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利潤暴增,下游「湯都喝不到」,新能源行業也這麼難?

聰明投資者 發佈 2022-08-20T21:26:10.026675+00:00

但即便再火爆,新能源也會遵循作為一個產業的客觀規律,值得細細查究。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有車企和電池廠代表吐槽不賺錢,我們恰好有幾組數字補充:1、截至7月19日,19家整車上市企業中,僅有9家上半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正。

這一期專欄的關注點又落在新能源車上。

說「又」的原因無疑與新能源的「火」正相關。但即便再火爆,新能源也會遵循作為一個產業的客觀規律,值得細細查究。

這次我們不把眼光局限在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而是聊聊上下游利潤分配「患不均」這件事。

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有車企和電池廠代表吐槽不賺錢,我們恰好有幾組數字補充:

1、截至7月19日,19家整車上市企業中,僅有9家上半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正。上半年全球銷冠的比亞迪,也僅稍有盈利;

2、動力電池成本已經占到整車的40%-60%,但寧德時代的2022年一季報顯示,14.48%的毛利率是2年來的新低;

3、贛鋒鋰業2022年上半年預計淨利潤72億元至90億元,同比增長408.24%-535.30%。天齊鋰業預計2022年1-6月盈利96億元至116億元,同比上年增11089.1%-13420.2%。

看來中汽協副秘書長關於「新能源車上游企業利潤暴增,下游連湯都喝不到」的描述所言非虛。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現象並不是新能源所獨有,只是行業的「高景氣度」使產業生態的變化加速,反差對比也更加醒目。這倒是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觀察好機會。

而這也再次印證田瑀所提的,「建議大家在公司的研究上多花時間,這樣的精力是有複利效用的。」


「 田瑀的慢思考 」


8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5.5萬輛和242萬輛,環比分別下降1.8%和3.3%,同比分別增長31.5%和29.7%。

不過有個信息卻值得關注,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同比降幅達到了25.5%,同期營收僅下降4%,這是很不健康的。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游企業利潤暴增,但下游企業卻「連湯都喝不到」。

其實上個月在動力電池大會上,車企領導也曾經吐槽表示自己在給電池廠打工,可見整個原材料零部件成本的上升對整車廠的壓力是結結實實的。

從產業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是單純刺激下游需求才會產生的經濟現象;只有在這種產業鏈供需導致的利潤分配機制下,才能實現政策導向目標——各個環節的產能擴張、加速產業做大。

受益於眾多政策和新車周期的刺激,今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突破500萬輛的大關,實現翻倍以上的增長。這是兩年前許多人未曾預計到的現象,或許產業鏈上的企業同樣沒預計到。

對於大多數行業內人士而言,面對意外的需求暴增第一反應肯定是歡喜至極,畢竟銷量好了可以多賺錢。

但隨著需求的持續火爆,各個環節在利潤的驅使下紛紛擴產,但由於業務模式存在不同,不同環節的產能擴展難度差異很大,時間也差異很大——有的只需半年,有的可能兩年都擴不出來,不同產業環節本來相對均衡的供需關係被爆發的終端需求拉扯變形,價格於是成為了調節產能投放的反饋機制,相對寬鬆的環節讓出了利潤,相對緊張的環節不斷漲價,攫取產業鏈上更多的價值,這就是當下我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面臨的情況。

不過無需過分擔憂,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需求暴增的背景下,產業會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另一個均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上游各個環節的擴產也都在路上。

回到投資,無論是哪種方式,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終端高增帶來的產業鏈上利潤分配失衡往往難以持續,此時做盈利測算的時候需要慎之又慎,切忌盈利能力的線性外推,估值水平也就不能靜態的來看,這個時候去主動看看產業鏈環節上弱勢的環節企業之間有何差異,更有研究價值。


「 聰投的小追問 」


問:站在整車車企角度,自然無法坐視這樣的現象持續,請問,扭轉車企盈利難點的方法可能有哪些呢?

田瑀:站在車企的角度,其實不必過分關注短期的利潤分配,而應該關注自身的護城河建立。因為真正決定長期盈利水平的,並非上游的成本水平,而是企業之間的差異,修煉別人難以超越的內功對於任何生意而言都是重要的,車企也不例外。

更高效的研發效率,更好的成本管控,品牌的宣傳,售後的服務等等都是值得深耕的方面。市場經濟下,唯有我比你強才是底氣。

問:「這個時候去主動看看產業鏈環節上弱勢的環節企業之間有何差異,更有研究價值」這句話可否為我們具體解讀一下?

田瑀:就是產業鏈環節階段性過剩的環節,如果有些企業表現出顯著的優勢,這個時候是很好的驗證時點,而且通常這個時候價格合算的可能性更大,畢竟趨勢交易者不願意承受階段性的不景氣。而新能源汽車長期的需求其實並不需要擔憂。

問:我們看到近期一款分別由來自智能化軟體、整車製造和電池等行業的三家企業聯合打造的新品牌新能源車上市,請問你看好這樣的模式嗎?

田瑀:汽車研發的產業鏈一體化難言模式上的絕對優勢,有好的地方,就是在各自的環節大家都有經驗。但也有劣勢,合作的過程中的分歧也會更多,能不能實現一加一加一大於三是很難說的。

在我看來,模式上的創新從來都不是勝負決定性的因素,而只是分析比較的前提,還要落實到企業之間的具體差異,很多優勢企業的結合只是上限很高,但往往這個上限是很難達到的。

田瑀簡介:

現任中泰資管基金業務部副總經理,復旦大學材料學學士,復旦大學物理學碩士。10年投研經驗(其中7年投資管理經驗)曾任安信基金特定資產管理部投資經理、中泰資管權益投資部高級投資經理。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善於尋找具有寬闊護城河的成長股,分享企業成長的價值。





凡註明「聰明投資者」的作品,版權均屬聰明投資者。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記錄和傳遞信息,不代表「聰明投資者」贊同或反對其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