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正國級幹部怒斥小女兒:公費出國留美,敗壞家風

益知快訊 發佈 2022-08-19T06:47:10.130160+00:00

眼前來之不易的幸福日子和安逸生活,是一代又一代人為之付出、為之奮鬥得來的。保持優良傳統,珍視發展成果,這些道理為先輩和前輩們所深知。

經歷過苦難的人,更懂得珍惜當下。

眼前來之不易的幸福日子和安逸生活,是一代又一代人為之付出、為之奮鬥得來的。

保持優良傳統,珍視發展成果,這些道理為先輩和前輩們所深知。

先輩們永遠不會忘記一幕幕值得歷史銘刻的所有:

在戰爭年代,老一輩革命家和戰士們英勇為國,艱辛打拼,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新中國創建和民族解放事業無私奉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付出了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和平年代,各級、各領域的建設者、領導者們為社會發展躬身力行,夙興夜寐,終日操勞,為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家長治久安嘔心瀝血,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斷努力。

……

這些不朽的時光中,錘鍊出了一些不忘初心、本色依舊的鐵骨硬漢。

來自大別山山區、放牛娃出身的李德生就是其中之一。

堅定無悔前行,太牛了

很難想像,這個出自農家的少年,在十多歲的朦朧年紀里,就毅然決然做出了一個堅定的決定:跟著紅軍走。

這是一種罕有的勇氣與膽魄,也是一種難得的遠見和前瞻。

從那時候開始,他踏進了軍旅,與漂泊不定為伴,與風餐露宿為伍,吃不飽也要撐下去迎接下一場更為激烈的戰鬥。

正是這樣,這位14歲入團、15歲入黨的軍人漫長的南征北戰中,養成了頑強作戰的雄風,打下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最終與戰友們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受命遠赴朝鮮作戰,並作為高級指戰員經受了前線炮火的洗禮。

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他擔任了前線總指揮,在持續奮戰幾十天之後熬到了這場勝利。

不過,他終生不提這段光輝事跡,對於他的這個頭銜也隻字不提,深藏功與名。

回國後,已是軍長的李德生得到了屬於他的榮譽:39歲被授予少將軍銜。

後來,他從部隊調到地方上,參與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並在安徽工作過一段時間。

無論在什麼崗位,李德生都是為人踏實,謙虛誠懇,做事認真,而且很會替他人著想,這一點贏得了上級和同志們的認可。

在動亂歲月里,這位從軍中脫穎而出的實力派人物大放異彩,光耀奪目。

而最高光的巔峰時刻,他擔任過大軍區司令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還被提拔為中央副主席並當選為政治局常委,躋身正國級序列。

不過,在非常時期過後,深明大義的他急流勇退,走下神壇,從事他更為熟悉的軍事工作。

後來,沉浮無常的他,還曾出任國防大學政委一職,72歲時被授予上將軍銜。

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卻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毫不放鬆,十分自律,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而從不貪圖享樂,無時無刻不散發出榜樣的無窮力量。

一心撲在工作,太拼了

艱苦歲月中磨礪多年,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令李德生一刻也不懈怠。

從軍隊到地方,從基層到高層,從領導到學員,他總能擺正位置,一心將工作放在第一位。

因為心中有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把稱,胸中有攻堅克難達成任務這個靶,所以他目標明確,幾乎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

從戰場上回來後,他作為一名幹部學員,到高等軍事學院學習了一段時間。

畢業之後,李德生幾乎是眼裡只有工作。

他不光是廢寢忘食地看讀文件,馬不停蹄地參加會議,風塵僕僕地下到基層,深入掌握情況,認真領會上面政策方針,細緻落實,本著一顆高度上心的責任心,用心抓好長效,具備了一種很強的執行力。

那些年,他大概一年12個月裡面有10個月在外面奔波,在基層部隊視察、調研、督促,特別注重工作跟進落實到連隊,並且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視軍事訓練和人才培養的落實

據他大女兒講述,他在瀋陽軍區當負責人時,可以說差不多將下面的團級單位都跑了一遍,其工作開展到實處、細處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他要去連隊了解基層情況,就要乘車過去。

實際上,那時候去到部隊駐地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坑坑窪窪、起伏不平的狀況,他坐在越野型吉普車車上就經常遇到顛簸產生的身體搖晃以致撞頭、磕碰身體多個部位的情形。

長年坐車的他,因為這樣的經歷,便有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

這個毛病平時沒事,痛起來真要命。不過即使發作的時候,他也不顧疼痛,咬牙堅持,一直到把手頭的工作處理完畢也罷休。

實在撐到難以堅持的地步時,他才會去入院治療。

臥床治療的半年時間裡面,他身上有了很明顯的變化,尤為突出的就是「腿部肌肉都萎縮了」。

如此拼命三郎般的工作狀態,一直到他離休後才告一段落。

堅持讀書學習,太燃了

李德生從小在學校接受的文化教育並不多。

儘管小時候讀書少,但是他一輩子都酷愛讀書,活到老學到老,堅持終身學習。

在紅軍部隊當兵的時候,有一次,他在戰鬥中身負重傷,隨後就住院治療。

那會兒,他們不是等在床上瞎想、啥也不干,而是結成學習小組,充分抓緊時間來補文化知識。

當時,李德生擔任了傷病員組的學習組組長。

而他不管多忙或者多有閒暇,都會堅持學習、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就是從那時開始培養起來的。

在家裡,除了早晚的新聞節目以外,他很少看電視、打牌或者玩其他娛樂活動,更多時候都是捧著一本書認真閱讀,或者呆在書房裡翻閱文件、學習政、經及軍事方面的思想、理論著作。

而且他還把首長對他「多讀書」的叮囑記在心裡,落在實處,一直照做,還對子女們做出學習的具體要求。

他不僅要求兒女們好好學習,爭優上進;而且要求他們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包括兄弟姐妹、同學同事同志之間的「互幫互學」,分享好書、好的學習資料和好的學習方法。

除了對子女的告誡以外,他還會將自己的學習用具送給兒女們,比如「把常用的四角號碼字典送給了小女兒」,「把每天早上聽新聞的一個收音機和一支鋼筆送給三女兒」

學習上身體力行,所有這些日常點滴,不僅他受益匪淺,而且他的子女們也是受益終身,多位女兒通過學習深造,成為了知識分子。

家風從嚴自律,太直了

作為一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將軍,李德生具有軍人的心懷坦蕩、正氣直率、忠誠厚道和愛憎分明的品質。

而且,他的自律,尤其是凡事嚴於律己,不打折扣,堅持原則,毫無餘地可謂是十分典型。

直言不諱的淡泊個人名利,不光對自己要求近乎嚴苛,對家人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也要求嚴格。

他總是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在生活中言傳身教,從來不搞特殊化,也不准家屬、子女搞特殊化。

身處廟堂之高時,他也是保持樸素務實的本分,清正嚴明,廉潔奉公,實事求是,一心為民,並且經常進行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警示、自我勉勵。

這樣的姿態,為他的子女樹立了良好的風範。

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由於家裡連同岳母、他們夫妻加上子女一共九口人,每天口糧也不少,部隊為了照顧他,計劃給他家超標準配發100斤大米,但他堅決拒絕了,和全家人吃按標準配發的口糧。

當時,經濟條件確實苦,家裡的糧食不夠吃,他的女兒因為吃不飽飯而患浮腫病。他的部下、103團楊團長得知這一情況後,提出給他送100斤大米糧票讓他渡過難關。沒想到團長把糧食搬到他家,他愛人堅決不收。正在僵持,恰好李德生回家,見到這陣勢,不僅當即回絕,還對楊團長嚴厲批評,狠訓一頓。

李德生家來的客人比較多,糧食不夠吃,他從管理處借來糧票買糧食,親戚走後,為了還糧票,他決定從全家的定量中扣,連續兩年,才把糧票還完。

有一次,他在家裡吃野菜玉米面包子,碰巧一個戰士進來了。李德生就請那士兵嘗嘗包子。士兵後來很是感慨:沒想到軍長家吃得比我們戰士吃得差遠了。

李德生與妻子曹雲蓮共生育了六個子女。六個兒女皆事業有成。

兒子要當兵,也有破格錄取的條件,可他就是不同意,還一度死死壓住不准去。

他的四個「寶貝千金」,其中三個女兒是學醫的,小女兒學法語出身。

李德生對小女兒的意見最大,她是「特殊十年」後考取了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後留在美國工作。

每回思念女兒的時候,他總要在家中生氣地斥責,說:公費留學,呆在美國,破壞家風。

責備中,無不透露著他心中揮之不去且歷久愈來愈濃厚的家國情懷。

小女兒在美國將要生孩子的時候,李德生才主動給女兒打電話:「回到北京來,讓孩子回祖國。」

他在生活上始終堅持艱苦樸素,力所能及,從不貪圖享受,也不向組織上提困難、提要求。

一直到晚年,他還是居住在組織上當年分配給他的房子。

操心家鄉教業,太暖了

他從革命老區中走來,永遠沒有忘本,總惦記老區的人們。

作為一個從大別山區走出的驕子,他經常會憶苦思甜,飲水思源,感恩故鄉父老的養育之恩。

他總是掛念著家鄉,總想回饋大別山,也想幫助老區群眾儘快致富。

他思前想後,認為致富除了修路以外,還要打開老百姓的思路、拓展見識,因此需要儘快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以及綜合素質。

看到老區的教育狀況較差,於是,他就從重教促教入手,傾盡全力扶持當地發展教育事業。

他親自出面,奮力爭取,在其邀請下,社會慈善人士為他家鄉大力資助60萬以上,於上世紀90時代中後期捐建了兩所學校,包括一所小學和一所中學。

學校建成後,緩解了他家鄉教育資源匱乏、緊張的矛盾,有力改善了當地的文化教育面貌。

發光發熱到老,太贊了

他一生經受磨難,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一路向前。

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他樂觀面對,心態平和,規律生活,積極有為。

這位長壽老人活到了90多歲,最後不幸離世。

他的一生,是光輝戰鬥的一生,也是卓越貢獻的一生。

忠心向黨,全心為公,他肩負信念和理想迎難而上,勇擔負重,矢志不渝!

熱愛學習,全力為民,他積極總結經驗,團結同志,求實務實,拓進無止!

他隨處發光,造福他人,其優秀品質、創新精神與崇高品格值得人們學習。


(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