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關不住300年的移民潮

華人志 發佈 2022-09-04T22:02:19.642534+00:00

關不住300年的移民潮。學過中學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閉關鎖國是我國明清兩朝斷斷續續實行的一種國策。其實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尤其是在永樂一朝,中國的國門都還是很開放的。




1、

閉關鎖國

關不住300年的移民潮



學過中學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閉關鎖國是我國明清兩朝斷斷續續實行的一種國策。


其實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尤其是在永樂一朝,中國的國門都還是很開放的。永樂皇帝自己就組織過「下西洋」的大型外交活動,在他剛剛登上帝位的時候,還曾頒布過一道詔書:「今諸番國人,願入中國者聽」。


意思是,只要願意來中國的,不管是哪國人都歡迎。




不過到了嘉靖年間,關閉寧波、泉州、廣州三個對外通商港口,此後到明朝滅亡的100多年時間,期間雖然經歷了短暫的「隆慶開關」,但基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明亡之後,清朝為了防範海外的反清勢力,也繼續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到了康熙收復台灣,海禁也隨之開放了一陣,各國商人一時間大量湧向中國,海外貿易得到空前發展,頻繁的中外交流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


到了乾隆年間,又開始「開倒車」恢復海禁,而且變本加厲,僅留下了廣州一個通商口岸,並且所有外貿交易只能通過官方制定的「十三行」,還發布了「防夷五事」:


1、不許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

2、外國商人到廣州以後只能寓居在洋行,由行商負責稽查管束;

3、不許中國人借用外商資本,不許受僱於外商;

4、不許外商雇中國人傳遞信息;

5、外國商船進泊黃埔港後,由水師負責彈壓稽查。


「閉關鎖國」的政策算是進化到了極點。


為了防止有人不遵守這個國策,明清兩朝300多年來,出台了許多嚴刑峻法,不允許「片帆入海」,違者充軍或處斬。


可就是在這麼嚴苛的政策和法規下,這300多年卻出現了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浪潮,大量的中國人出海來到南洋諸國,形成了最初的海外華人群體。


在清朝雍正年間,光是爪哇一個地方(如今的印尼地區),就生活著數十萬華人。到清朝末年,全球海外華人數量已經達到了800萬-1000萬之眾。


這些華人是怎樣衝破閉關鎖國的政策,又是為何要冒著生命危險移民海外嗎?






2、

從華人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說起




海外華人社會的建立,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


我們從華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開始說起,從中探尋華人移民潮的幕後真相。


1777年,中國的乾隆四十二年,有華人在爪哇建立了一個「共和國」,名叫蘭芳共和國,並推選出了「大總長」,還號稱擁有百萬居民。


這個「共和國」一共存在了107年,今天我們在網上還可以找到一張蘭芳共和國「全盛時期」的疆域圖,裡面包含了現在馬來西亞、印尼、汶萊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人口也一度達到了百萬之眾。從人口和疆域上來說,比現在的一些小國家都要強得多。



而且它有軍隊。蘭芳共和國沒有專職的軍人,實行的是「全民皆兵」。一般的青壯年都要接受軍事訓練,平時負責生產勞動,一旦有了戰事就是士兵。他們還建立了兵工廠,製造各種槍炮。就是靠著這些軍隊,才能夠與當地的土著首領抗衡,擁有自己的地盤,並在這裡「建國」。


它還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稅務部門、國有企業、設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還分為省、縣、鄉三級,各級政府的長官由選舉產生。


但是,儘管具備了這些獨立國家的因素,但實際上這個「蘭芳共和國」並不能稱為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大型的公司。




首先在國際上從沒有一個國家承認過蘭芳,連當時的大清,在接到蘭芳請求納入版圖,成為藩屬國的信件之後,都沒有理會。蘭芳的管理方式也更像是一種幫會規矩。


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蘭芳公司收上來的稅,還要上繳一部分給當時勢力最大的荷蘭人,後來蘭芳公司的首領任選,也要荷蘭人的同意,連蘭芳的「開國者」羅芳伯去世後,墓碑上也只是刻著「蘭芳公司」而不是「蘭芳共和國」。


不管是蘭芳共和國還是蘭芳公司,都不能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當時這塊海外領土上,生活著至少幾十萬華人。


他們有著自己的謀生之道,有著自己的社會組織,他們不同於自己的祖輩那樣,在中國故土過著上千年不變的生活。


他們來自哪裡呢?


蘭芳的居民,都來自中國的同一個區域,同一個宗族群體——客家人。


客家人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大遷徙。他們最早是生活在中原的居民,因為戰亂一路南遷,一直跑到了今天的廣東、福建地區才定居下來,這在歷史上稱之為「衣冠南渡」。


本來客家人在廣東和福建地區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定生活,但在近300多年世界格局大變動的背景下,他們這種安定的生活被打破了。


蒸汽輪船載著歐洲殖民者的發財夢想,侵入到世界各個角落。東南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很快也被納入他們的「財富版圖」。


首先來的是荷蘭人。


荷蘭人在東南亞擁有過巨大的地盤,印尼、馬來半島、甚至台灣島都曾經被他們占據。


他們在這些地方開礦,大量掠奪資源。為了能夠提高效率,開始在中國沿海地區招募、誘騙華工。


而這個時候的中國,因為經歷了多年的和平,休養生息,人口開始暴增。


明朝後期廣東人口約200萬,到了清朝嘉慶年間,經過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休養生息,人口暴增到1900萬,到光緒年間增長到2900萬。



但人口暴增後,土地並沒有增長,生產力更是停滯不前。根據當時的生產力,需要3畝地才能養活一個人,而廣東的人口土地比例,已經從明朝時的人均3.7畝降到了人均1畝。


落後的小農經濟無法養活這麼多的人口,為了生存,廣東人不得不將視野投向了海外。


一邊是急著找人來挖礦的殖民者,一邊是生計無著的貧民,雙方一拍即合。這些前往海外淘金的華工,成為了中國移民潮的第一波主力。


久而久之,去南洋淘金成為了沿海地區居民的傳統,由於當時沒有完善的海關制度和人力,即便是有嚴厲的禁海令,偷渡也是經常能夠成功。


乾隆年間中後期,廣東梅州梅縣有個叫吳元盛的人因為謀反事發,逃到了爪哇,跟著這個吳元盛一起的有個叫羅芳伯的人。羅芳伯一開始是吳元盛的下屬,後來威望超過了吳元盛,成為了這群梅州客家人的首領。



他們在與當地另外幾個族群的械鬥中取得勝利,包括曾經占據這裡的「天地會」。沒錯,就是那個「反清復明」的天地會,這群前朝遺民為了逃脫清朝統治而在海外聚居多年。


由於這群客家人能征善戰,團結一致,很快成為了當地最有實力的華人群體。他們在當地開荒、開礦、練兵,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客家子弟從中國前來投奔。


終於在當地土著、荷蘭人、其他華人群體各方勢力之間,有了可以說話的底氣,並成立了「蘭芳共和國」。


從蘭芳共和國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數百年前中國移民潮發生的原因。也可以看到在世界大勢面前,即便是閉關鎖國這樣嚴苛的政策,也是抵擋不住的。



3、

移民潮,擋不住



中國這300多年的移民潮,是內部與外部的矛盾都難以調和之後造成的。


在內部,有限的土地和落後的生產力無法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這種矛盾,無以為繼的民眾除了等著餓死,或者揭竿而起,似乎沒有別的出路。


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面對汪洋大海,他們也沒有能力跨越重洋,更不知道重洋之外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明朝永樂皇帝派鄭和七下西洋,拓寬了中國人對於海外世界的認知。造船術的進步也讓遠洋航行的風險降低。


另外,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更是「2000年未有之變局」。西方殖民者的貪婪令他們不擇手段在中國沿海地區招募華工。


明朝嘉靖23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搶走了澳門。他們不僅搶地盤,還要搶人。大批中國沿海居民被半搶半騙的形式賣到南洋、美洲、歐洲。


這樣的搶人生意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在鴉片戰爭後形成了高峰。


據記載,從1845年到1878年,從香港、澳門販運到歐美國家的中國「苦力」就有320593人。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即便當局的閉關鎖國政策再嚴格,也抵擋不住300年洶湧不斷的移民潮。


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妨礙了中國人民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阻礙了國際文化的交流,致使中國社會發展停滯不前。


當西方列強逐漸完成工業化革命,大大提高生產力的時候,明清兩朝還是傳統落後的小農經濟社會,逃不開「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輪迴。


清朝的農民起義不斷,就是因為落後的生產力養活不了增長的人口,而那些移民海外的中國人,只不過在餓死和造反當中,有了一個新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