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第一位站上大學講台的女教授的人生故事,女生必讀

十七君的詩書見聞 發佈 2022-09-06T01:16:14.238242+00:00

提起民國時期的才女,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是林徽因、丁玲、蕭紅、冰心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才女們,都曾經有過同一個老師,她就是陳衡哲。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登上大學講壇的女教授是誰嗎?

她叫做陳衡哲。提起民國時期的才女,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是林徽因、丁玲、蕭紅、冰心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才女們,都曾經有過同一個老師,她就是陳衡哲。

陳衡哲是我國第一批獲得清華獎學金的留學生之一,更是中國第一位用白話文寫作的女作家。而且,她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登上大學講壇的女教授,被譽為「才女之母」。

不過,就算我們並不熟悉陳衡哲的生平,只要我們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就會知道,她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必定要經過一番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抗爭。

事實上,在整個世界歷史上,女性地位的提升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無數卓越女性通過努力爭取得來的。

五百多年前的西班牙還處在中世紀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有一位出身貴族的女子,以無比堅定的步伐,衝出世俗的樊籠,登上大學教席,打開了女性生存的新空間,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站上大學講台的女教授,她的名字叫做路易莎·梅拉德諾。

她的一生,又有著怎樣波瀾壯闊卻不為人知的故事?

西班牙女作家瑪利亞·洛佩斯·比利亞爾基德(María López Villarquide)在其處女作《女教授》中,用優美細膩卻又克制謹慎的筆觸,向我們描述了這位傳奇女性鮮活而澎湃的一生。

和其他人物傳記所採取的編年體敘事方式不同,在這本《女教授》中,作者瑪利亞採用的是一種被稱之為POV(Point of View)的寫作手法,即視點人物寫作法,這大概和她的專業特長有關,畢竟她還是一位擁有文獻與電影分析博士學位的紀錄片導演啊。

POV這種寫作手法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它就好比是拍攝一部大片,導演將攝像機裝在不同人物的身上,從不同人物的視角來拍攝,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而運用到寫作中,這種寫作手法也能增強讀者的代入感,同時又在主觀上限制了讀者獲取信息和進行思考的廣度,增加的作品的懸念。

在《女教授》中,瑪利亞將電影創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融入小說創作中,從多個人物的視角出發,講述路易莎的成長故事,從童年、少年到青年、中年,每個人物以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他們嚴重的路易莎,如同拼圖一般,最終拼嵌出這位女教授如同堂吉訶德般坎坷追尋的一生。

15世紀末,路易莎·梅拉德諾出生於西班牙西北部卡斯蒂利亞-萊昂自治大區索里亞省阿爾馬薩市的梅德拉諾家族,這個家族是是卡斯蒂利亞王國「十二大家族」中的一員,也是索里亞省最負盛名的十二大名門望族之一。

在路易莎三歲時,她的父親和外祖父在一場戰爭中死去。當時的西班牙由國王費爾南多二世和王后伊莎貝爾一世執政,受雙王的庇護,路易莎的母親受召進入宮廷,擔任伊莎貝爾女王的掌事侍女。而路易莎和其他兄弟姐妹則被留在索里亞,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

索里亞本地著名的才子佩德羅,受伊莎貝爾女王欽點,來到梅拉德諾家族擔任家庭教師。在這裡,他充分見識到了路易莎那出類拔萃的才智和卓爾不群的學習能力。儘管年紀尚幼,路易莎已經表現出了對知識的強烈渴求和熱情,甚至立志要登上講席,成為「在大學裡教課的那種老師」。

五年後,八歲的路易莎離開自己家族居住的城堡,來到了位於巴塞隆納的西班牙王室。在那裡,路易莎受到了伊莎貝爾女王的賞識,得以和王子公主們一起學習,並能夠充分利用王室圖書館的資源,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的營養。

在王室的八年裡,路易莎由一個伶牙俐齒的女童逐漸長成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並在這裡結交到了她一生的摯友——印刷商法德里克的女兒伊莎貝爾。

在西班牙王室學習了八年之後,在伊莎貝爾女王的推薦下,路易莎來到當時的西班牙西班牙最好的大學之一——薩拉曼卡大學,並以學生的身份在這裡學習文法和修辭學。

15世紀末的西班牙,還從未有過女人出現在課堂中,無論是作為教師,還是學生。然而,這個傳統最終卻被路易莎打破了,她不僅成為了薩拉曼卡大學的第一位女學生,還在她二十四歲這一年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位登上講席的女教授。

即使是如今,女性想要在某個領域做出成績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在文藝復興初期的西班牙。當時,西半夜爆發了時疫,路易莎的學習被迫中斷,但她從未放棄過學習,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她始終保持著苦讀和思考的習慣,並最終在競爭教席的演講中,用「一個男人的沉穩與從容」完成了一次出色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彩演講,最終獲得了這個教席。

在擔任講席教授的四年時間裡,路易莎憑藉她淵博的學識和精彩幽默的授課,贏得了學生們的歡迎。只是,由於路易莎的弟弟被選為校長,再加上學校管理團隊中傳統勢力的持續反對,路易莎最終不得不離開了她摯愛的大學校園。

但是,路易莎從未放棄她的誓言,就算離開了大學課堂,她也依然沒有放棄教書育人,而是在家中繼續給那些需要額外輔導的學生或是與大學無緣的人上課。

直到四十三歲那年,路易莎「死於一種高燒不退的可怕疾病」,她這頑強地昂揚的充滿鬥志的一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甚至沒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應得的姓名。

儘管路易莎生活在五百多年前的西班牙,無論是時間和空間,都與我相隔甚遠。然而,今時今日,我在讀到她的故事時,內心仍然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與共鳴。

在中國,女性能夠走進課堂學習甚至走上講台授課,也不過是近百餘年的事。在那之前,有多少渴求知識的女性在黑暗中默默地沉寂了呢?還有書中的其他女性,無論是高貴的公主,還是商賈的女兒,她們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更沒有任何發聲的機會,最終都歸於了歷史的塵土。

即使是作為這本書的主人公,書中也沒有一個章節屬於她。無論她願不願意,在當時那個時代,身為女性,她都只能噤口不言。

幸好,今天的我們終於有幸讀到她的故事,讀到她聰慧卓絕、特立獨行、一腔孤勇的一生。而她那勇敢追求和抗爭的精神,也如同一道光芒,穿越五百年歷史,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