花、寫毛筆字、研究水墨禪、辦過畫展、做過東方生活美學、文化講堂、寫過美學文化專著《奢雅》,土豆經濟《馬薯薯的土豆世界》等書、做過十餘年的文旅行業高管;如今他更愛吃土豆,研究全世界的土豆美學和農業文創經濟。央視主持人曾經對「馬達飛」的名字解釋為:「對馬鈴薯達到一定的痴迷就到處飛」——而他認為自己從藝術家到藝薯家,是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有趣轉換和獨特的修煉。

▲美學家汪曾祺所畫《馬鈴薯花》

▲藝術家劉巨德 《小沙果與土豆 》 水墨紙本 96cm×155cm 1991十多年來,馬達飛的人生角色看似不斷變化,卻始終在一個宏大的人文藝術,創意農業之間探索與連結,創設一種符合人性未來的新農體驗經濟,在尋找一種有趣、好玩、充滿農藝文化味道的自然生活方式。在不斷探索新鮮事物的同時,他用自己獨立思考的方式去印證:「把土豆做成一種文化。我們要找到一個時代里每個人個性化的方式。關注自己,本立而道生。」於是,一個微風蟬鳴的下午,馬達飛乘物游心,娓娓道來他的大願:以土豆為線索,探索鄉村振興的「當代新農藝表達」。



《土豆賦》 土頭土腦,土裡土氣,土生土長,土土生香。金木水火,土在中央。宜靜生,耐瘠旱,不因地貧而自卑,不以價廉而神傷,居僻遠而豐產,可果腹利眾鄉。是謂曰:愛沙壤而喜冷涼,勇也;深蘊地下藏而不露,謙也;味道純素處眾以諧,和也;果實纍纍皆可食,誠也;樣貌與塵土為鄰,朴也;率直靜謐隨遇而發,真也;營養豐富涵潤生命,仁也;捨己為人全情奉獻,義也;用心精純行事專注,智也;周流世界利化眾生,慈也;備此十德,堪糧中君子也;以不息之土氣,養天下之厚生。謙謙有德,何土之有? 馬達飛 2018年8月29日


POTATOES

禪定馬鈴薯 土豆文創「十禪」「六藝」的美學踐行01

土豆,汲取大自然的靈氣,從田地走向餐桌上,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材。「馬鈴薯」「洋番芋」「荷蘭薯」「番仔薯」「山藥蛋」「薯仔」「洋芋」……五湖四海人民給它起的名字層出不窮。從8000—10000年前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到全世界;從窮人的口糧,變為都市人的新貴。土豆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改變的不僅是飲食方式、生活方式,同時也影響著世界文化。近年來,在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感召下,我致力於發展馬鈴薯的「產業文化」,同時也力圖把馬鈴薯作為文化符號進行產業化探索。


My mother believed you are what you eat.

▲土豆創意自從與土豆結緣之後,我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關注下,把土豆文化從幼苗慢慢成長起來。相信每個人皆是乘願而來的,為了理想,都會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持之以恆。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精粹在於一個「禪」字,禪是於大化流轉的紛繁世界中的自我獨立,也是中國文化得以一脈相承,不斷融合發展的核心精神。我相信未來的農業勢必是三產融合逐步轉型第六產業,通過土豆文創來對現代農業進行一次「美學踐行」,躬身於人間煙火中,致力於用文化,創意的維度來挖掘深埋土地之下的現代農業美學,逐步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土豆文化和土豆經濟。

▲土豆花海已是當下人們旅遊打卡的熱選

對土豆文化這十幾年的研究,我借用傳統文化和農業結合總結為「十禪」和六藝」。土豆文化的「十禪」主要是指「世界禪」、「農耕禪」、「寫經禪」、「扶貧禪」、「匠心禪」、「文旅禪」、「五觀禪」、「親子禪」、「推廣禪」、「願禪」;「六藝」是指農藝、工藝、食藝、演藝、遊藝、文藝。《馬薯薯的土豆世界》書中對每個點有詳細解讀。

▲土豆為主題的文創體驗店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我寫的《馬薯薯的土豆世界》作序所說過的。」產業文化化,是運作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一方面它以文化和創意的要素來改造和提升某個行業,促進產業升級並走向高端產業。一方面它是以文化產業的方法來促進文化元素和我文化藝術創意的跨界應用。」他並對文化產業化的落地,有著知行合一的見解:「從文化認知價值來說,中國馬鈴薯距離世界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通過中國文化屬性與引進物種有機結合,引領第三次膳食革命。



▲有關土豆的「六藝」表達在西方國家,土豆已經超越作為食物的本身,而成為一種文化與情感的寄託。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土豆消費利用層次低,仍以原產品消費為主。如何縮減這種差距,成就一顆東方土豆,就是藝薯家需要做的事情——占領文化制高點,讓創意經濟為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賦能,打造屬於中國的馬鈴薯品牌。藝薯家以「世界主糧,中國味道」為品牌理念,讓以馬鈴薯為代表的健康食品走進主食殿堂,讓馬鈴薯真正成為菜品中的主角,主食中的明星。

▲土豆農場書法秀:馬達飛百米書法長卷在我看來,談新農學派就得先說說重農學派。在經濟學裡邊有一個叫重農學派,創始人是法國的魁奈,他當時跟亞當斯密是同一時期的。重農學說強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是「自然秩序」,而政策、法令等是「人為秩序」。如果人們認識自然秩序並按其準則來制定人為秩序,這個社會就處於健康狀態;反之,就處於疾病狀態。魁奈的自然法則觀念,深受中國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天行健」觀念的影響。魁奈本人十分尊崇孔子。當時他被尊稱為「歐洲的孔子」。他的理論精髓其實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和儒家的重農思想的融合。我們這個新農學派,實際上是「新重農學派」,簡稱為「新農學派」。它的內涵,跟剛才我們說的農業美學,「藝薯家」的土豆六藝,是一脈相通的。

Art




藝薯文化之旅 君子不器 大隱隱於市02

我自幼喜愛繪畫,寫毛筆字。欣賞藝術、思考藝術成了習慣,在眾多藝術門類之中,繪畫和音樂是我最青睞的。聽到一首樂曲,看到一幅畫作,常常不自覺地隨之「心畫」,這也許就是進入宗白華先生所說的「藝境」。

▲馬達飛筆下的蘭花我喜歡用水墨畫蘭。中國的蘭文化自賞蘭開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四君子之一。蘭外形簡潔素雅、葉形細長柔軟,花姿優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氣清、神清、韻清」氣質,又曰君子蘭,說明蘭花是與君子是接近的,自古文人就偏愛種蘭、賞蘭、詠蘭、畫蘭、寫蘭,有著揮之不去的蘭花情節。從中國傳統美學來看,蘭品被當做人品的象徵,蘭骨是風骨的寫照,成為人追求崇高志向、美好品格的化身。

▲疫情期間馬達飛在家的書法作品「水墨禪」的骨子裡美學理念和我的「新農學派」的實踐,可以說是一種「異質同構」。這個「禪」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禪,它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種不斷的融合,它含括中國儒釋道,甚至包括西方的哲學思想都會融到這個禪中。在生存語境、商業語境、審美語境都變了的今天,它就像一個巨大的一個漩渦,不停地旋轉,把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進行融合,推陳出新,變成整一化的這麼一個方向。

▲圖一圖二《乘物游象》馬達飛水墨展作品繪畫本來用眼睛來欣賞的,而音樂自然是用耳朵受用。佛家講究的六根與六塵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感官的世界直接對應的是思想,是經過理念浸潤的心靈。中國美學強調「聽香觀意」,「香」不用聞而用心去聽,「意」不用思索而類似於「觀看」,指的就是放下外在感官暫時的本能,而進入心靈關照的境界。

▲回歸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當下和未來的一種趨勢

在我看來,有意義的人生是活在命題里的,生活要給他一個命題、方向。當你有了命題,做任何事,就像苦行僧一樣,為了精神極致的追求,放棄、虐待肉身。如三藏取經,千辛萬難,不覺辛苦。過程中帶有信仰、力量和目標。以前我是茫無目的地畫畫、上學、教書、下海,隨大流的感覺。現在更在意回歸本我,通過」土豆」,以假修真,知行合一,能夠為人的本源——農業,貢獻一份力量,盡力而為,盡興而歸 。



馬達飛:亞洲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薯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獨立藝術家、鄉村振興農文旅專家、長城文旅文創智庫專家、跨界文化學者。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教育系、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及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文化藝術管理方向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二十年,新農學派創始人,當代蘭文化及當代水墨文化倡導者。現為藝薯家(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本文圖片由馬達飛提供,部分來源於網絡,違者必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