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市場的四個發展階段:溫飽-舒適-富裕-健康

朱磊教授天下談 發佈 2022-09-08T04:28:16.083851+00:00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間,中國消費市場在制度變遷、經濟變遷、技術變遷、觀念變遷等因素的影響下,經歷了巨大變化,在世界消費市場版圖中的地位也即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第一階段是起步期,1978年至1992年,中國消費市場從短缺型向溫飽型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間,中國消費市場在制度變遷、經濟變遷、技術變遷、觀念變遷等因素的影響下,經歷了巨大變化,在世界消費市場版圖中的地位也即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


第一階段是起步期,1978年至1992年,中國消費市場從短缺型向溫飽型轉變


短缺經濟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生產增長受資金原料等資源限制,消費行為受物資短缺的制約,呈現「供不應求」。這個階段還保留以前計劃經濟時期的各種票券:糧票、布票、煤票、肉票、肥皂票……因為物資不夠豐盛,消費購物就需要限制,於是採取憑票用券購買。這種票券的使用一直延續到1992年全國廢除糧票使用。


這個階段改革開放引入市場機制和國外資源,消費品開始增加,中國開始擺脫物資匱乏的局面,居民消費在崇尚節儉的觀念里開始慢慢轉變,消費品的種類開始由單一變得多樣,廣告開始出現 並得到了大眾認可。品牌意識逐漸形成,人們開始對消費有了選擇的權利和空間。



70年代的日用品「四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開始成為80年代農村居民消費內容。80年代城市居民則不僅由老的「四大件」(上述「三轉一響」)向新的「四大件」(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收錄機)轉型,還在追求新「四大件」的升級(單門冰箱變為雙門冰箱、黑白電視機變為彩色電視機、單缸洗衣機變為雙缸洗衣機、單卡收錄機變為雙卡收錄機)。



第二階段是爆發期,1992年至2008年,中國消費市場從溫飽型向舒適型轉變


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清晰地解決了中國市場制度性資姓社的問題,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堅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方向。當年有大量公務員和知識分子放棄「鐵飯碗」,「下海」創業,同時也有大量外企進入中國。1992年麥當勞在北京王府井開設第一家門店,第一天顧客就超過4萬。中國巨大的消費需求開始被世界認識到。



這一階段中國掀起「全民消費」的熱潮。居民對新興家用電器、家具、消費需求增勢兇猛,造成雷同化、排浪式消費。家庭建設又向新的消費目標邁進,家電「四大件」又變成了空調、錄像機、電腦、手機,且不斷升級(空調由製冷到冷暖、錄像機由磁帶到磁卡、電腦由台式到筆記本、移動通訊由傳呼機到手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消費觀念由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人們開始要求更好的消費體驗、更高的生活質量,「消費者權益」 的話題逐漸成為社會熱點,民間、政府的打假和消費者維權行動頻發,消費市場向著更加規範、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居民的消費選擇增多,消費意識開始超前,消費品差異化讓消費者的品牌觀念日益強烈。


1998年中國進入了住房分配貨幣化階段,購買商品房成為城鎮居民消費生活中的一大領域。在整體消費需求中,住房消費成為一大支柱,並對建築裝潢、家電器材等消費項目有顯著拉動效應。汽車消費成為與住房消費同樣重要的兩大消費支柱之一。同時,汽車消費的發展有力帶動了閒暇產業的發展,推動了遍布城鄉的文化娛樂體育等閒暇消費設施的建設。城鎮居民對健康、醫療、教育、旅遊、娛樂、通信的消費拉動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階段是轉型期,2008年至2018年,中國消費市場從舒適型向富裕型轉變。


這一階段中國政府堅持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由出口導向型轉向國內消費型。2008年西方發達國家先後經歷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國卻在這一年開啟了新一輪的「黃金十年」,在歐美消費市場萎縮的同時,中國消費市場出現了飛速發展。這10年中國中產階層的人群數量、財富總量和消費能力,都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的中產階層。中國消費需求開始令世界震驚。


這個階段的10年間,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全球70%的奢侈品。中國汽車市場超過美國,穩居全球汽車銷售量榜首。中國的電子商務和行動支付都處於全球領先水平。2018年,中國的行動支付總額達到了24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60倍。當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突破了1.5億。


居民消費層次較上個階段顯著提升,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比重也不斷上升。珠寶首飾、新潮家具、智能家電和各種新式的生活用品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人們的消費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重點,由80年代的衣食,到90年代的住行,到21世紀以來的通訊與養生,包括智慧型手機、旅遊、體育、休閒、康養等領域的產品需求量增長迅猛。



本時期最大的消費特徵是網購與電商的興起。線上線下融合,移動智能終端支付,居民消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2007年第一代蘋果手機誕生,智慧型手機開始真正進入中國市場。2009年以來,以網絡購物、網上支付、旅行預訂為代表的商務類應用持續快速增長,並引領其他網際網路應用發展。在線支付形式便捷多樣,與網民網絡購物普及加深,使消費者正在改變購物習慣、購物方式和購物觀念。


雖然,中國1994年就出現了網際網路,1998年就出現了第一筆網上交易,但網上購物與電子商務的普及和興盛還是在2008年之後。2008年,中國網絡人口2.53億,首次超過美國,成為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2009 年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創設了「雙 11 購物節」。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市場。2016 年「雙 11」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和淘寶的營業額(182 億美元)首次超過美歐「黑五網一」的總收入。2018年 「雙11」創造的全網零售額(451億美元)更是迅速提升到美國「黑色星期五」購物節的7倍。


第四階段是調整期,2018年至今,中國消費市場從富裕型向數字型轉變。


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轉變對華政策,突然對中國發起了貿易、科技、教育、企業以及金融等方面壓制,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出口與消費都造成影響。2019年又開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製約了居民線下消費。企業停工裁員,員工降薪失業,都制約消費增長。


與此同時,大量的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加快向線上遷移,線上消費占整個消費市場的比重持續提升。線上消費還在不斷地進行場景創新和業態創新,如社交電商、直播帶貨、抖音的短視頻、興趣電商的發展,均非常迅速。集貿市場、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社區小店等線下傳統業態都在加快線上化,成為線上和線下平台互動的重要通道。


疫情常態化之後,線上消費在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動經濟穩步回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部分線下消費轉移至線上,線上消費黏性增加。中國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最有興趣購買的物品依次是衣服、鞋子、家電、飲料和食品。數字文化娛樂服務受到追捧,視頻、遊戲等用戶迅速增加,線上教育、辦公等迅速興起,網絡授課、視頻會議等成為居家生活新常態。同時,疫情影響下網際網路在中老年人群中迅速普及,其線上消費頻率與深度均明顯提升。



數字經濟對消費市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消費方式、消費模式、消費群體和消費範圍等方面。消費方式從線下擴展到線上形成融合消費。消費模式方面直播電商等新消費模式快速成長。消費群體方面,80後與90後群體是網際網路消費的中堅力量,但中老年消費群體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大。消費範圍方面,城鄉消費市場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占世界總量的18%以上,僅次於美國。中國大陸網民規模超過10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3%。中國大陸網際網路平台服務工業企業數量超過160萬家,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未來中國將強化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升級消費者服務體驗,更好地促進中國消費市場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