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行動拒絕文化的真空:藝術如何成為直面氣候問題的另類途徑

藝術眼artspy 發佈 2022-09-02T18:39:54.428718+00:00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冰川消失、永久凍土層融化、海洋酸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極端天氣、旱澇災害和致命熱浪等災難襲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尋求通過科學和藝術創造力之結合,將應對氣候挑戰的倡議帶入文化、媒體關注和對話的最前沿。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冰川消失、永久凍土層融化、海洋酸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極端天氣、旱澇災害和致命熱浪等災難襲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尋求通過科學和藝術創造力之結合,將應對氣候挑戰的倡議帶入文化、媒體關注和對話的最前沿。安德魯·希姆斯(Andrew Simms)2015年在《衛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氣候行動拒絕文化的真空,而「藝術可以在大眾對氣候變化危險的文化覺醒中發揮關鍵作用」。不同於其他的以減少排放為目標的政治經濟手段,藝術可以提供一種激發集體想像力並激勵人們採取行動的手段。

「氣候變化藝術」成為近年來藝術界的熱詞,也成了當代藝術創作關注的焦點。鑑於氣候變化問題本身的長期性、隱蔽性和不可察覺性,藝術中氣候變化問題的傳播涉及到多個方面——例如如何解釋、想像和可視化氣候變化現象及其影響,如何向公眾傳達信息以及如何通過與藝術相關的跨學科實踐來促進行動干預該進程。

氣候變化的可視化表達

科學數據的可視化是我們感知人類世的首要途徑,人們通過接觸無窮無盡的信息數據,從地圖、衛星照片、計算機模型到統計分析圖表,了解地球環境發生的各種變化。由於地球氣候變化是一個不易察覺的長期過程,大眾對該問題的認識高度依賴於可視化傳播,而目前主流科學界和大眾媒體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可視化傳播充斥著專業化的抽象科學圖表和千篇一律模式化的圖像,阻礙了公眾對於氣候危機的認知和關注。

愛德華·霍金斯,《1850-2021全球氣溫變化條紋》

藝術家通過將氣候變化科學數據與視覺圖形和材質的美學感染力結合,使公眾不但能更輕鬆接觸到這些數據,而且從全新角度理解氣候變化問題。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氣候科學教授、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NCAS)公共參與項目的學術負責人、視覺藝術家愛德華·霍金斯(Ed Hawkins)以其描述全球變暖的數據可視化圖形而著稱。2016年5月,霍金斯發布了他的氣候螺旋線數據可視化圖形,該圖形被廣泛傳播,此後又於2018年5月發布了他的變暖條紋數據可視化圖形。霍金斯發起的 #ShowYourStripes倡議於2019年6月17日啟動,公眾可以免費下載和共享針對特定國家或地區定製的圖形。

納塔莉·米巴赫,《涓滴之重負》(The Burden of Every Drop),2018年

美國波士頓的觀念藝術家納塔莉·米巴赫(Nathalie Miebach)關注對人們生活造成災難性影響的極端氣象事件。從2006年開始,她將與生態、氣候變化和氣象有關的科學數據轉換為三維結構,構建從特定環境中提取天氣數據的低技術數據收集設備。她在TED的演講中曾談到她在18 個月的時間裡每天都去科德角的鯡魚灣海灘觀察和記錄天氣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然後將這些數據與歷史和全球天氣趨勢進行比較,使用繩索、木頭、彩色珠子、紙張、纖維將氣象數據轉換為雕塑。她使用蘆葦籃筐編織作為將數據翻譯為三維對象的方法,通過這種簡單而高效的網格來解轉換成音樂作品。通過利用藝術過程和日常材料,藝術家得以直觀地翻譯科學數據,挑戰了我們關於藝術和科學領域中的視覺語言的分類和構成的固有認知。

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數據的視覺表達,也包括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美學表達。人們實際上是通過氣候變化影響自然界和生態圈造成的可見的後果來感知和相信氣候變化問題。珊瑚礁是四分之一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全球變暖導致珊瑚滅絕已經廣泛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也激發著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將傳統的材料和媒介與這一災難性後果結合的藝術靈感。

考特尼·馬蒂森,《我們不斷變化的海洋III》,2014年

美國藝術家考特尼·馬蒂森(Courtney Mattison)是一位陶瓷雕塑家和海洋環境保護倡導者。她是一位高級潛水員,擁有海洋生態學和陶瓷雕塑的教育背景。她創作了大量具有紀念意義的大型陶瓷裝置,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和人類行為對珊瑚的破壞性影響。大型陶瓷珊瑚礁牆裝置《我們不斷變化的海洋I》(Our Changing Seas I)的各個陶瓷部件代表珊瑚、海綿、軟體動物、海葵和其他構成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生物,都來自她作為潛水員對珊瑚的觀察和拍攝記錄。馬蒂森在雕塑的不同部位使用了不同類型的陶瓷:較大的結構部件由砂器製成,而較小的裝飾性部件由瓷器製成。每一塊都經過成型、雕刻、上釉和燒制。雕塑的一部分上了白色的釉,表明發生了珊瑚白化褪色(當海洋中的水因氣候變化而變暖時,受到壓力的珊瑚會驅逐生活在其組織中的共生藻類,使它們變成了完全白色,就是所謂的珊瑚白化)。如果藻類損失嚴重,珊瑚就會挨餓、生病並最終死亡。珊瑚礁主要化學成分是從海水中沉澱出的碳酸鈣,碳酸鈣也恰好是馬蒂森工作中黏土和釉料中的常見成分。她作品的化學結構與天然珊瑚礁的化學結構平行。該雕塑非常易碎,陶瓷海葵觸角和珊瑚樹枝也很容易折斷,類似於珊瑚礁生物體的脆弱結構,更像瀕臨滅絕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克里斯汀·沃特海&瑪格麗特·沃特海姆,《鉤針珊瑚礁》,2007年

克里斯汀·沃特海姆(Christine Wertheim)和瑪格麗特·沃特海姆姐妹(Margaret Wertheim)則選擇更為柔軟和女性化的媒介來表達對珊瑚礁命運的關注。她們於2007年發起了《鉤針珊瑚礁》(Crochet Coral Reef)項目,由數千個手工編織出的精緻複雜的珊瑚和珊瑚礁生物組成。這是一個不斷成長的社區藝術項目,除了兩位藝術家建造的珊瑚礁核心系列之外,還鼓勵和支持全世界各地的編織愛好者公民參與鉤針珊瑚礁工作坊,創建自己的衛星礁。截至2021年,全球已經建造了48個衛星礁。迄今為止,已有超過1.5萬人參與其中,其中大多數是女性。該項目以手工藝品為起點介入氣候變化對珊瑚礁影響的關注,讓普通公眾(特別是熱愛編織的女性)能參與有關數學、海洋生物學、全球變暖和環境保護的科學討論。該項目位於數學、海洋生物學、手工藝和社區藝術實踐的交匯處,通過集體創造力的過程應對全球變暖的環境危機和不斷升級的海洋塑料垃圾問題。

全球氣候敘事與在地經驗

陳貌仁2018年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型公共藝術裝置《喚醒》和《無系泊》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敘事中強調氣候變化的全球規模,氣候變化與全球環境、政治、經濟和文化糾纏關係,以及解決氣候危機迫切需要在世界範圍的集體行動的客觀需求。這種全球統一的氣候話語使公眾往往無法將他們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與宏大的氣候背景聯繫起來。人們認為氣候變化與自身日常生活距離甚遠,以至於傾向於拒絕任何個人責任。因此,將全球氣候知識轉化為區域知識和想像場景以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在地行動至關重要。

陳貌仁,《無系泊》,2018年

藝術家的努力將公眾對氣候變化的直觀認識從遙遠的北極熊、企鵝和融化的冰川拉回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關注氣候變化對當地社區和居民的影響。「在地」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包括自然、文化和社會背景,對體現氣候變化的全球和地方之間複雜關係的討論應該在這樣的聯繫中構成。一個傑出的例子是美國藝術家陳貌仁(Mel Chin)於2018 年在紐約時代廣場上展出的大型公共藝術裝置《喚醒》(Wake)和《無系泊》(Unmoored)。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年的《全球升溫1.5oC特別報告》中指出,自1901年至2010年,因氣候變暖和冰雪融化,海洋面積擴大,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以1986 -2005 年作為參照期,至2100年,平均海平面預計上升40-63厘米。根據目前的海平面上升速度,科學家預言紐約將在2100 年到來前被海水淹沒。陳貌仁注意到每天十幾萬人從紐約時代廣場經過,被LED燈光和巨型廣告牌包圍,他決定創造一系列富有想像力、帶來沉浸感的作品。他希望讓人們沉浸在一個水下世界中,船在頭頂上方搖曳,浮游生物在周圍漂浮。

60英尺長的《喚醒》創意來自於擱淺的鯨魚、沉船和鯨魚骨架的混合體。作品的前部佇立著一個21英尺高的女性雕塑,有點像羅浮宮里那尊在船頭迎風展翅的勝利女神雕像,與另一件作品《無系泊》創造的數字世界融為一體。微軟公司的 HoloLens混合現實技術為藝術家實現想法提供了技術支持。觀眾通過HoloLens 眼鏡創造的混合現實場景,能看到沉船轉變為夜鶯號的完整模型並在百老匯上空漂浮,無數的船隻和海洋生物出現在時代廣場上空,形成了一個浩瀚壯觀的水下世界。其他來參觀的公眾可以通過行動裝置應用程式獲得類似的體驗,該程序依靠電子地圖在廣場上與《喚醒》相鄰的六個節點之一進行定位,對齊其行動裝置的相機視圖,使用者即可在自己的行動裝置上觀看到增強現實場景。

克里斯·德魯里,《碳匯》,2011年

有時候,藝術家將全球變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某個特定地點和材料連接時,也會引起公共爭議。英國藝術家克里斯·德魯里(Chris Drury)接受美國懷俄明大學美術館委任創作的《碳匯》(Carbon Sink)是一個直徑14米的圓形自然雕塑,由遭受甲蟲蟲害死掉的松木和煤炭製成。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暖冬讓松甲蟲在冬季生存了下來,結果造成落基山脈的森林大面積死亡的災難性事件。懷俄明州蘊藏著豐富的煤炭和石油資源,當地居民從對煤炭和石油公司徵收的稅收中受益。甲蟲、煤炭、野火、氣候變化、森林死亡,這一切看似相互分離的事實之間內在邏輯上的關聯被藝術家以一種?特的視覺形式反映出來。這件作品完成安裝後不久,因為遭到當地煤炭和石油企業的抗議,安置該作品的懷俄明大學迫於州礦業協會的壓力將其拆除。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卻並不意味著全人類在平等承受這一巨大的環境災害帶來的後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4年的氣候變化綜合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放大對自然和人類系統的現有風險並產生新的風險。風險分布不均,並且通常對各發展水平國家的弱勢群體和社區的影響更大。貧窮國家因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及農作物減產所帶來的問題,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數以千計的人將淪為氣候難民。在氣候變化的「全球—在地」敘事中倡導氣候正義,確保弱勢群體不會受到環境退化的嚴重影響成為眾多藝術家創作的關注焦點。

布萊特·烏哥楚庫·易科,《防護罩》,2006-2008年

奈及利亞藝術家布萊特·烏哥楚庫·易科(Bright Ugochukwu Eke)常使用廢棄物品和回收材料創作的象徵意義的裝置作品來反映第三世界國家面對氣候變化的困境,他的作品頻頻亮相於國際生態藝術展覽。奈及利亞經濟嚴重依賴石油開採和出口,石油工業占全國總出口的90%以上。因為該國在法律和行政層面上都缺乏有效的污染管控,造成原油泄漏事故頻發,石油加工和石化企業更將大量有毒廢物直接排入附近的水域中,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人們不得不購買裝在稱為「小袋」的廉價塑膠袋中出售的飲用水。人們用完後將包裝袋扔掉,成為環境中隨處可見的垃圾。人們飲用這些塑料包裝袋的水是為了逃避石化工業造成的水源污染,而這些塑膠袋子本身就是石化工業的產品,飲用包裝水會加劇對石油的需求,造成地下水污染並加劇全球變暖。易科的作品《防護罩》(Shields)是由塑膠袋製成的雨衣和雨傘構成的裝置。他和助手們從滿是垃圾的街道上收集了數千個丟棄的塑料水包裝袋,將它們撕開並鋪平,沿著邊緣熨燙在一起,然後將所得的塑料片切割並組裝成雨衣和雨傘。雨衣雨傘等防護設備是保護人們免受外界傷害的,但是塑膠袋本身卻在對地球環境造成傷害並加劇氣候危機。

氣候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

在環境問題的解決上,藝術家可以起到環境運動人士、科學家或政客無法代替的作用。生態藝術策展人安德魯·布朗(Andrew Brown)在《今日藝術與生態》(Art & Ecology Now, 2014)一書中引用丹麥藝術家圖伊·格林福特(Tue Greenfort)的話語解釋:「藝術具有闡述和開放話語的能力,而無需被歸類為這個或那個政治派別……它可以利用更複雜的參考和跨學科體系。」

美國當代街頭藝術家、平面設計師、活動家、插畫家謝潑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通過貼紙,絲網版畫和噴漆等多種媒介進行創作。這位藝術家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積極參與環保活動,並為各種環保團體封面故事COVER STORY設計了宣傳材料。2014年9月21日,「人民氣候遊行」(People’s Climate March, 簡稱 PCM)組織了大規模的遊行活動,在紐約市和全球其他大城市同步舉行,旨在倡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在紐約的活動估計有31.1萬名參與者,是歷史上最大的氣候變化遊行。費爾雷為遊行進行了海報設計。這幅畫在他的網站上以55美元的價格出售,簽名並限量發行300張,所有收益都捐贈給「人民氣候遊行」組織者。

2021年1月24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將謝潑德·費爾雷創作的海報《拜登:哪種未來》豎立在白宮外

2021年初,美國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利用美國政府更替的機會,與藝術家合作發起了一個為期100天的運動,敦促新上台的拜登政府停止對化石燃料企業補貼,兌現綠色新政的承諾以實現氣候和環境正義。費爾雷設計的海報中代表焦灼和死亡和紅色部分與寧靜平和的綠色部分對比,彰顯了優先考慮氣候和環境正義還是任由化石燃料公司破壞氣候和環境將導致的截然不同的將來。綠色和平組織在全球範圍內的運動中共享費爾雷設計的海報。

大量的塑料垃圾已經成為現代消費和環境破壞的象徵。塑料的生命周期形象表現了人類從地球攫取化石燃料,將它們製成功能各異五花八門的塑料製品滿足現代社會無盡的消費欲望,最後將消費的廢棄物輸送回地球的土壤、河流和海洋,再進入生物體內的過程。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IEL)2019年的研究《塑料與健康:塑料星球的隱藏成本》表明,塑料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都在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如果塑料產量和使用量持續按照目前的計劃增長,那麼到2030年,由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可達到每年13.4億噸,相當於超過295個新的500兆瓦燃煤發電廠的碳排放總量。到2050年,塑料生產和焚燒活動每年可能會排放28 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615個500兆瓦燃煤電廠的排放量。

沃爾夫岡·韋勒德,《吊腳樓》,2011年

物質與能量的流動和新陳代謝的概念也啟發藝術家思考塑料的循環利用,將廢舊塑料轉換成建築材料。藝術家丹·彼得曼(Dan Peterman)使用回收塑料製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一張位於芝加哥的千禧公園的30米長的野餐桌 「跑步桌」(Running Table)。作品中含有的可回收塑料相當於200萬個可回收塑料瓶。公共藝術設施在公共空間中持續引發公眾互動,更引發了對廢物和回收塑料等廢物再利用的無限可擴展的形式的設想。2011年,藝術家沃爾夫岡·韋勒德(Wolfgang Weileder)用在英國製造的再生塑料材料建造了作品《吊腳樓》(Stilt House),參與在新加坡年度建築設計節(ArchiFest)的臨時公共藝術展覽和研究項目「中心到中心」(Hub to Hub)項目展覽,吊腳樓在東南亞等熱帶地區非常普遍,傳統的吊腳樓用竹木材料建造,為人們提供了低技術含量的通風降溫,也是人們生活在水面或泛濫平原之上的手段。韋勒德為他的再生塑料吊腳樓設計了穿?的黑色牆壁,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既有私密性又能感受周圍土地和城市景觀的空間。這兩件採用廢棄塑料創造出與當地歷史和自然景觀協調的作品,引發我們對城市空間、氣候變化、塑料廢棄物、傳統生活方式等問題關聯性的思考,也更新了我們對廢棄塑料與建築材料轉化可能性的認知。

托馬斯·薩拉切諾,《飛行世》,2007年

面對氣候危機,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都在積極研究開發新能源取代傳統化石燃料,他們將目光轉向天空,從太陽和風得到無窮無盡的清潔能源。展望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藝術家們不再滿足於僅僅展示人類世對氣候和地球環境破壞的敘事,他們傾向於通過創作積極的新敘事,以奔放不羈的想像力為到來的後碳、後人類世的未來提供令人信服的願景。《飛行世》(Aerocene)是阿根廷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於2007年發起的一個開源藝術項目。自誕生至今已迅速發展成為一個融合了藝術、科學和社區參與的跨學科的開源參與平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工程師、建築師、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探險家、氣球飛行者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麻省理工學院、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等眾多機構參與。該項目將表演、對話、教育、研究、發明和行動融為一體,藝術家和民眾可以自由參與到項目的創作和傳播中。《飛行世》項目中最出名的可能是名為「空氣太陽能博物館」(Museo Aero Solar)的在世界各地反覆實施的空氣太陽能飛行雕塑項目。這是一個通過合作和重複使用塑膠袋的簡單行為形成的社區實踐。以回收塑膠袋拼接製成的巨大的無燃料熱氣球構成一個飛行博物館、一個空氣太陽能飛行雕塑,在地球上空漂浮,它飛行時不產生碳排放。薩拉切諾和他在世界各地的合作者挑戰了關於氣候變化、建築、能源轉型、流動性的傳統思維,旨在?新激活共同的想像,尋求可持續性的設計以實現沒有國界、沒有化石燃料,與環境和大氣進行和諧共處的未來。

(文章來源於TANC)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