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一句「本來就應該這樣」,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大白打工魂 發佈 2022-09-06T21:15:07.755046+00:00

在搜索欄輸入「專家」,相關聯的熱搜鋪滿了整個屏幕,從婚姻家庭到買房投資,從個人就業到孩子教育,「專家」為「年輕人」操碎了心,可同時衝上熱搜的,還有#建議專家不要建議#。

這陣子,大家很怕在熱搜看見「專家建議」。


在搜索欄輸入「專家」,相關聯的熱搜鋪滿了整個屏幕,從婚姻家庭到買房投資,從個人就業到孩子教育,「專家」為「年輕人」操碎了心,可同時衝上熱搜的,還有#建議專家不要建議#。



然而,被稱為「人生導師」的蔡瀾,不久前在香港書展的一段採訪回答,卻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


蔡瀾,作家、美食家,與金庸、黃霑、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之稱。圖為今年他參加香港書展的訪談。


對於當下年輕人熱議的話題,我們還找到另一些前輩的發言。



LESSON 1

職 場

去過想過的生活

應該留在大城市裡奮鬥,還是回到縣城享受安穩?年輕人該怎麼選擇生活的城市,是當下網絡火熱討論的命題。

梁永安教授意簡言賅,要走自己的路。


當「保住份工」成了職場人口頭禪,熱搜上也出現了不少有利於「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建議。而現實的上班生活,更多是如履薄冰的日常,擔心被畢業,擔心突然要去靈活就業,憂愁和煩惱縈繞心頭,可蔡瀾看來:

「年輕人應該去快活嘛,慢慢去享受嘛,憂傷是你自己去想的嘛」

大腦是性感的藝術,不要用來去煩惱。


期待也不要太多,想再多不如就實在點,直接開干。


要做人間玩家,但不是指讓我們放棄努力,放棄工作,消極面對。



網絡技術手段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邊界,越來越多人被工作裹挾,越來越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在哪,而蔡瀾說:


儘量的學習,儘量的盡力,儘量的旅遊,儘量的吃好東西,人生就比較美好一點,就是這麼簡單。


LESSON 2

結 婚

婚戀由己不由人


專家同樣關心年輕人情感狀態。


#專家建議年輕人如果暫時找不到工作

可以先去結婚生子#


熱搜的說法是專家在一次討論人口問題峰會上提出的,完整的原話是這樣的:「如果你短期內找不到工作,那麼就接受更多的家教育培訓或自我培訓,去提升技能水平,然後等待經濟好轉,或者去結婚生子也行。」


而在年輕人婚姻觀中,選擇是否走進婚姻,沒有必須遵守的社會時鐘,可熱搜的表述將本來只是選項之一的「結婚生子」放大,脫離原話語境後極易產生理解偏差,也就很容易惹人反感。


梁永安教授在《為什麼90後和00後是歷史上最不適合結婚的一代》裡認為,強扭的瓜不甜,只有順其自然找到自己的狀態,才可能獲得所謂理想的幸福。


當面對外界對「晚婚」「不婚」女性打上「剩女」標籤,蔡瀾在採訪中直接否定,希望大家將精力放在追求生活質量上,由衷地喊「快點去玩」。


希望年輕人去享受親密關係帶來的成長和快樂,少去關心外界對單身的標籤和定義,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沈奕斐在《這是戀愛》裡聊到:

「在親密關係中,其實就提供了這樣一個鏡子,讓我們不斷去衝撞,能夠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價值,看到自己的獨特性。」


戀愛是人生的一場體驗,去盡情享受吧。


LESSON 3

生活狀態

不要輕易、廉價地指責年輕人


這屆年輕人面對生活焦慮時,總以反內卷、佛系來自嘲。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老師認為,這些問題不全在年輕人身上,單一化評判標準下形成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況,是年輕人焦慮的根源,誰也擇不出去。因此,她說:

「不會特別輕易或者廉價地去指責年輕人。」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年輕人」上了超過200個熱搜,從平淡的一日三餐#年輕人為何不吃鴨脖了#到靈魂提問#年輕人為什麼越理財越窮#,年輕人堪稱社交媒體第一流量密碼。

幾乎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那麼年輕的人給出建議,連蔡瀾也聊過,自己是個「看不慣」年輕人的人,可他的言語之間全是包容。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博導劉擎也曾在採訪聊過「年輕人消極生活」的現象,他希望年輕人找到自己生活的精神面貌。



LESSON 4

社 交

取悅自己是最好的社交姿態


網際網路不止一次討論過年輕人的社交狀態。

#專家稱年輕人要多出門社交#

線上熱鬧,線下沉默是很多年輕人的社交現狀。社交媒體的熱鬧真能治癒我們的孤獨嗎?有多少個微信好友,發出的朋友圈下劃拉不完的點讚名單,就是好朋友了嗎?

劉擎教授也解釋過這種現象。


此外,網際網路也不止一次就社恐社牛展開討論,在各方討論聲中,社恐仿佛成了一種需要被糾正的病症。當然也不一定非要強迫社恐出門去社交、成為社牛,梁永安教授認為,社恐也並不需要被矯正,這可能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


自我意識和個性是稀有品,想要努力理解自己存在一定困難。但嘗試接納真實的自己,和自己和解,或許比努力扮演社牛,強行外向社交更容易讓自己快樂。



年輕人和專家,這兩個熱搜常客當真水火不容嗎?不是的。


那些看似離譜的專家建議,大都是基於一定的經濟環境、特定人群、具體情景提出的,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適用領域和範圍,脫離討論背景後,建議的普適性也就大大降低,甚至被誤讀。


事實上,年輕人難免面臨一些困境,依然需要在相關領域有深入研究、經驗豐富的專家提出建議,需要人生閱歷豐富的前輩來分享觀點。可說到底,人生路還是我們自己在走,在聽過這些豐富的建議後,希望大家都能打開更多維的思考方向,得到跨越困境的勇氣,找到人生難題的另一種解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