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藝節目的黃金十年

光明網 發佈 2022-08-19T12:09:05.093497+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視文藝節目發展走入黃金十年,也是創新十年。十年來,電視文藝節目從大眾普及、博採眾長,走向自主創新與文化復興,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出一系列審美普及與提高兼具的文藝精品。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寶藏》節目現場。出品方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視文藝節目發展走入黃金十年,也是創新十年。十年來,電視文藝節目從大眾普及、博採眾長,走向自主創新與文化復興,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出一系列審美普及與提高兼具的文藝精品。

深耕文化 守正創新

十年來,我國電視文藝界致力於文化振興與美學復興,不僅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美學精神,而且做到守正創新。守正不僅是在價值觀層面守正,更是創新成功的保證。在本土文化資源中尋找創新源泉,在選題策劃中聚焦非遺等文化載體,使傳承文化基因成為一種趨勢,是近年來我國電視文藝節目最大的亮點。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北京衛視的《上新了故宮》,浙江衛視的《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廣東衛視的《國樂大典》《技驚四座》等,把古代典籍、建築、非遺等作為文藝節目的創作載體進行資源研發;在節目形態上,從一開始引進西方節目模式、借鑑海外的節目題材和形態,逐漸轉變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自主原創。此外,敢於觸碰新題材也成為現象級電視文藝節目的共同特點,詩詞變成益智題目,厚重難懂的古籍變成戲劇,這些在之前的電視文藝節目中都是未曾出現的。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洋為中用、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才是中國特色電視文藝節目發展之路。

聯通圈層 雅俗共賞

新媒體時代的優秀電視文藝節目,都做到了節目質量與傳播效果的雙豐收。這其中,創新與匠心是其品質基礎,可親與可愛是其氛圍調性,「四端聯動」是其破圈保障,青年觸達是其未來目標。這些節目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觸達每一個垂直細分圈層,利用電視的超級宣推、網絡的前沿探索、微信微博的輿論觸發和短視頻的精準到達,形成「四端聯動」的破圈矩陣。文藝節目藉助媒體融合的力量與網絡傳播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

成功的電視文藝節目不能不談傳播,成功的傳播不只有新聞熱點,還有讓文藝抵達大眾心靈的助推力。《萬象回春》的「萌」,《唐宮夜宴》的「美」,《古韻新春》與《只此青綠》的「雅」,幾個現象級海外傳播作品各有特色,通過畫面語言的美學升級,這些電視文藝節目對選題進行二度創作,達到了從「潤物細無聲」到「無聲勝有聲」的海外傳播效果。

十年來,許多電視文藝節目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這些節目的特點,歸根結底是以自信為根本,愛國為靈魂,國風為底色,時尚為韻味,形式為入口,想像為動力,社交為手段。優秀電視文藝節目影響了青年一代,而且曲高不再和寡。

重視實踐 創研調研

社會效益與節目內容的協調發展也是電視文藝節目這十年的特色之一。十年前的電視文藝節目中,單一展示型節目居多,體現出媒體「建設行為」的相對較少。近十年來,具有文藝特性與社會效益的電視文藝節目增多,文藝節目更重視價值觀的體現,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比如電視節目注重與文化旅遊、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融合,提升了社會效益。

創研與調研成為現象級電視文藝節目誕生的前提。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很多創作單位都秉承長時間、躬身入局式的深度調研與創作原則,他們說:「沒有8個月調研,就沒有80天拍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中國詩詞大會》首季經歷了兩年多的籌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魅力中國城》對入選的每一個城市都進行了嚴格把關與實地考察。精心製作才有電視文藝節目的沉澱與破圈,這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融合科技 技術革新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文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電視文藝節目進一步騰飛。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智能化、數位化手段讓影視製作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升,短視頻、算法濃縮了時間與空間,更為精準地推送到觀眾面前;AR、VR、XR、區塊鏈、元宇宙方興未艾——這些技術讓電視文藝節目創新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平面化、單一展示型的傳統文藝節目在進行立體式、穿越式的升級再造,虛擬穿梭、時空交互、沉浸式欣賞成為關鍵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國家寶藏》以虛擬技術、奇幻視效對國寶的故事進行場景化演繹,實現了沉浸式的視覺效果與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在擁抱技術革新的同時,電視文藝節目更強調堅守人文精神,避免技術奢華、過度包裝、形式大於內容。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文藝節目一方面疊代變革,另一方面始終把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作為不變的追求,更加重視文藝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審美性,讓技術為思想和內容服務。因此,十年來,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並重、審美提質和通俗表達並存、創意升維和融合傳播並進、題材挖掘和樣態開拓的文藝精品不斷湧現。

未來,我們要發展大眾化的電視文藝節目,也要走文化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內容不斷創新與精品化將成為我國電視文藝節目發展的新常態,從而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文藝永遠追求高峰,引領我國電視文藝節目走向下一個黃金十年。

(作者:冷凇 郭菁,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