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質死後,魏朝官員為何落井下石,給他定了一個「丑侯」的惡諡?

蕪史 發佈 2022-08-21T00:08:21.044040+00:00

魏明帝太和四年,吳質病逝,魏朝官員趁機落井下石,在魏明帝曹叡的默許下,給吳質定了一個惡諡——「丑侯」,其子吳應為此事前後奔走了二十餘年,朝廷才將其諡號由「丑侯」改為「威侯」。


魏明帝太和四年,吳質病逝,

魏朝官員趁機落井下石,在魏明帝曹叡的默許下,給吳質定了一個惡諡——「丑侯」

其子吳應為此事前後奔走了二十餘年,朝廷才將其諡號由「丑侯」改為「威侯」。

吳質是誰?

曹丕的密友、謀臣,曾在「丕植爭立」這個重大問題上為曹丕積極奔走、出謀劃策;與曹丕身邊的另外三人司馬懿、陳群、朱鑠,並稱為曹丕的「四友」

按照諡法的解釋,「怙威肆行曰丑」。

定諡的官員認為,吳質生前依仗著權勢胡作非為、飛揚跋扈,

可從現存的史料來看,吳質一無弄權之舉、二無誤國之實,所謂的「怙威肆行」,也不過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口角摩擦,

被冠上「丑侯」的惡諡顯然是一種報復

魏明帝曹叡的態度也很微妙,他竟批准了這樣出格的舉動,而且終其一生也未給吳質「平冤」,

除了魏明帝,滿朝文武也沒有一人站出來為吳質叫屈,

這就很奇怪了,吳質究竟是因為什麼,才落得這樣淒涼的境地?

細看史料不難發現,吳質不僅是死後遭殃,他在生前也被本籍耆老所鄙視,

這一切不幸的源頭,竟是出身問題


吳質其人



吳質出身於兗州濟陰郡,按史料記載,吳氏在濟陰為「單家」,

何為「單家」?即寒門,小門小戶。

在講究身份地位的漢魏之際,寒門出身的吳質能夠躋身於曹丕身側,還要從曹操發布的"唯才是舉"的教令說起。


早在曹操發布求賢令之前,東漢士人正規的做官途徑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由「察舉制」入仕,這也是漢代仕途的主體,即每年由州郡推薦若干名孝廉、茂才等,再經中央政府核實或考試合格後授予官職;

另一種則是由博士弟子課試製入仕,即士子先入中央官學——太學做太學生,結業考試合格即授予官職。

無論是這兩種方式中的哪一種,東漢朝廷選拔官員的重要標準是「德行、門第」

而德行高低通常由一批品評人物的官僚士大夫來「清議」,這就使得人為得到清議好評 ,大肆作假,偽裝志行高潔,

比起這個更為嚴重的是,人才的選拔權一直控制在世家門閥手裡,即使是朝廷徵召,也依然離不開地方推薦,

這就意味著,寒門庶族若想走上仕途,是離不開世家大族提攜的

久而久之,世家門閥的影響力之大,已達到能夠左右政治局勢的地步........

曹操當年憑著一腔熱血,從一個小校尉歷盡艱辛才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

然而,就在曹操的事業剛剛起步自領兗州牧之際(初平三年,192年),就遭到當地士族子弟的輕視和貶低,

隨後因為曹操殺掉了兗州名士邊讓的緣故,他與世家大族又產生了很深的矛盾,或許也是因為兗州的經歷,使得曹操意識到世家門閥的可怕之處,倘若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得「士林憤痛,人怨天怒」的地步,

本來曹操這個人是胸懷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的,世家門閥就成了曹操征途中的「絆腳石」,

為了稀釋這一階層的影響力,早在曹操正式發布求賢令之前,他就已經摒棄舊有的人才選拔制度——不看門第,不看「德行」,開始吸納寒門子弟加入他的陣營


吳質便是在這個時期應召而至,因其才學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賞識,

後來成為曹丕的摯友,曹植的文友


吳質獻策



吳質字季重,關於他的生平, 可追查的史料甚少,

據《魏略》說,吳質出身「單家」也就是寒門,「少游遨貴戚間,蓋不與鄉里相沉浮」是說吳質自年少起常與權貴子弟交往,以尋找做官的機會,不跟鄉里人往來,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家鄉名聲不佳

作為一名寒門子弟,吳質即便是才華橫溢,不去依附賄賂門閥是難有出頭之日的,幸有曹操刷新用人標準,為寒門才子打開了一扇進入仕途的大門,吳質這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吳質投入曹操幕府後,起初「善處其兄弟之間」,同當時許多人一樣,巧妙地周旋在曹丕、曹植兩兄弟之間,以觀望形勢,

直到建安十六年, 曹丕被立為五官中郎將,卻在曹操諸子中獨不封爵,機敏的吳質這才將自己的前程押在曹丕身上, 盡心盡力為曹丕效忠。


由於曹操在立嗣問題上搖擺不定,使曹丕、曹植兩兄弟為爭奪太子之位陷入了一場拉鋸戰。

曹植這個人要比曹丕放得開,他喜歡楊修的才華,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徹夜不眠地談論逸聞趣事,楊修自然也欣賞曹植的才華,於是聯合丁儀兄弟建議曹操將曹植立為太子,

楊修出身於東漢名門「弘農楊氏」,其父楊彪遍歷三公、享有盛名,楊修的態度表明他身後的門閥家族是支持曹植的,

這是曹操不得不去考慮的問題,儘管他「唯才是舉」將人才選拔權從世家門閥手中奪了過來,即使他想重新分配利益

但是他也很清楚,他是無法通過寒門來滅掉天下士族門閥的,他所做的不過是將自己這一方洗進這個局面中而已,他與世家始終是要合作的

楊修的立場的確讓曹操為之動搖了,有了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

可曹丕急了,他的臂膀劉楨因為看了一眼甄宓的盛世美顏就被曹操關進了大牢,而他頗為信任的吳質也被曹操打發到地方做朝歌縣令,

不甘坐以待斃的曹丕,派人秘密將吳質請來商議對策,這一舉動十分冒險,為了不被人發覺,就讓吳質藏在一個大竹簍里,趁著夜色拉進了府中,

結果吳質爬出竹筐的一幕,偏巧讓楊修撞見了,扭頭就跑去向曹操告密了。

曹丕就這樣讓楊修抓住了把柄,急得不知怎麼辦才好,慶幸的是天色已晚,曹操忙於公務沒有及時派人來搜查,

吳質倒是淡定得很,他讓曹丕明天用大筐裝上布匹拉到府里迷惑一下曹操派來的人,

果不其然,曹操派的人檢查了幾次發現筐里全是布匹,就回去把情況如實匯報給了曹操,

曹操當然不會認為是楊修眼花了,可他沒有懷疑曹丕,反倒開始懷疑這是楊修挑撥離間,此後對他就開始十分厭惡。



一次,曹操要率大軍出征漢中,曹丕與曹植都前去送行。

臨別時,曹植作了一篇洋洋灑灑之文,滔滔不絕讚頌曹操的功德,聲情並茂下曹操是聽得心花怒放,就當眾誇獎了曹植,

曹丕見風頭被弟弟搶了,可自己確實不如弟弟有才華,頓時覺得鬱悶無比,

這時,吳質湊近他耳邊悄悄建議他只管哭就是了

於是,曹丕在曹操出發時哭得昏天暗地、趴地不起,還聲稱自己擔心父親和眾將士,

這個場面瞬間感動得眾人也淚流滿面,這樣一來形勢大轉,曹操和身邊的文武大臣都認為曹植「華而不實」,還是曹丕誠實仁厚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吳質其人足智多謀,深諳權術謀略:

「廢麓納絹」之事,他利用曹操本性多疑的這一點,使其懷疑楊修在誣陷曹丕,反制對手陷於不利之地;

「泣送魏王」之事,他讓曹丕流涕「御之以術, 矯情自飾」,也在於他對曹操的了解,曹操雖為梟雄, 但他重視誠意。吳質教給曹丕用誠心感動其父, 而曹丕極富表演才能, 「泣而拜」, 讓曹操及左右都被矇騙, 「咸歔欷」, 以親情勝出。

難怪當年劉楨曾因平視甄氏而被曹操治罪,而吳質卻得到仰視郭后的特殊待遇, 曹丕對他的信任、親密由此可見一斑。

後來曹丕稱帝,大肆封賞有功之臣,吳質連升數級被拜為北中郎將, 封列侯, 使持節督幽、並諸軍事。

對於寒門出身的吳質來說,能被拜為列侯可謂是飛黃騰達了,可殘酷的社會現實還是毫不留情地給了他沉重一擊


怙威肆行



吳質雖然有了侯爵,但他的官職也不能與司馬懿、陳群等人相提並論。

前面說到吳質實際上是靠攀緣權門發跡,不與鄉里往來。

這裡有個很大的問題是,吳質背井離鄉後,即使做了大官,但因為不是按照舊有的正常途徑——「鄉舉里選」得到的出仕機會,根本不被家鄉承認其仕宦身份,在「鄉論」中的地位依然極低。

而且,吳質的爵位在世家門閥眼裡是無足輕重的。

州把持「清議」的耆老勛舊認為,吳質是沒有資格得到「士名」的,他們依然將吳質視作寒門小戶兒,不肯為他抬高門第族望,

吳質在曹丕身邊費盡心機,好不容易躋身上位,卻仍然無法在自己的戶籍上打上「士族」的標籤,這意味著,他這一生除了榮華富貴是與功名無緣了,不會享有士族特權,亦不會有士族願意同他的家族通婚,

吳質折騰許多年, 實際上在世家門閥眼裡還是庶族階層,這怎能不讓吳質憤慨?

拿幽州刺史崔林來說,

當時北中郎將吳質統領黃河以北的軍務,也就是崔林的上司,可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林根本不將吳質放在眼裡,他沒有同別人一樣跑去巴結吳質,還對別人說自己將「幽州刺史這個官職,看得如同脫鞋一樣」

可見,寒門庶族夢寐以求的官職,在世家子弟眼裡這般不足一提,侯爵又如何呢?崔林不去巴結吳質當然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深受現實打擊的吳質,也漸漸變得「怙威肆行」起來:

吳質因自己「不為鄉里所饒」,跑去找同鄉的司徒董昭表達自己想報復鄉里的心理,聲稱「就要被老家的閒言碎語淹沒了」,董昭在年輕時被舉為孝廉,當然不會理解吳質的苦楚,只能在表面上屈服恭維一番,實則在內心認為吳質是在無理取鬧;

吳質參加宴會時,趁著酒勁取笑曹真太胖、朱鑠太瘦,成功激怒了貴戚大將軍曹真,吳質不僅沒有道歉,反倒拍桌子怒吼:曹子丹, 你也就是塊屠夫案板上的肉, 我吞你不用動喉嚨,吃你不用動牙齒! ——由此,吳質又樹立了一個得意忘形、恃威驕狂的小人的形象。可實際上他這個舉動更像是借著曹真來提示眾人,他吳質是不可被輕視的。


憤慨與遺憾



然而,吳質並未「囂張」多久,他的靠山很快便崩塌了——曹丕去世了, 這使吳質的精神幾近崩潰。

本來他算計得很好,按照年齡來說,他比曹丕大10歲,有曹丕的庇護,吳質的一生想來也會順風順水,

可誰知曹丕短命,只做了不到7年的皇帝就一名嗚呼了,絕望與恐懼頓時湧上了他的心頭,莫說作威作福,怕是他好不容易謀取的官職都不好保住了,

他將種種擔憂寫進了為懷念曹丕而作的《思慕詩》中:

愴愴懷隱憂, 隱憂不可居。徙倚不能坐, 出入步踟躕。念蒙聖主恩, 榮爵與眾殊。自謂永終身, 志氣甫當舒。何意中見棄, 棄我就黃壚。煢煢靡所恃, 淚下如連珠。隨沒無所益, 身死名不書。慷慨自俛仰, 庶幾烈丈夫。


這也是他唯一一首傳世詩歌,曹丕的死,給了吳質沉重的打擊,他的處境也頓時變得很不妙了。

比較微妙的是,他竟然再次招惹是非——折損陳群。

吳質與朱鑠、司馬懿、陳群並稱曹丕的「四友」,想來關係不至於很差才是,可吳質在曹丕死後,跑到新帝魏明帝面前力捧司馬懿的同時,指責陳群「非國相之才」,導致魏明帝曹叡拿陳群第一個開刀,批評他消極怠工。

從這一點來說,向來機敏的吳質也最終被現實折服,攀上了新的高枝——河內司馬氏出身的司馬懿,試圖在政權交替洗牌之際,攀附其中一個門閥為自己再博一個前程,

他針對陳群的原因,是陳群在曹丕登基後提出了「九品中正制」,這一人才選拔制度等於將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一舉廢除,將人才選拔權再次交到了「州中正」也就是地方門閥世家手中,

耿耿於懷的吳質,當然不會站在陳群一邊,

然而終吳質在世,魏明帝始終防備著司馬懿,使得吳質也未能改變自己的境況,最終帶著憤慨與遺憾離開了人世。



由於吳質生前不斷挑釁門閥世家的權威,導致其死後被這些人報復性地加上了「丑侯」這種奸臣才有的諡號,想將他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幸虧他的兒子堅持不懈二十餘年,才將其諡號改為「威侯」,這時也是曹髦在位時期了,做主的可是司馬昭了,

最終批准改其諡號的原因,不見得是士人覺得丑侯這個諡號對吳質不公平,更大的可能是因為司馬師娶了吳質的女兒為妻的緣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