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於鄂地三苗國之手的大禹

取經的兵 發佈 2022-09-06T00:52:58.402836+00:00

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三苗集團處於強盛時期,據有關歷史記載當時其勢力範圍已經遍及今天的湖北境內全境,及江西和湖南岳陽一帶,甚至一度大力向北擴張占據了華夏族居住的河南地區。也有史料吳起云:「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也就是說三苗勢力處於江南,在洞庭湖和彭蠡之間。

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三苗集團處於強盛時期,據有關歷史記載當時其勢力範圍已經遍及今天的湖北境內全境,及江西和湖南岳陽一帶,甚至一度大力向北擴張占據了華夏族居住的河南地區。

也有史料吳起云:「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也就是說三苗勢力處於江南,在洞庭湖和彭蠡之間。歷史釋義: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與青草湖連。彭蠡,湖名,在江州潯陽縣東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為左,彭蠡在東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後世發掘的大量屈家嶺文化遺址來看,農業生產是三苗勢力的主要經濟活動,可能當時已普遍種植水稻,有一首黔北苗族《蘆笙古歌》是這樣唱的:「從前,黃河十二岔,我們苗家十二支,六支住在銀大壩,六支住在金大壩••••••天不熱,地不寒,雨不多,水平靜,山青翠。莊稼若箐林,牛羊布滿山,苗家有吃又有穿。」從這首苗歌里可以看出四千年前居住在鄂地三苗族人生活是相當安逸和幸福的。

而這個時期,以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卻在中原大地上因權利鬥爭分崩離析,各自為政,比如以堯為領袖,以晉西南襄汾、永濟為中心的陶唐氏;以舜為領袖,以豫東上蔡、淮陽為中心的有虞氏;以禹為領袖,以豫中禹州、登封為中心的夏后氏,以及其他依附於這三大勢力的其它大小部族聯合體,它們都已成為發展階段不同的酋邦,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天下萬國」時代。

特別是有一點非常重要,當時儘管堯舜禹都是華夏族的後裔,但並不都是與黃帝有直接的血緣關係的後裔,因此很多以黃帝後裔自稱的氏族根本就不聽從天下共主領導和調遣。尤其是,當有著雄心壯志的禹以83歲的高齡於公元前2029左右登上帝位之後,這種情況尤為明顯,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就急需通過對外用兵作戰樹立一下自己威信和地位。

加上,當時雖然大禹繼承帝舜的天子之位成為天下共主,但作為三苗勢力的頭領驩兜真心有不服,且依然作亂不斷侵犯華夏部落控制漢水流域一帶,另外舜帝一族的遺民也盤踞在荊蠻漢水一帶對夏族不是那麼友好,大禹認為兩個生活於長江流域的部族對自己的統治隨時起著威脅作用,想要自己的統治地位得以鞏固,就必須解除腋下之患。

正好,其時天公作美!大禹剛就任就遇到的天災水患和地震,搞得人性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於是,聰明的禹及其智囊團隊便利用這個機會煽風點火便將災難的發生歸罪於三苗不恭敬神靈所致,然後還裝神弄鬼稱其在神廟接受了祖神顓頊的命令,要去攻伐三苗。並在出發之前進行了宏大的誓師大會,將這次攻三苗之戰定義為「替天行道、代天行罰」。

《尚書·大禹謨》記載了大禹出師三苗的誓詞:「濟濟多士,咸聽朕命,蠡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勛。」

關於這段出師誓詞,用今天白話文來說,即是:「眾位將士,你們都聽我說:不是我小子敢橫行作亂,而是苗民一直都在蠢動,所以上天要對他們降下懲罰,現在就由我率領著眾部落的勇士們前去討伐他們!」這可能是中華歷史上第一篇戰前動員。

誓詞中列舉了三苗的所謂罪狀:「愚蠢無知、昏迷不敬、侮漫王室、自以為是、違逆正道、敗德壞政。」這都是一些詆毀不實之詞,只是對其討伐三苗和虞舜的藉口而已。

史籍記載,為了安定南疆、統一江漢,禹通過丹江、漢江航運,南下荊蠻鄂地,陳師於三苗之國,剛入鄂地大禹並沒有急著對三苗國發動進攻,而是像跟舜帝一樣用德行來感化他們,於是便在當時鄂地的一個叫做大悟安營紮寨駐了下來,至今湖北大悟縣呂王鎮(禹王鎮)這裡有一座石頭堆砌而成的禹王古城存在,禹王城遺址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最厚處遺物。

大禹在三苗的勢力範圍之內搞這麼大的動作,三苗族的首領和虞舜的遺民不可能不知道,於是當時的首領驩兜便牽頭乘機帶領兵過江,與沒有準備好的大禹打了一場偷襲戰,這一戰使得大禹出師不利不敵三苗,便一路沿江漢平原向北撤退,通過走古隨棗走廊,一路進入南陽盆地。


於是,南陽成為了夏后氏進入中原的第一個基地。根據是《史記.貨值列傳》記載「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

然而,在撤退的過程中大禹因年事已高,加上舟車勞頓,經不起折騰的大禹便不幸在中途處去世,這就為後來為什麼夏族要對三苗族斬盡殺絕埋下了伏筆。

這裡有一點筆者要談一點自己見解,根據筆者研究覺得大禹和禹應該不是同一個人,有可能是年齡相差很大的兄弟兩人,也有可能是存在父子關係兩人,因為夏族與三苗國的戰爭前後持續了近七十年,大禹登基稱帝成為天下共主年齡已達83歲高齡,按道理大禹沒有活到150多歲的可能,加上當時姓氏習俗,和大禹的父親鯀生大禹年齡及民間故事傳說,禹有可能是大禹的兒子。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正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就解釋得通了,後來禹要對三苗族進行燒殺搶的原因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