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散了,「縱」隊不好帶了——為何秦昭王中後期合縱再難起色?

欲雲談史論今 發佈 2022-08-22T05:26:54.951901+00:00

公元前281年,楚國突然派多位使者出使列國,推動山東六國再度合縱以抗秦。列國攻齊之時,楚國與眾不同,選擇與齊結盟,是唯一支持齊閔王的國家。可惜後來淖齒頭腦發熱,虐殺了齊閔王,使得齊人集體反楚,在殺死淖齒後,擁立太子法章成為新王。

公元前281年,楚國突然派多位使者出使列國,推動山東六國再度合縱以抗秦。

列國攻齊之時,楚國與眾不同,選擇與齊結盟,是唯一支持齊閔王的國家。可惜後來淖齒頭腦發熱,虐殺了齊閔王,使得齊人集體反楚,在殺死淖齒後,擁立太子法章成為新王。列國反齊之際,楚國就站在了天下諸侯的對立面;現在連齊國都已反楚,楚國憑什麼再來合縱?

當前,曾經與秦國共同稱帝的齊國,正被燕人攻占了大部分領土,生死難料。三晉雖然與燕、秦聯手,共同參與了濟西之戰,但自那以後三晉也屢受秦軍侵擾,深受其害。或許正因天下格局大亂,楚人才想到要趁機火中取栗。

在勸說楚頃襄王合縱時,詹何就把東周列國比作鳥:「秦國、魏國、燕國、趙國,像是小雁;齊國、魯國、韓國、衛國,像是小野鴨;鄒國、費國、郯國,邳國,就像是小鳥。看到這些鳥兒,該怎麼射取呢?」

停頓一會後,詹何詳細地敘述了自己圖謀天下的戰略規劃:「大王早晨張弓射取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的南部,射傷它的右臂而徑直連帶到韓國,那麼中原國家間的交通就要斷絕了,上蔡(今河南上蔡)所屬郡縣將不攻自破;再轉身射下圉城(今河南杞縣)的東部,肢解魏國的左肘,接著往外射擊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那麼魏國東部就將被迫放棄,大宋(今河南商丘及今安徽碭山一帶)、方與(今山東嘉祥南一帶)兩郡就可以奪取了。魏國二臂已斷,就可正面攻擊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大梁也就唾手可得了。這就是首次射箭的快樂!」

全面征服魏國後,詹何又把目光放到了東海:「如果大王確實熱衷於射獵,就可再取寶弓,以長城作為防禦,早上射取東莒(今山東莒縣),晚上獵取浿(pèi)丘(即貝丘,今山東博興南),夜間取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再反過來占據午道(魏、趙、齊三國間縱橫交錯的大道),那麼長城以東就可收入囊中,泰山以北地區也將可得。現在楚國西與趙國相鄰,北與燕國結境,那麼合縱不用盟約就可成功了!」


名義上是要合縱,可為促成合縱,楚國需要搶占大片他國領土。理想雖然豐滿,可現實卻很骨感——如此瘋狂搶奪他國土地,難道秦、趙、魏等等大國都是傻子,會坐視楚國壯大而不管?

楚頃襄王合縱的第一步,就是希望大幅削弱魏國。不過,為了自保,魏國反過來也在算計楚國。

此時秦國正醞釀著東擴,而且首當其衝的目標就是魏國。可秦人議事不夠周密,很快這一消息就傳到了魏國。

因此,魏昭王極為緊張,委託說士給秦昭王修書一封,勸說秦國不要攻打魏國:「下臣聽說,大王將要攻打魏國。可下臣覺得,這一計劃可能不妥,希望大王能仔細衡量。」

接下來,這位說士詳細分析了東周局勢:「魏國,正處在山東六國的腰部。這就好像是一條蛇,你打它的尾巴,蛇頭就會過來救援;你打它的頭,蛇尾就會來救護;打它的腰,那麼頭、尾都會過來救援。秦國攻打魏國,這是向天下人展示要斬斷山東六國的脊樑,那麼山東六國的『頭』、『尾』必定都會過來救護!當前山東六國的力量還很強大,眼見要被消滅,必定會恐懼地聯合在一起。山東一旦合縱,秦國的巨大憂患就要到來了!」魏國處在山東六國之中,雖然對秦屢戰屢敗,但秦國卻長期沒能徹底征服。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山東六國的合縱。對於這點,秦昭王也是心知肚明。

可為阻止秦國攻魏,光是提出風險不夠,還得提出解決辦法。

提示完風險後,這位說士話風突變,建議秦國伐楚:「下臣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向南出兵。楚國兵力弱,而且天下諸侯一定不會出兵救援。這樣一來,秦國的土地就可擴大,國家就能富足,兵力就能得到加強,大王您也會得到尊崇。大王沒聽說過商湯討伐夏桀的故事嗎?先攻打弱小的密須氏,以此練兵;攻下密須氏後不久,商湯就征服了夏桀。如今秦國與山東六國結仇,不先用弱國進行戰鬥訓練,軍隊一定會受到巨大損失,國家必將遭遇危難!」


楚國雖大,其軍隊戰鬥力卻最弱——這是整個東周都公認的事實。自楚懷王以來,楚國就長期被東周列國孤立,鮮少有可靠的盟友。如今楚頃襄王還積極謀劃合縱抗秦,這更是讓秦昭憤怒不已。收到魏人這一建議後,秦昭王果然改變決心,派司馬錯、白起南下攻楚,不但攻破了楚國郢都,還將楚頃襄王趕出了南陽盆地!

至此,秦人在南方已實現了戰略性重大突破。

公元前276年,秦人再次東出函谷,前去攻打韓國的管邑(今河南鄭州管城回族區)。管邑距離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就是一步之遙。更何況,韓、魏同出於三晉,魏人從情理上來說也不能坐視不管,便準備發兵前往救援。

可這時,大夫昭忌卻站出來反對:「秦國是強國,韓、魏二國又與秦國接壤。秦國不東出也就罷了;一旦東出,不是攻打韓國就是攻打魏國。現在萬幸的是攻打韓國,這可是魏國之福。大王如果派兵救援,那麼韓國管邑就能得救,可接下來受攻的必然是魏國大梁!」昭忌這番話,頗有「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可他名稱裡帶「昭」,昭忌很可能是楚國昭氏後裔。楚、魏向來是死對頭,魏國又剛陷害過楚國,所以魏昭王對楚人多少都有些戒心。

見昭忌反對救韓,魏昭王反而表現得更堅決了:「如果不趁機救援韓國,韓國怨恨魏國,再轉而與秦結盟,那麼魏國就危險了!」

於是,他馬上派兵救援管邑。

見到魏軍前來,秦兵也不敢戀戰,當時解圍而去。到了次年,對魏國怨恨不已的魏冉就率大軍直攻魏都大梁!關鍵時刻,韓國不敢見死不救,讓大將暴鳶率兵前來救援。可在秦軍的強勢攻擊下,暴鳶率領的韓軍被一舉擊潰,還被斬首四萬!而這時,秦國盟友趙國也派大將廉頗趁機攻打魏國,攻占了魏國黃河以北的數座城池。

形勢發展至此,魏人也後悔不已。恰好去年魏昭王去世,繼位的魏安釐王趕緊找來昭忌,找他商議對策:「不用您的計策,現在果然禍事到了。現在該怎麼辦?」

事到臨頭,昭忌只得前往秦國,去勸說秦昭王休戰。


見到秦昭王后,昭忌開門見山地說:「下臣聽說明主聽政,不會挾帶私怨,而是會參考眾人之見。下臣希望大王不要再進攻魏國,請大王一定要聽從我的意見。」

秦昭王不動聲色,問:「為什麼?」

昭忌首先反問道:「崤山以東六國的合縱,時而聯合時而分開,這是為什麼?」

秦昭王故意回答:「不清楚。」

「天下諸侯聯合,是因為大王進攻目標沒確定;分裂,是因為大王的進攻目標已定。之前秦軍進攻管邑,韓國已然危險;可還沒有結果就轉而攻打魏國,這就是四處樹敵了。讓天下諸侯合縱,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時機了,因為山東諸國都會認為秦國太過貪婪無度。如果天下諸侯都爭相與秦為敵,秦國必然衰弱。所以,替大王考慮,不如現在去制服趙國。一旦秦國制服了趙國,那麼燕國就不敢不侍奉秦國,而楚、齊二國就不能單獨合縱。」

此時,在田單的率領下,齊人迅速收復了大部分失地;楚頃襄王也迅速重振旗鼓,不但收復了淮北之地,還攻回了南陽盆地。山東諸國中,唯有趙國沒遭受過重大挫折,而且在廉頗等等眾多名將的努力下,屢屢獲得戰功。燕國能放心大膽地伐齊,背後也是得到了趙國的鼎力支持。一旦趙國挑頭,山東諸國再度合縱,確實是當前秦國最大的威脅。

次年,趙國就與魏國結盟,突然攻擊秦軍。雖然趙、魏聯軍戰敗,但足以證明昭忌之說並非空穴來風。見此情形,秦昭王果斷下令,暫停攻打魏都大梁。

可秦軍擊潰暴鳶大軍後,卻讓韓人嚇破了膽,不得不主動向秦求和。

見韓國倒向秦國,趙惠文王極為憤怒,又聯合魏國,一起去攻打韓國的華陽(今河南鄭州管城回族區南)。秦軍剛從管邑撤軍,趙、魏大軍又接踵而至,韓釐王趕忙派出使者前往秦國求救。

趙、魏攻韓,純屬三晉內鬥,秦國根本就不急,樂得在一旁坐山觀虎鬥。所以,儘管韓國派出多批使者,可秦人就是按兵不動。最後韓相國沒法,只得讓病重的田筮前往秦國。

魏冉與田筮是老相識,見他這時前來,驚訝地問:「韓國戰事緊急了嗎?怎麼把您給派來了?」

田筮卻不慌不忙地回答:「還不急。」


魏冉一聽,以為田筮是在故作姿態,怒了:「既然這樣,您為何替您的大王來出使呢?韓國使者車輛的冠蓋都能互相望到,紛紛告訴敝國事情緊急,您卻說『不急』,這是為什麼?」

「韓國如果真急了,就將與他人結盟了!」

得知韓國有意再度合縱,魏冉這才急了:「您不要再去見大王了,我馬上下令發兵救韓國!」僅僅八天,秦軍就在華陽打敗趙、魏聯軍,解了韓國之圍!

從楚頃襄王發起合縱,到趙、魏圍攻韓國,正處在秦昭王中後期時,而其間間隔還不到十年。但這時期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充分證明山東六國人心已經散,「縱」隊再也不好帶了。

為什麼秦昭王中後期時,山東合縱再難有起色?

首先,山東列國都聲稱合縱是為了對抗秦國,可實質上都在夢想火中取栗,削弱他人以補強自身。到了關鍵時刻,甚至還會出賣盟友以保全自身。主觀上已存在隨時出賣他人的企圖,怎麼可能構築穩固的盟友關係?

但「縱」隊之所以不再好帶了,關鍵還是在於秦國的一家獨大。山東六國中,楚國被秦攻破了鄢、郢,魏國被秦侵占了河西之地,韓國宜陽早就成為秦國領土,燕國曾被齊滅國,近三十年後燕國又反過來幾乎滅了齊國;趙國雖然沒遭受過重大挫折,但沙丘之亂的餘波仍在。山東六國先後遭難,秦國卻穩坐釣魚台,十年間先後與楚、齊、趙等等強者結盟,然後又毫不猶豫地依據形勢拋棄盟友——這就是秦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山東六國輪番採取「胡蘿蔔+大棒」政策,然後再逐個突破。

在內,山東六國之間矛盾重重;在外,秦國一家獨大。如此情勢下,合縱的政治基礎已然是千瘡百孔,「縱」隊自然是再也不好帶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