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八九年預封陶邑,魏冉為何遭遇仕途天花板?此難題在當時無解

欲雲談史論今 發佈 2022-09-05T14:02:33.806726+00:00

公元前276年,因為在秦國攻打韓國管邑時魏國出兵救援,穰侯魏冉率軍東出,計劃前往圍攻魏都大梁。之後,秦軍繼續進攻,又在華陽大破魏軍,斬首十萬!

公元前276年,因為在秦國攻打韓國管邑時魏國出兵救援,穰侯魏冉率軍東出,計劃前往圍攻魏都大梁。為報答魏國,韓國派暴鳶率大軍前來救援,不想卻遭遇潰敗,被秦軍斬首四萬!之後,秦軍繼續進攻,又在華陽(今河南新密)大破魏軍,斬首十萬!

面對勢如破竹的秦軍,魏安釐王嚇得面無人色,只能派大夫須賈前往穰侯營中求和。

戰敗後的求和,最為艱難。可見到穰侯後,須賈卻主動談起了這次大勝:「《周書》有云:『天命無常』,這是說上天的寵幸不會屢次降臨。這兩年,您先戰勝暴鳶而割得韓國八縣土地,這不是因為秦軍兵力精銳,也不是因為謀劃精細,而是上天的寵幸太多了。如今又擊敗芒卯,進逼大梁,這是把上天的寵幸看作正常之事,聰明人從來都不會做。下臣聽說,魏國召集了近百個縣的所有精兵來駐守大梁;下臣估計,其兵力不下於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來駐守十仞高的城牆,下臣以為即便是商湯王、周武王復生,也難以攻下。輕率地背對趙、楚二國,越過十仞高城牆去攻打三十萬的軍隊,而且還志在必得,下臣以為從古至今都不曾有過。進攻大梁又無法攻破,秦軍一定會疲憊,那麼陶邑就將被其他諸侯吞併。您的前功,也就盡棄了!」

分析完秦軍進攻大梁的風險,須賈又給出了規避風險的方案:「現在魏國正處狐疑不定時刻,趁著楚、趙大軍還沒趕到,您可以讓魏國少割土地來拉攏魏人。魏人狐疑之時,也一定希望能少割土地來求和,您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楚、趙二國惱怒魏國先於自己與秦講和,必定會爭相服侍秦國。待合縱態勢完結後,您就可以從容在趙、楚、魏之間來選擇盟友了。況且您不用軍隊就能讓魏國獻出上絳(今山西侯馬市)和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能替陶邑開闢兩條道路,秦國軍隊也不至於遭遇損失,您還想要什麼呢?我希望您仔細考慮,不要再冒險了!」


魏冉,是宣太后同母異父的兄弟。在秦武王死於意外後,魏冉力助自己外甥秦昭襄王登上了王位。相比於華陽君羋戎與向壽,同屬外戚的魏冉雖然最早在秦國出仕,但在秦昭王早期卻顯得相對低調。秦昭王七年時,「智囊」樗里疾去世。幾經波折後,秦王室任命趙人樓緩為相國。此時,山東諸國合縱勢力大增。尤其是在秦國險遭不測的孟嘗君,屢屢組織山東諸國合縱攻打函谷關,迫使秦國不得不數次割地求和。面對如此複雜的國際環境,趙人樓緩鎮不住場面,最終被魏冉取而代之。

魏冉成為相國後,打擊山東合縱之事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秦昭王十四年,魏冉推舉白起取代向壽,率兵去攻打韓、魏二國。結果伊闕一戰中,白起以弱勝強,一舉擊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此戰之後,秦國徹底扭轉了合縱連橫的戰略格局,讓山東諸國的合縱勢力遭受了重大挫折。

按理說,這次立大功後,魏冉應該得到秦王室進一步重用。可奇怪的是,次年魏冉就突然稱病,主動辭去了相國。一年後,秦王室不得不再請魏冉出山,讓他擔任相國。為此,秦王室還給他分封了穰邑(今河南鄧州勢)。之後不久,又增封了陶邑(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

把陶邑封給魏冉,其實令人相當費解。為什麼?

因為此時陶邑還是宋國領土;把宋國土地分封給自家大臣,秦王室不是在粗暴侵犯他國主權嗎?

因為執政太過殘暴,宋君偃早已大失人心;「桀宋」之名,早就傳遍了整個東周。周邊許多強國都對宋國垂涎三尺,齊國就是其中之一。為此,齊閔王四處聯合諸侯,緊鑼密鼓地籌劃攻打宋國。秦王室把陶邑提前封給魏冉,說明秦人也想吞併宋國,所以才用這招來鼓勵魏冉協助秦國東擴。

由秦王室分封魏冉分析,魏冉之所以會主動辭相,是感覺自己有功而得不到相應賞賜,委屈了。秦王室也知錯就改,不但分封了穰地,還提前將陶邑預封給他。


復出後的魏冉也沒有讓秦王室失望,多次出兵東伐,迫使魏國主動獻上了河東四百里地,還攻拔魏國河內大小城邑六十餘座;他甚至策劃了秦、齊共同稱帝,可惜並未能成功。

可在秦昭王二十四年時,魏冉突然又被免去了相國。

這次被罷免是因為什麼,無人得知。可兩年後,秦王室又第三次請他出來當相國。復出後次年,魏冉就派白起伐楚,不但攻破了楚國郢都,還將楚頃襄王趕出了南陽盆地!

秦昭王即位三十多年以來,魏冉每次掌權都能建立大功;可秦昭王對這位舅舅,似乎忌憚心越來越重——要不然魏冉怎麼會數起數落?如今魏冉率兵再攻大梁,已是成功在望,可到時秦王會怎樣來對待自己?

須賈的說辭中,最為緊要的就是陶邑。此時,距離魏冉被封陶邑已過去許久;這段時期內,齊滅宋後又差點被燕滅國。趁五國伐齊時,秦國攻占了陶邑,並履行承諾,將它封給了魏冉。畫了八、九年的大餅終於兌現,魏冉深感功成名就,內心確實不再想冒險了:這麼多年來,魏冉確實過得太順了,幾乎沒怎麼經歷過挫折;萬一這次攻打大梁失敗,後果將會怎樣?想到這,魏冉豪氣頓時就消失大半,馬上就答應須賈與魏國議和。

後世韓非評價魏冉圍攻大梁,就批評他不敢作為,坐失滅魏國良機。韓非認為,魏冉這是在「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利用秦軍來為自己擴大封地,是有了私心。

到了公元前271年,秦國客卿灶又建議魏冉伐齊:「您被封陶邑,管理天下已有數年。討伐齊國如能成功,陶將成為萬乘之國,成為小國伯長,可率諸侯朝覲天子,天下都將跟從。討伐如果不能成功,陶邑就在齊國臥榻之側,恐怕就難以長久安定了。所以,攻打齊國就是陶邑存亡的關鍵。想要確保攻打齊國成功,不如去說服燕國一起伐齊。燕國與齊國勢不兩立,勸說燕國伐齊,必能成功。希望您能專心致志地討伐齊國,不要再有其它顧慮。」


客卿灶勸魏冉伐齊,是勸他保住自己的封邑。至於客卿灶私下是否還有別的用意,不得而知。不過,客卿灶這番言詞中卻存在一個巨大漏洞:陶邑再大,也大不過宋國;宋國都不敢自稱是萬乘之國,他憑什麼說陶是萬乘之國呢?

這又得從魏冉另一次伐魏說起。

大約是在范雎入秦前後,魏冉再次率兵圍攻魏都大梁。

此時的魏人早已成驚弓之鳥,一見秦國大軍出現,就立馬出城前來求和。為此,魏安釐王還派出了一位說客。

見到魏冉後,這位說客就說出了一番令魏冉驚心動魄的話來:「您攻打楚國,得到了宛(今河南南陽)、穰(今河南鄧州市),得以擴大陶邑;攻打齊國,得到了剛(今山東寧陽)、壽(今山東鄆城),也用來擴大陶邑;以前攻打魏國,又得到了許(今河南許昌市)、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來擴大陶邑。秦王之所以對此不聞不問,是因為大梁還沒被攻破。一旦大梁被攻破,那麼您私占許、鄢陵之事就會遭到非議,到那時您就一定會陷入困境。所以,替您考慮,停止攻打大梁對您最有利!」

早年間,魏冉被封為穰侯;其後為激勵他,秦王室又預封了陶邑給他。這些年來,為將陶邑這塊大餅早日落到實處,魏冉不斷從楚、魏、齊掠奪土地,竟然把穰和陶連成了一個大國!如此廣闊的土地,足以與戰國初期的韓、魏比肩,當然稱得上是萬乘之國了!

事態發展至此,秦昭王還看不出魏冉私心膨脹,就是真傻了。

恰恰這時,魏人范雎入秦,通過王稽引薦見到了秦昭王。在范雎勸說下,秦昭王終於下定決心,不但免去了魏冉相國之位,在宣太后死後,還把魏冉、涇陽君、高陵君等等權貴紛紛趕到了自己的封國。從此,魏冉一直生活在陶邑,直到老死。


太史公說:「穰侯,是秦昭王親舅舅。秦國之所以向東擴張土地、削弱諸侯,一度稱帝,天下人都向西低頭稱服,這都是魏冉的功勞。可當富貴到達極點時,小小范雎一開口,魏冉就身受挫折,權勢被剝奪,以致憂憤而死,更何況是那些客居在秦國的大臣呢?」

太史公意思,是魏冉在富貴到極點時不知進退,才會被毫無背景的范雎給扳倒。

可更大的難題在於,在碰到魏冉這類優秀人才時,管理者究竟該如何激勵他?

秦王室預封陶邑給魏冉,是想鼓勵他為秦國繼續賣命。可魏冉卻在推動秦國東擴的過程中,將自家封邑也擴張成了萬乘大國,這當然是秦王室所不願看到的。不給他應得的賞賜,秦國東擴進程就屢屢受挫;給予他賞賜,又陡然間多了一個對秦公室構成巨大威脅的萬乘大國。

造成這種兩難局面的關鍵,是當時體制下魏冉無論再怎麼優秀,都不可能取代秦昭王;除非他膽敢造反。所以,優秀人才魏冉註定要遭遇仕途的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他立功再多都難得有豐厚的回報。仕途後期的魏冉私心膨脹,或許根源就在於此。

聽了范雎勸諫後,秦昭王寧願與母親鬧翻也要罷免魏冉,是要防止魏冉的私心遲滯了秦國的稱霸天下。

這究竟是秦國激勵不足,還是魏冉私慾太重?

在「家」國天下的時代,這一問題根本就是無解。因此,每當人臣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時,要麼主動退出,要麼被「狡兔死,走狗烹」,要麼就被迫鋌而走險、踏上取而代之的艱險道路。從這一角度來說,魏冉還算能得到善終,秦昭王對這位親舅舅也還算不薄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