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生的倒數第二年,遇見底層真正的苦難

淥水早讀 發佈 2022-08-22T07:02:04.621975+00:00

作者:月滿天心安史之亂後,玄宗逃往四川,幾個兒子都想平叛做皇帝,各自招募人才,正在江陵的李璘慕李白名氣,邀請他來自己的團隊。李白想做官,沒有那麼多政治心機,所以他就近加入了李璘團隊,做了李璘麾下的江淮兵馬都督從事。

作者:月滿天心

安史之亂後,玄宗逃往四川,幾個兒子都想平叛做皇帝,各自招募人才,正在江陵的李璘慕李白名氣,邀請他來自己的團隊。李白想做官,沒有那麼多政治心機,所以他就近加入了李璘團隊,做了李璘麾下的江淮兵馬都督從事。

可是後來是李亨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李白因此備受牽連,差點被殺,唐肅宗大赦天下,唯獨不赦李白,可見他有多介意李白沒有擁護他這件事。

在唐肅宗年間,李白的日子再也沒有了昔日的張揚肆意,他飽受磨難,風霜相逼,夕陽遲暮。

那些年,他過的很苦,雖然流刑解除,卻生活困頓。唐肅宗上元二年,年過六十的李白生活沒有著落,他不斷地往返金陵與當塗之間,尋求一位縣令族叔的救助。

也正是這一年,李白途徑宣城(安徽省銅陵市),一個秋日的夜晚,他走到五松山,就近投宿一處民家,這家只一位老媼,姓荀,貧寒度日的人家: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這首詩,平白敘述,沒有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也沒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這幾句樸實的詩句中,只有悲憫和心疼。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一位老媼家,老媼是個貧寒但善良的老人,看起來是獨居。安史之亂中,許多男丁被徵兵,獨留下許多只有女人的家庭,這個獨有老婦的家庭是什麼背景,李白沒有交代,他只說,他住在這裡,心裡苦悶又孤獨,這苦悶一半來自自身的處境,一半來自老婦的艱難生活。

老婦為什麼艱難?

因為此時已是秋天,收穫的季節,他親眼看到農人是如何辛苦收穫的,夜裡很晚了,鄰居家的女人還在舂米,她舂了一整夜,秋寒露重,是體力和身體的雙重辛苦。那一聲聲舂米的聲音,像重錘,敲擊在詩人的心上。收糧又累又苦,鄰居家一家人夜裡還要這麼忙碌辛苦,可見這位獨居的老婦人是怎樣拼命收割和收穫才能維持溫飽的。

所以當善良的老婦做了一碗胡飯,特意用乾淨整潔的盤子端給他時,李白不忍吃,他無法漠視農人的辛苦,無法坐享其成一碗飯,所以再三推辭,不肯接過。

這一碗飯,含著老婦多少汗水,又是她多久的口糧呢?自己又無法給她什麼,這是李白的慚愧與高貴之處,秋日,夜晚,寄居,他挨著餓,卻不忍吃一碗送到面前的飯。

他記得韓信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曾經有一位洗衣婦送了他一碗飯,後來韓信發達,送千金給老婦來報答這碗飯的恩遇,可是李白知道自己沒有發達的日子了,他的心氣與希望,早就在這一路的顛沛與艱辛中磨沒了,他知道自己不會有報答老婦的那一天了。

在偏僻的山下,他有寄宿的地方,也一碗飯可吃,可是卻滿含悲苦,這份悲苦是送給貧寒勤勞的農人的。這些人,有著最勤勞的雙手,白天,男人辛苦收穫,晚上,女人整夜舂米,在收穫的季節,他們卻沉悶異常,沒有一絲歡樂,因為戰亂之後的苛捐雜稅像一座大山,壓垮了每一個想好好生活的農民。

整夜舂米的聲音荒寒孤獨,老婦一碗珍貴的飯,猶如黃金。

李白似乎一直是那個天縱奇才,疏狂不知世故的謫仙詩人,他嘚瑟,不留後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狂傲,大殿之上,讓權傾一時的高力士脫靴,敢請貴妃磨墨,他想當官,但是不懂政治。提起憂國憂民,擔心糧食蔬菜,我們似乎只會想起杜甫。

但是這個夜晚,李白面對一個貧困老婦,面對一碗飯,面對如此得來不易的糧食,他再沒有了面對權貴的驕傲疏狂,他只覺得自己如此卑微,配不上那一碗沉重的飯。

李白死於上元三年,在這個他生命已經開始倒計時的時候,在經歷了滄桑顛沛之後,在夜宿農家的這個夜晚,他不是詩仙,或者說,他降為凡人,用最平實的詩句,讀懂了百姓的疾苦。

真正的太平盛世,不是虛浮的表面風光,而是許許多多光照不到的角落裡,那些卑微卻勞碌的生命,也能活的有尊嚴,也能吃飽飯,穿暖衣,有一間遮風擋雨的屋子,只要肯吃苦,就不會過太苦。

事實往往相反,越能吃苦,過的越苦。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多少田家秋做苦,多少鄰女夜舂寒,卻吃不飽,穿不暖,日子過的黯淡無光,沒有希望。

讀懂自己的苦,是本能,讀懂他人的苦,才是人性閃光的部分。李白真正閃光的時光,不是年輕的狂傲,是三謝不能餐時面對窮苦老婦的慚愧與心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