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期貨研究:小麥期貨品種手冊

財是 發佈 2022-09-01T12:31:46.248683+00:00

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穀物之—,也是一種具有獨特性質的作物, 其所含的麩質蛋白質能夠形成烘焙所需的彈性麵團,是製作多種食物的必需品。雖然該年度總投放時間僅累計 19 周,但卻累計成交 2871.8 萬噸,較上年增加 548.5 萬噸。

(報告出品方/作者:國投安信期貨,楊蕊霞,黃恬)

1、小麥基礎知識

1.1、小麥簡介

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穀物之—(另為稻穀和玉米),也是一種具有獨特性質的作物, 其所含的麩質蛋白質(麵筋)能夠形成烘焙所需的彈性麵團,是製作多種食物的必需品。小麥 最早起源於中東的新月沃土地區,而後傳至歐洲與中亞地區。據考在公元前 10000 至 8000 年,人類就已經開始種植栽培小麥並以其作為糧食。它的食用性和可存儲性讓遊牧狩獵的人類 有了安穩定居的依靠,因此和諸多穀物一起,成為了人類文明向農耕社會轉變的重要因素。 作為—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最主要用途是作為口糧。由於直接食 用口感不佳,故以磨製成粉後製作加工食品為主。人們日常生活中吃的饅頭、麵包、麵條等食 物就是小麥磨成麵粉後製作而成的。除口糧外,小麥的其他主要消費方式為飼用、工業用與種 用。

作為口糧,小麥可以提供高能量、多種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營養成分。受不同生長環境的影 響,不同類別的小麥營養成分也有較大區別。小麥的可食用部分即籽粒,主要由麩皮、胚乳、 胚芽組成。麩皮,占小麥總量的 10-15%左右,是籽粒的最外層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植物纖維, 另外包含一定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等。胚乳,占小麥總量的 77%-85%,是小麥制粉的最主要 來源。胚乳的絕大多數成分是澱粉,其次是蛋白質。胚乳中的蛋白質,即麩質,或名麵筋,英 文為 gluten。這種蛋白質由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構成,遇水形成有粘性、延展性強的網狀結 構,能讓麵團發酵膨脹,該結構是人們在食用麵包時產生「嚼勁感」的主要原因。

由於部分人 群會對麩質過敏,尤以乳糜瀉病症最為常見,所以在市面上也出現了適合這類人群的無麩質食 品(Gluten-free Product)。胚芽,占小麥總量的 1-3%,濃縮了小麥 90%以上的營養精華, 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從小麥的加工成品來看,蛋白質含量高的硬質小麥適合製作麵包, 蛋白質含量低的軟質小麥適合製作糕點和餅乾。世界上質地最硬的小麥為杜蘭小麥(Durum),是製作義大利麵的專用品種。從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來看,饅頭、麵條、餃子等是主要的小麥 製成品,製作要求使用中等偏強筋力且具有良好延展性的品種。

飼用方面,小麥在飼料中的作用與玉米相似,常作為玉米的替代品被使用,其使用率取決 於小麥、玉米的比價關係。隨著尋求替代能源的需求出現,玉米作為生物燃料的來源受到重視, 價格不斷上漲,小麥對玉米的替代也逐漸上升。小麥蛋白質含量高於玉米,有利於減少蛋白粕 的使用,降低飼料成本。但是由於成分比例不一樣,禽類的代謝也不一樣,在替代使用過程中 也需注意換糧應激的問題。

工業上,小麥的工業消費主要集中在谷朊粉、澱粉、釀酒及調味品等方面。谷朊粉在食品 工業中作為添加可用來調整麵粉的蛋白含量,在飼料、醫藥、製造工業上也多有應用。小麥可 用於制曲和釀酒,例如大曲是以小麥為原料,經磨碎、拌料、成型、入倉發酵而成的糖化發酵 劑,麩曲是以麥麩為原料,採用純種微生物接種製備的一類糖化劑或發酵劑。小麥同樣也可以 在啤酒釀造中使用,白啤酒就是一類在大麥芽中添加較高比例小麥芽而釀製出的經典啤酒。

1.2、小麥的種植與生長

1.2.1、小麥耕種範圍與生長周期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範圍較廣,種植跨度可從北緯 67°的北歐延伸到南緯 45° 的阿根廷南部,縱深可從低於海平面 150 米的吐魯番盆地到海拔 4000 余米的青藏高原。2020 年全球小麥總收穫面積約為 2.43 億公頃(36.45 億畝),在三大穀物中約占 35%。小麥在全球眾多國家均有種植,且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面積較大的國家有印度、 俄羅斯、中國、美國、哈薩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作為重要的口糧,小麥是保證全球 「糧食安全「的基礎,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多少除了受品種、地理狀況、培養技術等條件約束外, 還與當地的人口數量與結構等息息相關,因此作為人口大國的印度和中國也常年是小麥的產量 大國。

1.2.2、我國冬小麥生長周期

了解小麥發育時期各階段的特點和適宜的生長條件,對研究小麥產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不 同品種、不同環境下小麥的生長特徵也有所區別,以下以我國冬小麥為例說明。

播種期:黃淮海區域在 9 月中、下旬至 10 月上、中旬。小麥晚播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 前茬作物成熟、收穫偏晚而導致播種延後。二是墒情不足需等雨播種或者雨水過多而推遲播種。 種子的適宜萌發溫度為 10-20℃,萌發溫度最低不小於 1℃,最高不超過 35℃。 出苗期:通常為播種一周後,第一片葉伸出胚芽鞘 2cm 時為「出苗」,田間出苗達到 50% 時為出苗期。

分櫱期:播種後一個月開始。越冬前是分櫱形成高峰期。分櫱穗是構成產量的重要部分, 分櫱是壯苗的標誌,具有再生作用,分櫱節是貯藏養分的器官。當日均溫度降到 3℃以下,分 櫱停止,次年隨春季氣溫回暖繼續分櫱。一般秋季分櫱為生長快、吸收強、拔節期具有次生根 能力的有效分櫱,春季分櫱多無效分櫱。

越冬期、返青期和起身期:小麥在分櫱期內,同時經歷越冬(12 月-1 月)、返青(2 月)、 起身期(2-3 月)。當日均溫度在 3℃以下時,小麥進入越冬期,此時地上部停止生長,但根 系仍在緩慢生長。次年春歸,日均溫度達到 3℃以上,經過越冬的小麥進入返青期,進行生根、 長葉和分櫱。麥苗開始返青時,抗寒力快速減弱,遇到寒潮或霜凍天氣容易凍死部分主莖和分 櫱幼穗。返青後,日平均溫度逐漸上升至 10℃以上,小麥植株由匍匐轉為直立生長,進入起 身期。返青到起身期是鞏固冬前壯苗,爭取弱苗轉壯和抑制旺苗生長的有利時機。 拔節期:3 月中旬,溫度持續增加,主莖第一節間離地面 1.5-2 厘米且約有 50%單莖達到 這一標準時,為拔節期。拔節期小麥生長速度加快,幼小的穗開始出現,對水、肥的要求增加, 對溫度變化也較敏感。


孕穗、抽穗期:清明前後,旗葉伸出。孕穗期是麥穗形成的開端。約孕穗期 10 天后,日均溫 20℃,大田 50%以上莖抽穗時為抽穗期。 開花期:4 月中旬,此時長江流域日均溫度 20℃。一般,開花在抽穗 2-5 天之後,開花的 最佳溫度在 18-20℃,最低溫度在 9-11℃,最高溫度為 30℃。抽穗開花期是小麥植株對水、 肥需求量最大的時期。

灌漿成熟期:麥穗開花期很快進入灌漿成熟期。灌漿是指光合作用將澱粉、蛋白質存儲在 籽粒中的過程,此時日均氣溫逐漸升高,幾場細雨更有利於籽粒灌漿。籽粒灌漿最適宜溫度是 20-22℃,但溫度過高會使葉片早衰。成熟期是指由蠟熟到完熟的過程,蠟熟期籽粒的含水量 急劇下降,顏色由黃綠色變為黃色,胚乳由麵筋狀變為蠟質狀。完熟期小麥含水率繼續下降, 莖杆和葉子已經枯萎,千粒重達到理想水平。

1.2.3、影響小麥生長的主要氣象災害

在小麥生長期內易遭受的氣象災害有以下幾類。

一、凍害

凍害的定義為零下低溫使小麥的細胞組織因冰凍而受害。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冬季凍害:進入冬季後至越冬期間由於寒潮降溫引起的凍害。尤其是抗寒性較差的春 性品種,秋冬季遇氣溫驟降後容易遭受凍害。春性小麥春化階段時間較短,如果播種較 早就會在冬前拔節,拔節期遭遇寒潮後其主莖和大分櫱即會凍死。 2. 早春凍害:3、4 月份,小麥完成春化,進入拔節期,抗寒力明顯降低,此時遭遇「倒 春寒」則易形成凍害。 3. 低溫冷害:小麥拔節後,在孕穗、抽穗期間,生長旺盛對溫度要求較高,對低溫十分敏 感,最低溫度低於 5-6℃即會受到凍傷。

二、乾旱

乾旱是指由於土壤含水量降低,小麥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難以補償蒸騰的消耗,使植株體內水分收支平衡失調,使小麥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乃至死亡。不同時期受到乾旱, 對小麥的影響也不太一樣。乾旱是我國北方冬麥區的主要氣象災害。播種期遇輕中度乾旱,不 利於小麥出苗與生長,並影響分櫱和成穗數。起身至孕穗期間乾旱影響穗器官的發育,對產量 影響最大。灌漿期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乾旱將抑制籽粒灌漿及乾物質向籽粒的運輸與累積, 導致粒重下降。

三、乾熱風

乾熱風是指小麥生長發育後期的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是我國北 方冬麥區小麥生產中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小麥在乾熱風過程中,蒸騰強度增大,水分供需失 調,正常的生理活動受到抑制或破壞,促使小麥灌漿期縮短,千粒重下降,嚴重時可使小麥青 乾逼熟。

四、倒伏

小麥抽穗以後,遇到降雨大風天氣,常造成嚴重倒伏。倒伏發生時間越早,對產量的影響 越大。灌漿前發生倒伏主要影響粒數和粒重,灌漿後倒伏主要影響粒重。

1.3、小麥分類與等級標準

1.3.1、小麥類型

按照播種季節: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 冬小麥是指當年秋冬季播種,翌年夏季收穫的小麥。冬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 其幼苗能夠過冬,在春天來臨時,幼苗分櫱很快。冬小麥—般是在 9 月份末 10 月份初左右播 種,次年的 5 月下旬到 6 月下旬成熟並完成收穫。小麥要經過—個冬天的寒冷,才能在次年 開花結實。冬小麥播種區域較為廣泛,生育期較長,且不同地區生長期差異較大。生育期大約 為 230-280 天。

春小麥主要是在冬季溫度較低的區域種植,因為冬季氣溫低,所以播種期在開春後進行。春小麥因分布較為分散,因此不同地區春麥的發育期各有不同。播種期分布在 2 月底至 5 月 初之間,由南向北依次播種(高緯度地區回暖較晚),抽穗期主要在 5 月中下旬至 7 月份,成 熟期主要在 7 月中旬至 9 月上旬。春小麥的抗旱能力極強,株矮穗大,生長期與冬小麥相比 短很多。春小麥的生育期大約為 100 天。

按照皮色:可分為白皮小麥和紅皮小麥。 白皮小麥呈黃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較高。紅皮小麥呈深紅色或紅褐色, 皮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較低。 按照粒質:可分為硬質小麥和軟質小麥。 區分標準按籽粒胚乳結構呈角質或粉質的多少。

1.3.2、中美小麥標準

美國的小麥標準中,以硬度、種皮顏色、播種季節等作為區分其種類的典型特徵,例如硬 紅冬小麥,軟紅冬小麥,硬紅春小麥等。美麥標準中一共區分了 8 類小麥(見表 3),並以容 重、損傷粒、雜質、皺縮粒和碎粒等指標等將小麥分為 5 個等級(混合麥除外)。一般來說, 麥粒硬度和蛋白質含量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軟質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在 8%-9.5%左右,硬質 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在 11-15%左右,最硬的杜倫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在 13%-15%左右。

小麥標準能夠幫助其購買者、使用者選擇到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因此對於產業鏈各環節 的參與者都十分重要。各國使用的指標以及數值規定不盡相同,以下對一些典型指標進行解釋。 第一類是和出粉率相關的指標,例如容重、雜質、皺縮粒等。容重表徵的是每單位體積小 麥的重量,是衡量質量等級的主要指標。每個等級規定了容重的下限值,按等級下降而要求降 低。生長環境對容重的影響較大,籽粒含水率、籽粒蛋白質含量、籽粒形態等都會對容重產生 影響。雜質是指除麥粒以外的其他物質,常見的包括其他穀物、砂石、肥料、種子等。皺縮粒 或不完善粒的明顯特徵是胚乳體積相較正常的偏小,灌漿期的乾旱天氣、小麥收割時未成熟、蟲害等都可能導致籽粒皺縮。

第二類是和終端產品質量相關的指標,例如發芽粒、熱損粒、霉變粒等。發芽粒是指麥粒 開始發芽並且與之相關的酶開始出現。國標對其外觀的定義是,芽或幼根雖未突破種皮但胚部 種皮已破裂或明顯隆起且與胚分離的顆粒,或芽或幼根突破種皮不超過本顆粒長度的顆粒。伴 隨發芽產生的酶物質會分解穀物的澱粉和蛋白質,尤其影響麵筋的特性,降低食品成品品質。 熱損粒有兩種發展途徑。其一是潮濕的穀物在儲存時,其自身或附著的黴菌通過新陳代謝產生 熱量,這些熱量又進一步加速這一過程。其二是在穀物儲存前進行人工乾燥時,溫度過高或者 時間太長,導致籽粒受損。

2、國際小麥市場

2.1、國際小麥供需基本面

作為重要的糧食來源,小麥在全球的許多國家都有種植。以 2020/21 市場年度的數據來 看(表 7),在小麥產量最多的國家(區域)中,中國、歐盟、印度分別占了全球總產量的 17%、 16%、14%,並沒有某個國家(區域)占據絕對的產量優勢。 在消費方面,小麥的消費以口糧和飼用為主,因此和人口數量的關係密切。小麥的產量大 國大多也是消費大國,例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美國等,占比分別為 19%、13%、5.5%、 4%。

在出口方面,歐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農產品出口大國(區域) 提供了全球 70%以上的小麥出口量。美國每年約 50%左右的小麥產量用做出口,且出口量占 據了全球小麥出口量 13%左右,出口質量與數量常年居於世界前列。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地廣 人稀,供給充裕,主要以出口為主,每年約 70%的小麥產量用作出口。中國雖是產量大國,但 也是消費大國,且中國的小麥價格在出口上並沒有優勢,近幾年保持每年近百萬噸的少量出口。

在進口方面,進口國的分散程度明顯高於出口國,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均有一定程度的小麥進口需求。在 2020/21 市場年度中,埃及是進口量最多的國家,但其進口量僅占全球的 6%左 右,其他主要的進口國包括中國、印尼、土耳其、阿爾及利亞等。如果從進口依存度(進口量 占消費量比重)的角度分析,中國的進口依存度僅為 7%,但其他眾多進口國都為 50%以上, 其中埃及為 59%,印尼為 103%,土耳其為 39%,阿爾及利亞為 68%。

近 5 年全球小麥的期末庫存維持在 2.5 億噸以上的水平,2019/20 年為最高達到 2.97 億 噸,但之後出現了下降趨勢,全球庫消比也從 2019/20 年的 40%下降到 2021/22 年的 35.8% 。由於我國常年保持非常高的庫存水平,如果考慮除我國外的其他所有國家,則這一 數值多年保持在 20%-25%的區間內,且從 2016 年之後出現了下降趨勢。

2.2、小麥價格回顧

回顧過去 20 年的國際小麥市場,以 CBOT 軟紅冬小麥(Chicago SRW Wheat)期貨價 格為參照,可以看見小麥價格整體有抬升趨勢,但過程震盪起伏。2007-08 年小麥價 格急速上漲,在 2008 年二季度達到歷史性頂峰後疾馳而下,經過了 2009 年的震盪築底,於 2010-2012 年又回到階段性高點,此後小麥價格步入了較長時間的下跌尋底之途,直到 2016 年達到低點。經過一番整固之後,自 2020 年開始向上回升,並於 2022 年 3 月攀上 08 年的 高點,盤中價格創出新高。

小麥價格第一次急速上漲發生在 2007 年至 2008 年第二季度之間,時值世界糧食危機爆 發。在 2006-08 年間,全球糧食平均價格上漲了 217%,小麥價格上漲了 136%。引起糧食 危機的可能因素諸多,危機的爆發也是一個各種因素同時作用且影響累積的結果。自 2001 年 起原油價格開始上漲,在 2008 年 7 月快速沖至 130 美元/桶。原油價格的上漲引起化肥價格 以及運輸等成本上升的同時,也極大增加了製造生物燃料的吸引力,從而引發對穀物需求的增 加。自 2000 年起,全球小麥期末庫存開始逐漸遞減,庫消比同時也在下降。2006、2007 年澳大利亞、烏克蘭等國發生乾旱造成小麥減產,進一步加速了價格上漲的進程。同期其他的影 響因素還包括一些國家對糧食出口進行限制、美元貶值等等。

經過 2008 年二季度後價格的快速下跌以及 2009 年的底部震盪後,2010-12 年間,小麥 價格又創出階段高點。這一時期正值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開始復甦,原油價格上漲,生物 燃料需求增加,美元貶值等因素和 2007-08 年有相似之處。但最直接的衝擊還是來自於惡劣 的天氣對多個農業大國的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由此造成的減產讓許多國家不得不採取相應 的貿易措施來保障自身的需求。 在供應偏緊的背景下,自 2020 年開始小麥價格已經出現了上漲跡象。2022 年 2 月俄烏 衝突爆發,而俄羅斯和烏克蘭作為糧食的重要出口國,貢獻了全球小麥約 30%的出口量,沖 突引發了市場對新作產量、進出口貿易的一系列深切擔憂。小麥價格在兩周的時間內從逾 800 美分/蒲式耳急速提升至超過 1300 美分/蒲式耳,再次創造出了歷史高點。

2.3、主要小麥期貨交易場所

2.3.1、小麥期貨交易場所

從國際小麥期貨交易市場的份額來看,CBOT 的芝加哥小麥和堪薩斯小麥占據了約 90%的交易額。其次是 EUROnext(泛歐交易所)以及 MGEX(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二者 交易額合占 10%左右。

目前 CBOT 上市的小麥期貨共有五類: 1、芝加哥軟紅冬小麥 芝加哥的軟紅冬小麥期貨合約是最早出現的小麥期貨合約,時間可追溯到 19 世紀初。雖 然名稱為軟麥,但實際交割品可為軟和硬兩種類別。 2、堪薩斯城硬紅冬小麥 堪薩斯城硬紅冬小麥是高蛋白質小麥的代表。2012 年 CME 收購了 KCBT(堪薩斯城交易 所),自此 KCBT 的硬紅冬小麥也可通過 CME 的電子交易平台 Globex 交易。 3、黑海小麥 2017 年 11 月 CME 上市了黑海小麥合約,該合約以普氏評估的俄羅斯 12.5%蛋白質含量 小麥離岸價格為基礎,採用現金交割。

4、澳大利亞小麥2017 年 6 月 CME 上市了澳大利亞小麥期貨合約,該合約以普氏評估的澳大利亞優等白 小麥離岸價格為基礎,採用現金交割。普氏的評估主要體現澳大利亞西部和南部的出口現貨交 易情況。 5、加拿大小麥 2022 年 6 月 CME 上市了加拿大小麥期貨合約,該合約以每日普氏評估的 13.5%蛋白質 含量的加拿大西部紅春麥為基礎,追蹤溫哥華現貨市場,採用現金交割。 除了上述五種在交易的合約外,2016 年 9 月 CBOT 上市了歐盟小麥合約,該合約的標的 物是歐洲小麥,以歐元計價,實物交割,交割倉庫位於法國。該合約已於 2018 年 7 月退市。 在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主要交易的是硬紅春麥合約,交易平台為 CME Globex。在巴 黎泛歐交易所主要交易的是法國制粉小麥 2 號期貨合約。

3、中國小麥市場

3.1、中國小麥種植與產量

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三大穀物中,目前玉米種植面積的占 比最高,從 2002 年的 23.7%上升至 2021 年的 36.8%,稻穀和小麥的種植面積占比分別列居 第二、三位,二者占比逐年略有降低,但基本較穩定。除小麥和稻穀外的其他糧食作物的種植 面積比重有較明顯下降。

我國冬小麥的播種面積相對春小麥有絕對優勢,常年居於 90%以上。北方的冬小麥區,主 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以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山西等省為主,南方的冬小麥區,主 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以江蘇、四川、安徽、湖北等省為主。春小麥的主產區在長城以北, 溫度普遍較低,以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省區為主。整體來看,小麥在全國都有廣泛的種植, 最主要的產區是位於黃淮海地區的河南、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省份。2020 年,這 5 個 省份的小麥產量合計超過 1 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 80%。總體而言,2006 年起我國 小麥年產量已突破了 1 億噸,並逐年提高,目前年產量可達到 1.3 億噸以上。

2000 年後我國小麥種植面積逐年遞減,2004 年達到最低值後開始逐漸回升,並穩定在 2450 萬公頃附近,自 2016 年開始,由於一些低產 地區退出小麥種植,小麥的種植面積又出現了下滑的趨勢。但得益於技術的進步,小麥的單產 在不斷提高,因而總產量也一直處於穩定提升的趨勢中。和 2016 年對比,2021 年 我國小麥種植面積雖下降了 4.4%,但總產量依舊增加了 2.8%,可見單產提升對總產量的影響 程度超過了種植面積的減少。

3.2、我國小麥消費

近 20 多年,我國的小麥年消費量均在 1 億噸以上,近兩年達到約 1.4 億噸。作為人口大 國,口糧是我國小麥消費的最主要途徑,占比超過 80%。按照 USDA 的分類規則,可將小麥 消費簡要分為兩類,即供人使用的,包括口糧、種用和工業三種,以及供動物用的,包括飼用和其他殘餘使用兩種。供人使用的小麥量穩中有升,但飼用的小麥量卻波動 較大。尤其是近兩年來,這部分的用量和 2019 年時相比已經翻倍,超過 3500 萬噸,這一變 化和小麥在飼料中對玉米的替代使用直接相關。

長期以來,小麥價格都高於玉米,但是 2020 年開始,玉米的價格經歷了大幅上漲,遠超同期小麥的價格,這一變化推動了下游企業 進行穀物替代。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工業飼料總產量 29344.3 萬 噸,比上年增長 16.1%。全國飼料生產企業的玉米用量比上年下降 24.7%,在配合飼料中的 比例比上年減少 15.3 個百分點,小麥、稻穀、大麥、高粱等穀物原糧和麥麩、米糠等糧食加 工副產物用量較快增加。

3.3、我國小麥進出口

小麥需求的增加也體現在了近年我國小麥進口量變化上。2013-2019 年我國小麥的年進 口量在 300-600 萬噸之間,2020 年這一數值達到了 838 萬噸,同比增加 140%。2021 年, 我國小麥進口量是 977 萬噸,同比增加了 17%,創下了歷史新高。而 2021 年小麥進口關稅 配額總量為 963.6 萬噸,這也是小麥進口量首次突破了配額值。

自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對農產品進口管理體制進行了重要改革。在《農 產品進口關稅配額管理暫行辦法》中,提出對小麥、玉米、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櫚油、食 糖、棉花、羊毛及毛條 10 種農產品進口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小麥、玉米、大米、棉花、食糖 進口關稅配額分為國營貿易配額和非國營貿易配額,國營貿易配額須通過國營貿易企業進口, 非國營貿易配額通過有貿易權的企業進口,有貿易權的最終用戶也可以自行進口。小麥關稅配 額中國營貿易配額占 90%,配額數自 2004 年起保持 963.6 萬噸未變。

我國小麥量產雖高,但是質量較一般,往往需要從國外進口優質小麥作為此部分需求的補 充。傳統上我國小麥的主要進口國是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占據了總進口量的 80%左右,但這一進口結構在近幾年有所變化。首先,在中美貿易戰之後,一部分來自美 國、澳大利亞的進口量轉向了黑海地區,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向中國的出口比重開始增大,同 時加拿大也超越了澳大利亞和美國,成為了我國小麥進口的最主要的國家。

自 2020 年起,中 國從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小麥進口開始恢復,同期中國的小麥總進口量也大幅攀升,這部分的增 量不僅有美、澳進口的恢復,還有大量是來自歐盟區(主要為法國)的進口。來自黑海地區的 進口近兩年占比縮小,但 2022 年 2 月《海關總署公告 2022 年第 21 號(關於允許俄羅斯全 境小麥進口的公告)》中明確了允許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相關事宜,或將對進口結構產生新的 影響。

3.4、影響小麥價格的因素

小麥產業鏈是一個從生產、儲運、加工到銷售、消費的全過程,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對小 麥價格的形成有所影響,除此之外,國際行情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以下僅從成本、 供求關係、相關政策三個角度來簡要論述價格的影響因素。

第一、從成本角度來看。過去近 20 年,我國小麥種植總成本不斷上升,尤其是 從 2008 年到 2013 年這一階段,總成本從 1244.6 元/噸增加到 2389.6 元/噸,年均增幅為 13.9%。但和此相對的小麥收益增幅卻不及成本。從 2008 年開始,小麥收益逐年下降,且在 2013、2016、2018、2020 等年度出現了淨利潤為負值的情況。除了種植成本外,流通費用 也是構成成本的重要因素,小麥的流通費用涉及到收購費用、運輸費用、儲存費用、加工費用、 銷售費用等。農戶生產出來的小麥,除了留足自己的口糧外, 剩餘則出售給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私有糧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小麥部分進入(中央、地方) 糧食儲備庫,部分進入市場流通。在小麥生產鏈的每個階段,從種植、生長和收割到加工、銷 售、出口,市場參與者都面臨著市場以及供需的不測變化導致價格波動的風險。

第二、從小麥的供需角度看。從供應方面考慮,穀物的價格一般都呈現典型的季節性特徵, 即在新作交易月份期間往往季節性價格最低。穀物合約的交易月份反映了它們各自的種植、收 割和上市的季節性特點。在種植期(小麥對應秋冬季),此時可供出售或購買的小麥來自於上 一個收穫季,也就是舊作。

在收穫季(小麥對應 7 月左右),新麥(新作)即將上市,市場供 應增加。直觀上,由於諸如持有成本、儲存等因素可能會導致遠期月份的價格上升,較遠期的 穀物期貨的交易價格可能會比當前或近期的期貨交割月份高。然而事實卻未必如此,在舊作月 份期間,供應通常較低,穀物價格往往高於較遠的新作交易月份。當收割新作物時,供應水平 再次上升。因此小麥市場在春季和七月收割期之間傾向下跌,然後從收割期低點開始回升,一 直到秋冬季節。我國小麥以冬小麥為主,由南向北自 5 月中下旬開始收穫,至 7 月上旬結束。這段時間隨新麥上市,價格開始出現季節性下跌,達到低位後又開始逐漸回升。

但是季節規律和價格趨勢可能受到其他基本面的影響,不能單一而論。以 2021/22 年為例, 2021 年 10 月國慶後,小麥價格表現出快速上漲的趨勢,而非季節性溫和回升。這背後有多 方的原因。第一,玉米價格上漲後,驅動小麥的飼用需求提升,進而推漲小麥價格。第二,因 為秋汛晚播以及春季旱情等天氣因素作用,市場對新麥的炒作較往年更甚。第三,臨儲小麥拍 賣遲遲不來,糧源供需錯位提振麥價。2022 年 2 月末,俄烏衝突爆發,作為小麥主要出口國 的烏克蘭港口被封鎖,疊加全球小麥整體供應偏緊的趨勢,國際小麥價格快速飆升,國內小麥 就勢進一步邁入新高。

第三、從政策角度看。2004 年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 決定在對糧食實行價格補貼的同時,開始執行直接補貼糧農的政策,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 包括稻穀與小麥,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制度,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格收購農民的糧 食,也被稱為托市收購政策。2006 年,主產區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首次實施。歷年的最低收購價和平均出售價非常接近,反映了其托市價的作用。設定最低收購價的目 的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市場的供應。

2014 年之前,最低收 購價穩步提高,種植淨利潤也維持在較高水平,小麥產量同時回升。但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階段 的變化,該政策也顯現了一些矛盾。首先,隨著小麥產量的提高,收儲庫存也持續增加,從而 增加了財政負擔。其次,市場價被托市收購價所代替,市場的供求關係失衡。最後,原料價格 高企,下游麵粉廠難以獲利。2014 年開始,小麥最低收購價格變化不大。

和托市收購對應的,是臨儲小麥出庫。臨儲小麥拍賣是調節市場供應的重要渠道。在市場 糧源較緊張的時候,通過投放臨儲小麥增加供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市場價格,產生價格 「天花板」效應。通過調整臨儲小麥的拍賣規則,能夠起到調控、穩定市場的作用。2020 年下半年之後,臨儲成交量開始快速上升,到 2021 年臨儲交易量創出新高。雖然該年度總投放時間僅累計 19 周,但卻累計成交 2871.8 萬噸,較上年增加 548.5 萬噸。為 了遏制投機資金炒作,維護市場穩定,相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參與者的門檻,限 制用途為自用,將 2014~2020 年採購的托市小麥底價上調 60 元,對輕度不宜存儲小麥底價 定為 2000 元/噸等。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系統發生錯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