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時期十大明君

迷茫的憂傷 發佈 2022-08-19T07:55:33.837037+00:00

北方先後建立了16個割據政權,也就是十六個國家,國家之間進行了長達130多年的混戰,出現了70多位君主。

東晉十六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分裂割據的時代。北方先後建立了16個割據政權,也就是十六個國家,國家之間進行了長達130多年的混戰,出現了70多位君主。在這其中也出現了很多文治武功卓越的、出色的皇帝。

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十大明君,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註:本排名為非正式的排名,僅供參考。

十、東晉明帝司馬紹(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晉元帝司馬睿長子 ,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宮人荀氏,東晉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間在位。

司馬紹於322年即位,太寧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亂,停止對於王敦黨羽的追究,為安定皇帝的權威全力重用王導,並且與江東大族保持和諧的態度,成功對「王敦之亂」作出善後,穩定東晉王朝的局勢。太寧三年(325年),司馬紹病逝,終年二十七歲,諡號明皇帝,廟號肅祖 ,葬於武平陵(今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北)。

司馬紹聰慧善斷,明於事理。東晉政權初建之時,兵荒馬亂,生民塗炭,國力空虛疲弊,權臣王敦等作威作福,東晉政權隨時面臨著覆滅的危險。司馬紹在位期間,憑藉弱勢之中央,成功做到對權臣的制衡。他還在一定程度上調和南渡僑姓與吳姓士族之間的矛盾,穩定時局,使社會呈現向安定發展的趨勢。雖在位時間短暫,但對安定國家大局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九、南燕獻武帝慕容德(336年-405年11月17日),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十六國時期南燕皇帝,鮮卑人,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為其兄。《晉書》載其「年未弱冠,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雄偉」。又「博觀群書,性清慎,多才藝」。

前燕時期慕容儁在位時,慕容德被封為梁公。後來慕容儁之子慕容繼帝位,再被改封為范陽王。369年,曾與慕容垂一同大敗東晉桓溫的進攻。370年,前燕為前秦所滅後,一度被前秦帝苻堅任命為張掖(今中國甘肅省張掖市)太守,數年後被免職。

後來苻堅欲南征東晉,慕容德被任命為奮威將軍隨軍,留下金刀拜別母親公孫氏及胞兄原北海王慕容納而去。383年,前秦於淝水之戰敗北,苻堅寵妃張夫人走失投靠慕容,慕容送她回京,慕容德阻止並勸他趁亂復國,未果。

後來慕容垂趁機起兵建後燕,慕容德響應之,被命為車騎大將軍,重新受封為范陽王,然其諸子及慕容納皆因留在後方而被前秦所殺。

396年,慕容垂臨終,遺命太子慕容寶將鄴城(今中國河南省臨漳縣)委由慕容德鎮守。慕容寶繼位後,即以慕容德為使持節、都督冀、兗、青、徐、荊、豫六州諸軍事、特進、車騎大將軍、冀州牧,領南蠻校尉,鎮守鄴城。

397年,北魏攻擊後燕,後燕兵敗如山倒,皇帝慕容寶向北方故地逃亡,後燕國土被截為南北二部,位在南方的慕容德被慕容寶任命為丞相,領冀州牧。不久,慕容垂另一子趙王慕容麟來逃至鄴城,以鄴城難守,建議慕容德南遷滑台(今中國河南省滑縣)。

398年正月,慕容德又受慕容麟建議先稱燕王,稱燕王元年,史稱此一政權為南燕。次年(399年),再遷廣固(今中國山東省青州市),以為都城。

400年,慕容德正式稱帝,改元建平,並在此時把自己名字改為慕容備德,以便臣民避諱。慕容德時年已65歲,是中國歷史上即位時年齡第二大的皇帝(第一名為唐朝的武則天,登基時67歲)。

慕容備德不知道母親公孫夫人和胞兄慕容納都已經不在人世,曾於建平二年(401年)十月派平原人杜弘去長安尋訪。杜弘說:「臣至長安,若不能得知太后動止,當西往張掖,以死效力。」並為自己年逾六十的父親杜雄乞求本縣縣令之職。慕容備德不顧中書令張華反對,認為杜弘「為君迎母,為父求祿,忠孝備矣,何罪之有!」以杜雄為平原令。杜弘到張掖為盜賊所殺。四年(403年),慕容備德舊部趙融從長安前來,告知公孫夫人和慕容納的死訊,慕容備德放聲痛哭以至於吐血,因而臥病不起,從此健康惡化。

慕容備德有女兒無兒子,為繼承人心焦,慕容納之子慕容超持當年慕容德拜別母親的金刀來歸,慕容備德遂以慕容超襲封北海王,後立為太子。

建平六年九月戊午(405年11月17日),慕容備德去世,慕容超繼位。去世當晚從四方城門抬出十餘口棺木,秘密埋葬在山谷之中,因此實際上他並未葬於其陵寢「東陽陵」,後人遂不知其安葬之處。慕容德後來被諡為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八、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秦安)人,是其父李昶的遺復子,十六國時西涼國的建立者。自稱是西漢將領李廣之後,為唐朝皇室認定的先祖。

北涼神璽元年(397年),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李暠為谷縣令,後又升敦煌太守。北涼天璽二年(400年),李暠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於晉,並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

李暠好讀書,因此在位時注重文化教育,境內文風頗盛。初建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諡武昭王,廟號太祖,李歆繼位。李暠是西漢前將軍李廣的第十六世孫,《晉書·涼武昭王玄盛傳》稱他「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兵法。」

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北涼晉昌,郡治冥安,(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太守唐瑤向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六郡發出倡議,推舉北涼敦煌太守李暠任冠軍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同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涼國,疆域東自建康,西至鄯善。

他建立西涼政權以後,鑑於境內數經戰亂,州郡地廣人稀,急需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因此他大力召集逃亡百姓重返故里,從事農耕,以前逃亡在武威張掖一帶的流民有兩千餘戶返回敦煌,接著他又在陽關、玉門關一帶屯田,採取「寓兵於農」的措施,「廣田積穀,為東伐之資」。

李暠執政後廣開言路,興文施教,在他統治的境內,許多文人名流,皆投靠於他,而被他重用,一時群英濟集敦煌,在學術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為中心「五涼文化」的興盛時期。他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除《述志賦》外,其餘都沒有流傳下來。

西涼國自建康西到鄯善。但時有北涼王沮渠蒙遜,對西涼的騷擾。遷都酒泉後李暠積極整修武,勵精圖治,北、西涼多次交兵,均未得逞。雙方從此只好訂立盟約宣布罷兵。從此以後西涼國暫時出現安定時期。

李暠於義熙十三年(417年)卒,享年67歲,死後諡為「涼武昭王」。之後二子李歆繼位。

天寶二年(743年),李暠十一世孫唐玄宗李隆基追尊其為興聖皇帝。

七、前秦景明帝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羆,字建業(一作世建),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省秦安縣)人,氐族。前秦開國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惠武帝苻洪之子。

苻健雄才大略,樂善好施,勇猛果敢,擅長騎射。後趙時期,深受石虎父子的親近,起家翼軍校尉,加號鎮軍將軍。永和六年(350年),統兵進入關中,擊敗杜洪,定都長安。永和七年(351年),自稱天王,建立前秦,設置百官,年號皇始。

皇始二年(352年),自稱皇帝。開通關市,勤於政務,減賦緩刑,撫恤孤寡,崇尚節儉,大興儒學,廢除後趙暴政,使關右恢復生機,促進關中地區胡人漢化進程。平定叛亂勢力,打敗前涼軍隊,擊退桓溫、司馬勛北伐。

皇始五年(355年),苻健駕崩,年僅三十九歲,諡號明皇帝,廟號世宗。苻堅即位,改諡景明皇帝,廟號高祖,葬於原陵。

個人作品:苻健現存《下書求賢》、《指河誓弟雄及兄子菁》等作品。《下書求賢》類似於曹操的《求賢令》,苻健主張人才「勿拘貴賤」,與曹操「唯才是舉」如出一轍。《指河誓弟雄及兄子菁》文風言簡意賅,不事雕飾,短短十餘字,表達出苻健果決的態度,提現其英勇果斷,與苻朗等新一代家族成員的玄談之風截然不同。

六、姚萇(330年~393年),羌族,字景茂,南安郡赤亭縣(今甘肅省隴西縣)人,生於京兆郡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十六國時期後秦開國皇帝,景元帝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并州刺史姚襄之弟。

壽光三年(357年),跟隨姚襄抵抗前秦,兵敗被俘,投降前秦。苻堅繼位後,出任揚武將軍,多次出戰,屢建大功。淝水之戰後,隨同苻睿征討慕容泓,戰敗逃亡。得到古羌和西州豪族的推戴,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建立後秦政權,年號白雀。聯合西燕對抗前秦。

白雀二年(385年),派兵圍擒苻堅,縊殺於新平寺,於新平大敗西燕,收降尚書高蓋。

白雀三年(386年),入據長安,正式稱帝,定都長安,改元建初。之後前秦宗室苻登在關中氐族殘餘力量支持下繼續與姚萇作戰,姚萇一度處於不利形勢,但終大敗苻登,漸處優勢,但在消滅前秦勢力前去世,至其子姚興即位後才完全消滅前秦勢力。

姚萇在位期間提倡節儉,大興儒學,廣建學校,禮遇儒生,擊敗西燕皇帝慕容永、東晉名將楊佺期。

建初八年(393年)十二月,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武昭,廟號太祖。

雖然姚萇為人也是朝秦暮楚的,在和前秦打仗時,先殺害了苻堅,後又在打仗時虛偽的不敢面對苻堅的牌位;但是姚萇本人對於後秦政權來說確實算是一位明君。

五、慕容垂(326年-396年),字道明(一字叔仁),鮮卑族,昌黎棘城人,十六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被譽為一代「戰神」。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景昭帝慕容儁異母弟。生母蘭淑儀。後建立後燕,稱帝,死後諡號「成武」,是為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字道業,小字阿六敦。因其聰明有器度,慕容皝本想立他作世子,因遭群臣勸諫而作罷,這也引來慕容儁對他的忌恨。慕容儁在位時賜名<垂夬>(以此奚落他「墜馬折齒」糗事),後慕容<垂夬>根據讖文而省「夬」改為「垂」。

咸康五年(前燕六年,339),慕容霸13歲。慕容皝擊高句麗,兵及新城,高句麗王釗乞盟,乃還。慕容皝又使授予慕容霸為騎都尉,令其跟隨其兄長慕容恪(慕容皝第四子)擊宇文別部。時慕容霸年僅十三歲,卻勇冠三軍。

建元二年(344),討伐宇文逸豆歸,導致宇文部散亡。永和五年(349),獻策攻打後趙,奪取幽州,冊封吳王。建熙六年(365),配合攻破洛陽,拜征南大將軍、荊州牧。建熙十年(369),擊敗東晉大司馬桓溫,重挫了桓溫篡晉的步伐。太宰慕容恪去世後,受到太傅慕容評、太后可足渾氏聯手迫害,投奔前秦天王苻堅,擔任冠軍將軍,冊封賓都侯,協助苻丕攻陷襄陽。

太元七年(382),力勸苻堅進攻東晉。淝水之戰後,護送苻堅返回洛陽。返回鄴城,籌劃復國,挫敗前秦皇帝苻丕,擊潰東晉名將劉牢之,大勝丁零、高句麗。建興元年(386),正式稱帝,後滅亡翟魏、西燕,幾乎恢復前燕鼎盛時期版圖。恢復胡漢分治制度,以太子慕容寶為大單于。

建興十一年(395),得知太子慕容寶失利於參合陂,抱病出征,挫敗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病逝於班師途中,享年七十歲,諡號成武,廟號世祖。

四、北燕文成帝馮跋(4世紀?-430年),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是胡化的漢族人,長樂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人。

馮跋是馮和之孫,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西燕亡,馮跋東遷後燕,於後燕帝慕容寶在位時被任命為中衛將軍。

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前曾因事獲罪於後燕帝慕容熙,因此慕容熙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馮跋兄弟商量說:「熙今昏虐,兼忌吾兄弟,既還首無路,不可坐受誅滅。當及時而起,立公侯之業。事若不成,死其晚乎!」於是與從兄萬泥等二十二人合謀。後燕建始元年(407年)馮跋兄弟乘車,由婦人駕車,潛入都城和龍(今遼寧朝陽),匿於北部司馬孫護家。趁慕容熙送葬苻後之際起事,推高雲(慕容雲)為燕王,改元正始,不久擒殺慕容熙。高雲登位後以馮跋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邑公,政事皆決於馮跋兄弟。

正始三年(409年),高云為寵臣離班、桃仁所殺,亂事平定後,眾人推馮跋為主,馮跋遂即天王位,改元太平。馮跋勤於政事,獎勵農桑,輕薄徭役,因此人民喜悅,雖外有強大的北魏相逼,也維持20餘年的安定。

北燕太平二十二年(430年),馮跋病重,命太子馮翼攝理國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為其子馮受居圖謀王位之意,馮跋之弟馮弘於是帶兵進宮平變,倉促間馮跋於驚懼中去世。後被諡文成皇帝,廟號太祖。馮弘篡位,將包括馮翼在內的馮跋之子一百餘人一併殺死。

三、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苻雄之子,前秦奠基者苻洪之孫,前秦開國君主苻健之侄,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第三位君王。

祖籍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其祖先世代為西戎酋長。在後趙石虎進攻關中時,苻洪率族歸服,並遷徙到現今的河北臨漳一帶。後又投靠東晉,被任為征北大將軍,不久自稱秦王。

苻堅當時亦博學多才藝,更有經略大志,廣交豪傑。苻堅在做東海王時,就痛感時弊誤國害民,因而即位後決心開創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

他深知一個國家要得到壯大,以得人為本的道理,所以廣招賢才,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參與朝政,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寒門出身的王猛。

在位時期,先是誅殺暴君苻生,後勵精圖治,開鑿涇水渠,重用王猛、鄧羌、苻雅、楊安、朱肜、苻融等人,實行漢化改革,得以集權中央,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促進文教發展與民族融合,推動五胡漢化進程,對漢文化的延續有所貢獻。

心懷「混一六合,以濟蒼生」之志,廣施仁政,打壓豪強,減刑免租,撫恤鰥寡,從諫如流,畢生以消除民族矛盾為己任,各族百姓對苻堅十分地愛戴。隨著國力日漸強盛,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諸國,降服化外蠻夷,使飽受戰亂的華北再度恢復生機,攻占東晉的川蜀、襄陽等地,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又遣呂光征服西域諸國,開拓五胡疆域最遼闊的時期。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苻堅未有一次屠城暴行。

建元十九年,發動淝水之戰,意圖消滅東晉,結束亂世。最終敗給東晉謝玄率領的北府兵,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陷入混亂局面。

建元二十一年,為後秦主姚萇所害,臨死前面不改色,姚萇逼迫其交出傳國玉璽,苻堅言已將玉璽送晉國,誓死不讓玉璽落入羌人之手,最終被姚萇縊死於新平寺,終年四十八歲。身後被三個國家共同追封諡號,尊上諡宣昭皇帝、文昭皇帝、壯烈天王,廟號世祖。

二、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㔨勒,字世龍,上黨郡武鄉縣(今山西省武鄉縣)人,羯族。十六國時期後趙開國皇帝。

石勒壯健雄武,善於騎射。永安年間,跟隨流民帥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馬穎部將公師藩。八王之亂後,投靠漢光文帝劉淵,平定河北和江漢地區,累遷幽并二州刺史,冊封汲郡公。重用謀臣張賓,以襄國為根據地,消滅王彌、幽州王浚、并州劉琨、冀州邵續、遼西段匹磾,占據幽并冀三州之地。得知靳准發動平陽政變後,正式與漢趙決裂。

光初二年(319年),自稱大趙天王,建立後趙,定都襄國,平定關中地區,擒殺苟晞和曹嶷,滅亡前趙,南掠晉土,北侵代國,推動後趙成為北方地區最強的國家。

石勒喜歡儒家文化,減租緩刑,開辦學校,核定戶籍,重新制定度量衡,促進北方經濟發展。

建平四年七月戊辰日(333年8月17日),逝世,享年六十歲,諡號明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高平陵。

石勒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君主,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奴隸皇帝。他的性格其實很像曹操,是一代梟雄,曾經有這樣一段記載:

《晉書》卷一○五《石勒載記下》:「勒因饗高句麗、宇文屋孤使,酒酣,謂徐光曰:『朕方自古開基何等主也?』對曰:『陛下神武籌略邁於高皇,雄藝卓犖超絕魏祖,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可見,在他自己心中,他可以跟光武帝劉秀比一比,但實際上,石勒的為人更像曹操,比如做事情方面都不太地道,會濫殺無辜,上面這一段對話也像極了《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的為人,石勒能任用張賓做謀主,並廣納賢能,才能在亂世之中幾乎統一北方,可以說石勒為中國歷史進入到東晉做好了極大的貢獻,並最終會使得北方再無晉朝的勢力。

一、劉淵(?-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後 ,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開國皇帝,304年-310年在位。

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并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

永嘉二年(308年),劉淵正式稱帝,大赦境內囚犯,改年號為永鳳。任命大將軍劉和為大司馬,封梁王,尚書令劉歡樂為大司徒,封陳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為大司空,封雁門郡公,宗室中以親疏為等級,皆封郡縣王,異姓中以功勞、謀略為等級,皆封郡縣公侯。太史令宣於修之對劉淵進言道:"陛下您雖然如龍騰起,如鳳翱翔,接受大任,然而,晉朝餘部尚未消滅,皇族居室窄陋,紫宮星座的變化,還指向晉氏,不出三年,必定能夠攻克洛陽。蒲子地域崎嶇狹小,不可長久安身。平陽有天子之氣,又兼是陶唐的舊都,希望陛下您上合天象之變,下合地理之祥。"於是遷都平陽。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諡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劉淵是西晉王朝的掘墓人,也是十六國的開創者,至少這是一個梟雄式的人物。漢趙的開國皇帝劉淵雖然是匈奴人,但並不能完全將其簡單地歸為外族政權。其實,後面的五胡十六國的發展類似。雖然魏晉南北朝被稱為中國歷史的至暗時刻,但也是中華文明一次擴大化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