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日本成功了,中國卻失敗了?

清泉浴鹿 發佈 2022-09-07T07:53:42.762549+00:00

19世紀中葉,中國與日本都是封建落後的國家,同樣面臨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脅,但到近代,日本與中國的發展命運卻完全不同,日本迅速走上了獨立的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則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僅僅幾十年之後,日本就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清朝慘敗,這又為三十多年之後,日本再次侵略中國埋下了禍根。

19世紀中葉,中國與日本都是封建落後的國家,同樣面臨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脅,但到近代,日本與中國的發展命運卻完全不同,日本迅速走上了獨立的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則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僅僅幾十年之後,日本就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清朝慘敗,這又為三十多年之後,日本再次侵略中國埋下了禍根。

近代中日兩國,日本搞了個「明治維新」,中國則進行了「戊戌變法」,日本成功了,中國卻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通過對史料的分析,總結了如下六條原因,現分述如下:



首先,決定兩國不同命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從1853年美軍培里侵略日本算起,到1869年戊辰戰爭結束,經過短短的16年時間,封建專制的幕府統治就被推翻了,這就為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再看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期間經歷了漫長的72年歲月。

兩相比較,比日本晚了整整56年。在這中間,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在外國列強與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社會進步極其艱難,始終無法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


第二,從兩國進行社會變革的內部條件看,中日兩國的封建生產方式的堅固程度和內部結構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社會變革時期,中日兩國面臨的內部阻力則是完全不同的。

19世紀中葉,日本實行的是幕藩領主的土地所有制,而中國實行的則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這兩種土地所有制,雖然都是封建性的,但日本禁止土地買賣,而中國則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在商品經濟衝擊下,日本幕藩土地制度是很容易受到衝擊而瓦解的。因為土地固化,容易引起新興資本家的反對,更容易引起失去土地的貧窮階層人民的反對。 但中國的地主土地制度卻有很大的彈性和包容性,其生命力是很頑強的。因為一旦商人賺了錢,則可以購買土地,又轉化為新的地主,結果,地主制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


第三,從國家政治體制方面看,兩國進行社會維新變革的內生動力不一樣,日本更容易引起變革,而中國則腐而不僵。

中國的「皇權至上」的中央集權制,很容易調動舉國之力,來鎮壓人民的反抗。 而日本的幕藩制度,一方面,存在著作為中央集權的幕府,另一方面,全國土地又被分割成200多個藩國,由於藩國與幕府長期對立,這就為革新勢力反對幕府的封建專制的鬥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日本除了實際的最高統治者——將軍之外,還存在著形式上的國家君主——天皇。這就為反對幕府統治的革新勢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可以打著擁護天皇的旗號,來動員社會力量,從而推翻幕府封建專制。

但中國則不同。中國的皇帝集「天地君親師」於一身,他不僅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而且是一切權力的實際源泉。在中國,反對皇帝,就是「謀反」,是天字第一號的殺頭大罪。

在官員選拔方面,日本實行的是「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世襲門閥制度,這種僵硬的選人體制,很容易造成人才匱乏和流失,使官僚機器失去活力,更容易引起下層貧民有才幹人的強烈不滿,並最終走上反封建的道路。

但中國則實行的是科舉選官制度,可以通過考試,把各階層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為朝廷所用,增強了官僚機構的治國能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大緩解了人們對朝廷的不滿情緒,所以,清王朝腐而不僵,垂而不死。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又苟延殘喘長達72年之久。

第四,從中日兩國的文化傳統和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來看,中日兩國也有很大差異,中國是冥頑不化,抱殘守殘;而日本則吐故納新,革故鼎新。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輝煌文化的泱泱大國,在歷史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所以,從朝廷到士大夫形成了「天朝上國」的盲目優越感,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興文化,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感,雖然也搞了「洋務運動」,但沒有從根本上觸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根基,反而在當時的社會,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頑固守舊勢力,極力阻撓社會變革。

而日本則不然。日本早在隋唐時期,就開始廣泛學習中國文化,在他們的眼裡,學習先進文化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此,當西方先進文化傳入日本時,日本舉國上下是持歡迎態度的。


第五,從中日兩國維新變革的外部條件看,日本的處境則較為有利,而中國則處境艱難。

早在美軍培里於1853年率美國艦隊侵略日本之前的十三年前,中國就在1840年遭受了英國的殖民侵略,1857年,中國再次遭受英法聯軍的第二次侵略,與此同時,1851年,中國又爆發了威震中外的太平天國運動,外國列強為了保護自己的在華利益,組成「洋槍隊」,直接參予到中國的內戰之中。這種內外交困的雙重打擊,使本來就千瘡百孔的清王朝雪上加霜,根本沒有機會考慮社會變革。

反觀日本,由於中國的反侵略鬥爭洶湧澎湃,大大牽制了歐美列強對日本的侵略行動,他們從中國反侵略鬥爭中汲取教訓,對於日本的倒幕運動,則採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沒有公開進行武裝干涉,從而使日本的社會變革得以順利進行。


第六,從中日兩國的社會變革的群眾基礎來看,日本具有強大的反封建群眾基礎,能形成合力和共振;而中國則沒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維新變法還只是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孤軍奮戰的改革派自然難以成功。

在日本,各項改革都是在推翻幕府政權之後,由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新政權推行的,即先自下而上地發動群眾,推翻專制政權,然後,再自上而下地由革新政權推行改革。

而中國則不同。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戌戌變法」都是在沒有推翻專制政權的情況下,依靠清王朝的舊政權來進行的,因此,這種在舊籠子裡面換新鳥的改良做法,自然會受到舊勢力的頑強打壓,其成功的機率就很小了。


分析中日維新變革一成一敗的原因,旨在從中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