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1座螺螄山,是黔中文化聖地、更是全國文保,2名先賢光耀千年

今太白 發佈 2022-09-06T00:36:41.500790+00:00

貴陽扶風山景區,由扶風寺、陽明祠及尹道真祠,組成「兩祠一寺」名勝古蹟建築群,飛閣流丹,復廊涌翠,花樹如醉,奇秀獨絕,頗具園林之勝,更享有「貴陽人文勝地」的美譽。

金築城東扶風山,雙祠一寺緊相連。飛閣流丹聖潔地,復廊涌翠錦繡園。

滄桑歷盡成舊事,盛世重修展新顏。道真陽明留青史,倡文興教傳人間。

——重修扶風山雙祠一寺碑記

貴陽扶風山景區,由扶風寺、陽明祠及尹道真祠,組成「兩祠一寺」名勝古蹟建築群,飛閣流丹,復廊涌翠,花樹如醉,奇秀獨絕,頗具園林之勝,更享有「貴陽人文勝地」的美譽。

景區內多組古雅的明清建築群,與參天古柏、百年銀杏、飄香丹桂、風骨翠竹相輝成趣。清代西南巨儒鄭珍的《游芙峰山》一詩,讓今人可以懷想扶風山舊時的熱鬧景象,其詩寫道:

芙峰山,在城東,插天一朵繡芙蓉。

上下蜂房著芙足,春來車馬如游蜂。

扶風山,位於貴陽城區東面,東山之前,因其山石呈螺狀旋升,形似田螺,峰如芙蓉,又名螺螄山,芙峰山。

清嘉慶年間,修文縣袁如凱曾作《螺峰賦》一文,其序云:「螺峰在會城之東,秀削天成,東山障其南,相寶障其北,為黔之第一峰,人物之傑出者系焉。」

道光年間編著的《貴陽府志·山水副記》,又說螺螄山是省垣龍脈首山。由此可見,在當時的貴陽人看來,此山身系一郡的人才興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詩仙李白寫有《扶風豪士歌》,詩云「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河移。」 古人以「扶風」來命名此山,大概取自李白詩句,有扶植風水之意。

扶風寺始建於清初,祀蜀漢關羽,故而雖名義上是寺,但人們並不以佛寺視之,而成為文人墨客、雅士名流的聚會吟詠之所,頗受時人稱頌。道光年間,張琚《游扶風山》詩中詠道:

東風作意報新晴,挽我扶風寺里行。

一道青穿芳草徑,千峰繡擁百花城。

游魚極泳人知樂,山鳥忘機自贊名。

獨倚疏篁亭上久,娟娟歸路月初明。

至嘉慶四年,貴築知縣捐資重修,增建曇雲精舍等諸多古蹟,整座山寺的建築格局大體形成,時人稱頌頗有「老樹接檐,曠朗幽勝」之妙。

陽明祠,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其初建之時,門戶牆階,規模初具,但因經費短缺而擱置,又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續建,光緒五年(1879)重修,真可謂一波三折。

陽明祠,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四合院,為紀念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先生而建。主體建築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氣亭、桂花廳與兩側遊廊相通,內殿與遊廊相接。

走近陽明祠,首先看到的就是「王陽明先生祠」的牌匾,由當代「女書聖」蕭嫻先生題寫,她是享譽全國的貴州籍書法家、頗得康有為書法的真傳,這方匾額也就尤為珍貴。

置身享堂大殿,通過大量的圖文資料、書法墨跡和雕像,可以了解陽明先生的生平功業事跡,體味其思想精華,懷想一代心學宗師的非凡生命歷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在貴州的三年中,陽明先生領悟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重新解構了從程顥、程頤到朱熹,數百年以來的新儒學,構建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的心陽明學體系。

自此,王陽明先後於修文龍崗書院、貴陽文明書院授徒講學,改變了貴州的學風、民風,對貴州乃至中國的學術文化和思想教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恐怕就連王陽明自己都未曾料到,正是在貴州,催生出「龍場悟道」這一光耀千古的歷史事件。

正是在貴州,創立心學的王陽明,將儒家思想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最終成為「立德、立功、立言」兼三不朽的曠世大儒。

可以說,貴州成就了王陽明,而王陽明,不僅影響了貴州,也影響了整個中國。因此,王陽明被貶貴州,絕對堪稱是對中國思想文化史和哲學史上的一次巨大饋贈。

事實上,陽明心學不僅備受時人稱譽,就連後世的曾國藩、蔣介石以及許多知名歷史人物,都是陽明心學的追隨者,其中,尤以日本對陽明心學最為尊崇。

光緒三十年(1904),貴陽公立師範學堂日本教習高山公通、金子新太郎等數人立碑於龜形石座上,碑高三米多,上面書刻日本東宮侍講學博士三島毅之詩:

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

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五百年來,陽明心學思想早已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東亞、東南亞乃至歐美廣為流傳,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借鑑意義。

無論何時,談及貴州文化教育史,王陽明當然值得大書特書。但除陽明先生之外,還有一位大儒也不得不提。他就是早於王陽明一千多年的東漢大學者——尹珍。

扶風山麓的尹道真先生祠,建於民國五年(1916),由享堂、遊廊、廂室、戲樓形成為兩級一整體的四合院。

原享堂內設尹道真牌位,正中懸掛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貴州學政洪亮吉所題「德兼教養」的橫匾。入口為月宮式門,上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系清代康有為所書。

祠宇主要建築有享殿五楹,四周環以長廊相通,兩棵參天古柏,生機盎然,還有兩層軒樓,可容納數十人。庭院環境清幽雅靜,惹人歡喜。

據史料記載,尹道真,名珍,字道真,東漢著名學者、教育家,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省正安縣)人。

尹道真二十歲時,深感家鄉文化教育落後,於是不畏艱難,千里跋涉抵達都城洛陽,拜大學者許慎、應奉為師,苦學數年,終成大器。

學有所成後,尹道真回到今貴州正安、綏陽一帶授徒講學,成為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更被公認為貴州第一位教師。

他把先進的中原文化,帶進了當時尚屬蠻夷之地的夜郎地區,推動了不毛之地的文明開化,為改變貴州落後的文化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

因此,尹道真被後人譽為南中早期教育事業的創辦者之一,有「南域知學自珍始」之稱,被本邑及其所到之地稱為「先師」。後人稱讚尹道真時,有「北有孔子,南有尹珍」的極高評價。

貴州文化教育史,得遇二公,宛若雙峰並峙,光耀千秋。二祠開放以來,每年都有眾多來自海內外的學者、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紀念尹、王二先賢,崇文重教,弘揚優秀傳統,旨在振興並繁榮貴陽乃至貴州地區的文教事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無論是「北學游中原,南天破大荒」的東漢大學者尹道真,還是「創一派心學,成一流巨儒」的明代哲學家王陽明,都是足以彪炳史冊的先賢。

我輩後人,即便不能成為聖哲賢者,也能在參觀遊覽其間,了解他們的故事,感知他們的精神,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學習。

如今的扶風山,歷經滄桑後,芙峰勝景又現築城,依然呈現出「秀峰鵠立,石骨螺旋,左擁棲霞,右環相寶,三面之山直接眉睫,城中煙樹萬家歷歷可數」的絕妙人文景觀。

而扶風山寺、王陽明祠、尹道真祠等「一寺兩祠」古建築群,依山就勢,渾然一體,共同構築的奇秀獨絕的古典園林,早已成為貴陽人踏青登高、訪古探幽的遊覽勝地,更以黔中文化聖地而聞名遐邇。

@今太白,城鄉市鎮尋文脈,山川湖海暢襟懷!@今太白,執文化史筆,話神州大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