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我預測,25年後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光看GDP就夠了?

聆聽視野 發佈 2022-09-07T09:24:47.748060+00:00

單從數據層面去判斷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多少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正所謂「數據不騙人,但數據也會騙人」的道理一樣,很多漂漂亮亮的數據背後,往往隱藏著諸多難以被輕易發現的問題,印度經濟即是如此。

單從數據層面去判斷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多少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正所謂「數據不騙人,但數據也會騙人」的道理一樣,很多漂漂亮亮的數據背後,往往隱藏著諸多難以被輕易發現的問題,印度經濟即是如此。

據環球時報報導,根據印度國家銀行(SBI)發布的最新數據,以當下的經濟增長率來測算,印度將在7年後,也就是2029年正式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中美。按照預測,印度的GDP會在2027年超過德國,在2029年超過日本,最終實現進入「世界前三」的目標。

考慮到印度剛剛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GDP超越了昔日的殖民宗主國英國,若能在短短几年內實現「趕德超英」,那確實是一件極其了不起的事情。但僅看數據就夠了嗎?恐怕未必……

印度國大黨領導人沙希·塔魯爾指出,印度決策層不應被眼前的「經濟成就」沖昏頭腦。他對官方的統計結果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畢竟印度是個有著13.8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數據應更好地體現普通民眾的生活水準,讓全體印度人都能夠享受到GDP增長帶來的經濟紅利。

《印度教徒報》的觀點則更為直接,稱印度的人均GDP仍在全球範圍內處於較低水平,該國不僅製造業增長乏力,而且出現了較大的貿易逆差,這些都為印度的高速發展埋下了隱患。這個國家是否能保持住每年7%~7.5%的經濟增長率,仍有待觀察。

對於印度人來說,其應當感到慶幸,即國內還有頭腦冷靜的有識之士,能在看似「一片大好」的環境中保持足夠的定力,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可升級空間。不過危險的是,大部分印度人已然被當前的成績蒙蔽了雙眼,國內媒體傳播的輿論是各種充滿浮躁和自大情緒的內容,仿佛印度已經「天下無敵」了一般……

事實上,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是合格的發達國家,應從產業結構、人均收入、政府執政成本和工業水平等多角度考慮。只不過,這些似乎都被莫迪政府一一忽略了,其只以最終的GDP數據和增長率為依據進行宣傳,仿佛這個農業大國和初級工業國家一夜之間「醜小鴨變天鵝」了。

應該看到,在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大環境下,印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有據可查,近十年來已有超過2000家外資企業撤離印度,這其中包括福特等世界知名汽車廠商,總量超過了印度本土外企的三分之一。換句話說,資本正在加速「逃離」印度,這絕不是一個好苗頭。

所以說,印度是否會如願以償,在2047年之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當前亮眼的數據和成績究竟是上升勢頭明顯的迸發期,還是強弩之末?這些恐怕都由不得印政府自己決定,而是要看世界資本的走勢。如果不正視高達21.9%的整體貧困率和高達3億的貧困人口,這個國家很難真正成為一個經濟強國。或許在沾沾自喜和衝擊新目標之前,莫迪政府應該先靜下心來,解決一下國內的種種問題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