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日根據地用「土方法」打贏「貨幣戰爭」

廈門衛視 發佈 2022-08-18T11:36:01.332735+00:00

以戰養戰的侵華日軍,從1938年開始調整戰爭策略,除了軍事上持續加壓之外,偽造中國貨幣、奪取物資、攪亂市場、拖垮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經濟,也被日軍列入了最高戰略。

1937年全面抗戰打響後,除了戰場上的拼殺,發生在金融領域的貨幣戰,也一樣的激烈。以戰養戰的侵華日軍,從1938年開始調整戰爭策略,除了軍事上持續加壓之外,偽造中國貨幣、奪取物資、攪亂市場、拖垮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經濟,也被日軍列入了最高戰略。

1936年發行的伍圓法幣券

當時在抗日根據地里,流通的有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還有地方流通券和各種組織自製的土票、汪偽政權的中儲券、日偽銀行發行的日偽鈔。金融市場極為混亂,更有當地商戶自己印製的各種「票券」,甚至一個理髮館都可以發行票子。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明確提出:抗日武裝要「有計劃地與敵人發行偽幣及破壞法幣的政策作鬥爭,允許被隔斷區設立地方銀行,發行地方紙幣。」

抗日根據地在經濟戰線上的戰鬥由此打響。為了保護好邊區人民的財產,穩定敵後抗戰的經濟秩序,晉察冀軍區決定,迅速建立晉察冀邊區銀行和印鈔廠,這是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家銀行,也是敵後19個抗日根據地中唯一經當時國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銀行。

晉察冀邊區銀行的創始人關學文簽字的邊區幣

1938年眼見著抗日根據地陸續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在根據地周邊的國民黨政府和侵華日軍,開始抓緊利用手中的法幣,搜刮抗日根據地物資,提前打響金融戰。

1938年開始,國民黨政府無視貨幣的快速貶值,開始大量向市場投放法幣,而且重點投放的區域鎖定抗日根據地的外圍。短短几個月時間,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通貨膨脹現象日益嚴重。當時,用法幣買一個燒餅今天二分錢,明天就是兩毛錢。抗日根據地的物價大幅上升,百姓生活面臨困難。

而侵華日軍在貨幣戰爭上的手段更為狠毒,日軍設立秘密工廠,專門偽造和生產中國貨幣。此外,日軍還利用偽政權銀行,在中國的東北、內蒙、華北、華中等地大量印製假鈔。這些假鈔連同日軍的殘酷封鎖一起,企圖扼殺抗日根據地的抗日力量。

北海銀行劵,抗戰時期山東革命根據地的主幣

面對多方夾擊,抗日根據地首先踏出金融自主第一步:與法幣脫鉤,發行自己的貨幣。1940年2月,晉察冀邊區政府率先對外宣布,在根據地內「發行邊幣﹑禁止法幣在邊區內流通」。隨後,其他抗日根據地根據情況也逐步跟進。

為築牢金融堤壩,拒日偽假鈔於根據地之外。1942年2月,華中抗日根據地政府推出了一款土紙印製的鈔票。根據地銀行在這種民間製造的紙張上,加上了帶顏色的纖維,印上了自己獨特的水印。它還有一個妙處,這種票子易舊,邊區人民換新的頻率就快。一時間,這樣的貨幣讓日軍的專業偽造機構根本無法模仿,其更換周期也是無從把握。

而更加出奇制勝的一招是,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江淮銀行用桑樹皮紙印刷貨幣。由於材料取自當地特有的桑樹,從原材料上就斷絕了日偽仿造的可能,本地本材造就根據地最堅挺的抗幣。

有的抗日根據地為了防止發行的鈔票被日軍仿製,還不斷改變鈔票的顏色,幾乎每半年更換一套新顏色。而日本偽造一種新紙幣至少費時半年,等到做好的假鈔偷運到根據地時,假鈔已經成了廢紙一堆。

抗日根據地的這些土辦法,讓日偽先進的造假技術幾乎無用武之地。

抗戰時期江淮銀行發行的一元錢錢幣

在前有侵華日軍的封鎖和掃蕩,後有國民黨軍的反共軍事摩擦的嚴峻形勢下,1939到1943年,各抗日根據地先後誕生出了淮海地方銀行、鹽阜銀行、大江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江南銀行等,發行的地方性貨幣達到500多種,有力地回擊了侵華日軍,和國民黨政府的「金融暗戰」。

1945年8月,通貨膨脹嚴重,重慶一個女孩抱著一大堆不值錢的法幣。

貨幣戰爭的天平,在1943年底開始倒向了抗日根據地政府,各個根據地銀行基本驅逐完法幣,抗日根據地自己發行的貨幣,也逐步取得了邊區百姓的信任。而法幣到日本投降前夕已經大幅貶值,100元法幣從一開始可以買一頭牛貶到只能買一盒火柴。在與侵華日軍和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戰場上,共產黨人和抗日民眾一起保衛了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成果,從而為抗戰奪得勝利增添了有力的砝碼。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秘密檔案》欄目

編輯:胡志強

責編:楊青

編審:王海青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