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女生帶你看揚州「運河十二景」(一)瓜洲古渡

焦作廣播電視臺 發佈 2022-08-18T10:43:57.344016+00:00

【揚帆專題】新聞女生帶你看揚州「運河十二景」近日,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結果揭曉,它們分別是:瘦西湖、運河三灣、七河八島、明清古城、茱萸灣、雙寧古韻、盂城驛、北湖濕地、平山堂、邵伯古鎮、瓜洲古渡和高旻禪寺。

【揚帆專題】新聞女生帶你看揚州「運河十二景」

近日,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結果揭曉,它們分別是:瘦西湖、運河三灣、七河八島、明清古城、茱萸灣、雙寧古韻、盂城驛、北湖濕地、平山堂、邵伯古鎮、瓜洲古渡和高旻禪寺。看不完的風景,道不完的歷史故事、人文風情,跟著新聞女生一起去看揚州「運河十二景」。



8月10日晚,歷時22天網絡票選,36萬多人踴躍投票,結合專家學者、社會各界意見建議,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結果揭曉,它們分別是:瘦西湖、運河三灣、七河八島、明清古城、茱萸灣、雙寧古韻、盂城驛、北湖濕地、平山堂、邵伯古鎮、瓜洲古渡和高旻禪寺。


「運河十二景」,看不完的風景,道不完的歷史故事、人文風情。2020年7月以來,新聞女生策劃製作了《運河揚州》專欄,700多個日夜,用腳步丈量了大運河揚州段。正值運河十二景出爐,跟著新聞女生雨薇一起再次回顧和凝望揚州運河「最古老、最核心、最精華、最有活力一段」。今天,我們先走進瓜洲古渡,領略這座千年古鎮的魅力。


千年古鎮 溝通之渡

在瓜洲古渡公園,有一座牌坊面江的一面寫著「含江口」,背江的一面寫著「江天勝境」,壯麗的江景令人心胸開闊。早在一萬年前,瓜洲曾經是長江的入海口,到了秦漢時期,長江泥沙增多,堆積形成了河口沙垻,隨江潮漲落時隱時現。當時長江上的廣陵潮是一大名勝奇觀,和錢塘潮齊名,其波瀾壯闊的宏偉景象令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




到了晉代,長江口向東延伸,泥沙不斷淤積,形成了露出水面的「沙渚」,形狀如「瓜」字,瓜洲之名因此誕生,距今近1800年。在歷史進程中,這個四面環水的沙洲上漸漸形成了漁村、城鎮。


隋代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揚州處於運河和長江的交界點,成為重要的經濟城市。





到了唐代中期,由於泥沙沉積日益嚴重,彼時的瓜洲已經與長江北岸的揚子津相連,成為了一個渡口。京口過江北的船,必須繞行瓜洲西端,迂迴60里,給漕運帶來了不便。


鎮江刺史齊浣向唐玄宗提議,能不能開一條新河從瓜洲直通到揚州市區,唐玄宗同意了,這就是有名的伊婁河。伊婁河又名新河,亦稱瓜洲運河,全長約12.5公里。它開通後,省去了水陸轉運環節和迂道之苦,還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功績之大,世人讚許。





伊婁河的開通,使得瓜洲成為了南北向運河與東西向長江十字形黃金水道的交匯點,以及漕運與鹽運的要衝,瓜洲由此迅速發展為江北重鎮。相傳唐天寶十二年,在經歷過多次東渡失敗後,高僧鑒真從伊婁河口出發,第六次東渡,次年二月到達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實現了東渡宏願,促進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而從唐代開始,瓜洲也成為了世人嚮往之地。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宋金對峙時期,瓜洲成了戰爭前線。明清時期,由於漕運、鹽運的再興,瓜州再度繁盛。「雖彈丸之地,然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成為七省咽喉,被譽為「明清時代大運河之魂」。清道光三年,瓜洲南門開始坍陷。到光緒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瓜洲城淪於大江。民國初年,瓜洲移至原城西北四里舖,如今的瓜洲鎮就是在四里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



新中國成立後,瓜洲繼續蓬勃發展,1978年瓜洲汽渡興建,2005年潤揚長江大橋通車,如今的瓜洲古鎮交通區位優勢依然十分突出。


傳奇所在 詩詞之渡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張祜漫遊江南,夜宿鎮江渡口,他眼中的瓜洲寧靜淒迷、淡雅清新。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在白居易的筆下,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如同瓜洲渡口的水一樣蜿蜒曲折。


「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

李白的《題瓜洲新河》,則盛讚了瓜洲運河的重要地位。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唐代詩人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全詩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換一韻,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張若虛是揚州人,相傳《春江花月夜》表現的正是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




在隋唐詩人的筆下,瓜洲是浪漫的,是美麗的,到了宋代,詩詞中的瓜洲則多了一份大氣和厚重。「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已經成了千古絕唱。而到了宋金對峙時期,因為獨特的軍事地位,瓜洲更是詩人筆下的高頻地點。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生逢亂世,南宋詩人陸游筆下的瓜洲充滿了豪邁氣概。明清時期,瓜洲因為漕運和鹽運再次繁盛起來,清代康乾二帝分別六次南巡,都曾在瓜洲停留,並留下了諸多詩篇。




除了詩詞文化繁盛,瓜洲還一直有著濃郁的傳奇色彩。唐代,高僧鑒真從這裡東渡扶桑、傳播文化;元代,馬可·波羅曾漫遊「瓜洲市」,撰寫了遊記傳播四方。


恩澤一方 傳承之渡

在經歷了唐代的繁榮、宋代的兵荒馬亂、明清的再度興盛後,到了清晚期,瓜洲和一江之隔的鎮江又成為了近現代中國變革的重要見證地。鴉片戰爭前後,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人物林則徐也曾和瓜洲有過一段緣分。


1841年,林則徐被清政府流放到新疆,但當時,他手上還有一項未竟的事業。在此之前,林則徐組織了很多學者研究海內外的情況,寫成一本類似地理這樣的書《四洲志》,因為他被流放來不及寫了,於是就把手稿一起帶著。


在鎮江和瓜洲一帶,林則徐和魏源相遇了。當時的魏源目睹了近代中國的劇烈變革,為救國救民傾注了滿腔熱忱。林則徐把《四洲志》交給了魏源,後來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寫成了《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在當時是唯一一部系統講述西方歷史地理的著作,在國內開創了介紹西方先進文明的先河,旨在「師夷長技以制夷」,影響了一大批想了解西方的中國人。




清光緒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瓜洲淪於大江。民國初年,瓜洲移至原城西北四里舖,之後逐步發展成了現在的瓜洲鎮。新中國成立後,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瓜洲繼續蓬勃發展。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瓜洲的渡口功能逐漸削弱,當地也正在把它打造為以歷史文化為背景,以自然生態為依託,以運河古渡為核心,以現代旅遊為手段的國際化休閒度假勝地,承載著南來北往,國內國外人們的美好嚮往。

4.加強個人防護。請廣大市民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不扎堆,進入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主動掃場所碼,配合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做好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