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藥企,拋售重磅大品種

賽柏藍 發佈 2022-08-20T17:41:42.044719+00:00

來源 | 賽柏藍(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特約撰稿 | 跳躍的氫鍵8月16日,雲頂新耀宣布與Immunomedics(現為吉利德全資子公司)達成協議,雲頂新耀將戈沙妥珠單抗(Trodelvy)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轉讓給Immunomedics。

來源 | 賽柏藍(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特約撰稿 | 跳躍的氫鍵

8月16日,雲頂新耀宣布與Immunomedics(現為吉利德全資子公司)達成協議,雲頂新耀將戈沙妥珠單抗(Trodelvy)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轉讓給Immunomedics。


該產品為三年前雲頂新耀從Immunomedics手裡引進的一款Trop2靶點ADC藥物,於今年6月推進至國內上市,結果剛上市兩個多月,雲頂新耀又把產品「退」給了原廠家,這也是近幾年中國醫藥行業發展中首個License in後又賣給原企業的例子。


01

「退貨」原因推測


在雲頂新耀買下這款藥的權益後,吉利德於2020年9月以210億美元收購Immunomedics公司,也包括戈沙妥珠單抗。


作為全球知名的MNC,吉利德當然期望能從此款藥物上獲取更高收益,所以吉利德提出從雲頂新耀手中買回戈沙妥珠單抗的權益,但令人無法想到的是,本來已經為戈沙妥珠單抗搭建銷售團隊的雲頂新耀竟然真的同意了。


吉利德不僅免掉2019年授權許可中剩餘高限里程碑付款7.1億美元,還付給雲頂新耀4.55億美元,3年間,雲頂新耀利用此次交易賺了3.9億美元。


筆者私以為,雲頂新耀該動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為應對此次創新藥行業的資本寒冬——自資本大潮退去後,當前的Biotech企業正在面對逐漸降低的估值以及越來越難的融資。


對於已有創新藥銷售收入且銷售團隊較為成熟的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降低研發開支逐步走向自給自足階段;但是對於銷售團隊剛剛搭建甚至還沒有藥品上市的企業來說,不得不「棄車保帥」,留下足夠的資金以期渡過此次寒冬期。


據不完全統計,在未有藥品盈利能力的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儲備流動資產最多的企業(截至2021年底)僅能夠支撐其繼續研發六年,部分企業只能繼續支撐不到兩年。


但創新藥平均臨床試驗周期為6~7年,整體研發周期更是達到10年左右,故多數機構預測,未來幾年即將有一批Biotech企業走向破產。


圖1 2021年未有藥品盈利能力的港交所上市Biotech資產統計

數據來源:藥渡數據、上市公司2021年報


02

創新藥高投入的不僅是研發

還有銷售


對雲頂新耀而言,儲備資金除了用於支撐其研發開支外,也是為後續即將上市藥品的銷售推廣進行資金準備。


目前,雲頂新耀搭建的銷售團隊有128人,與覆蓋全國銷售網絡所需的人數相比遠遠不夠。各上市公司2021年報顯示,國內「一哥」恆瑞有13208名銷售員工;只有創新藥銷售的百濟神州和信達,也分別有3383名與2700名銷售員工。


與銷售員工數量成正比的是每年的銷售推廣費用。


統計部分上市藥企的信息後可以發現,恆瑞、豪森這類「仿創結合」企業的平均每人銷售成本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仿製藥無需進行學術推廣;而對只有創新藥銷售的企業來說,平均每人的銷售成本將超過百萬元,最高的一家甚至可以達到160萬左右。


圖2 2021年上市企業銷售人數與藥品銷售推廣成本統計分析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2021年報


同時,藥品上市後的初期銷售推廣費用占銷售額比例較大,甚至可能出現銷售額不足填補銷售推廣費用的局面。


豪森、恆瑞等仿製藥占比較多的企業銷售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最低;百濟神州、信達等自身產品上市時間較早且銷售團隊運轉成熟的企業,銷售成本占收入比例能控制在60%左右;但是對於產品上市時間較短且自身銷售團隊處於磨合階段的Biotech來說,即使歷經艱難將藥品推進至上市,也需要幾年高投入繼續用於銷售推廣。


圖3 2021年上市企業藥品銷售收入與銷售推廣成本統計分析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年報


03

左手「醫保降價」

右手「推廣困難」


自再鼎醫藥在港交所上市後,License in模式徹底走入中國藥企視線,多個Biotech摩拳擦掌地想走再鼎與雲頂新耀的老路,希望憑藉License in快速地擴充管線並藉此上市融資,但是隨著科創板對多家此類企業的IPO終止,這條路已經基本走不通。


單純以License in立足的Biotech越來越少的同時,License in行為廣泛地出現在多種類型藥企,不管是恆瑞這種Bigpharma,還是百濟神州、信達等Biopharma,亦或是小型的Biotech,均會通過License in歐美品種補充自身管線。


但不論哪種License in,絕大多數都只能獲得大中華區權益,這就導致其在上市後會面臨原研廠家全球定價體系與國內藥品支付環境不匹配的困境。


鑑於國內醫保基金「保基本」的屬性,對應的藥品年治療費用30萬成為「價格天花板」也在所難免,但License in藥品的原研廠家需維持其全球定價體系,這就導致多數瞄準全球市場的License in藥品不會為國內市場單獨降價。


據統計,目前有多個License in藥品未能通過談判納入醫保,而且未經歷醫保談判的品種,其年治療費用也遠超30萬。


表1 近兩年上市的License in產品價格信息

備註:「-」代表直接按日期給藥,而非按照療程給藥;數據來源:藥渡數據、網絡公開數據


與此同時,從政策層面看,「進醫院先進醫保」雖不是硬性要求,但是若選擇不納入醫保直接進院,其藥品銷售推廣難度會直線上升。並且除非真的能夠解決臨床空白、滿足臨床急需,否則患者用藥的可及性和接受度也會大大降低。


04

結語


目前,國產企業對於License in之後的開發路徑更多是「搬運」而非「重塑」,然而,跨國製藥巨頭從Biotech公司License in項目後,都會憑藉其強大的研發體系,重塑其研發路徑,甚至會根據企業發展戰略選擇新的臨床適應症和臨床設計方案。


隨著近些年中國醫藥創新產業的不斷發展,不管是代表研發效率的CXO行業,還是創新藥企,亦或是代表基礎研究的高校與科研院所,其整體創新能力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醫藥創新行業對License in的產品也已經有能力重塑研發路徑。


License in模式在中國能否走通,說到底還是在於能否對買來的產品進行深入思考並探尋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路徑,以及能否真的解決臨床空白、滿足臨床急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