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姿三四郎》《東京愛情故事》到《半澤直樹》,日劇來華四十年變了多少?

環球網 發佈 2022-09-08T13:47:00.202991+00:00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梳理日劇在中國的發展軌跡,對話文化學者和資深劇迷,管窺這些年來兩國的影視交往和互學互鑒。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徐劉劉】作為日本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日本電視劇(以下簡稱「日劇」)自1981年進入中國以來,至今已有40餘年的歷史。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梳理日劇在中國的發展軌跡,對話文化學者和資深劇迷,管窺這些年來兩國的影視交往和互學互鑒。

40年前的轟動

1981年在上海電視台譯製播出的《姿三四郎》是中國大陸引進的首部日劇。這部柔道題材的作品一經播出即受到歡迎,許多觀眾至今對其中的情節記憶猶新。1983年央視播放的體育題材日劇《排球女將》,講述以主人公小鹿純子為代表的一群女中學生為參加奧運會而拼搏的故事,打動很多中國觀眾。經典日劇《阿信》在中國播出時也引起轟動,甚至有中國觀眾心疼阿信,聯繫電視台要給她寄大米……

今年8月,出道50年的日本演員三浦友和為北京國際電影節錄製的視頻引發中國觀眾的懷舊潮,他的妻子山口百惠當年可是紅遍亞洲的知名女星。由他們夫妻二人主演的日劇《血疑》收穫無數觀眾的眼淚,讓很多人第一次聽說「白血病」和「AB-RH血型」。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至上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進入一段「蜜月期」。彼時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普通民眾通過日本影視劇了解到日本的風土人情,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廣大民眾建設祖國的信心。

從《東京愛情故事》到《半澤直樹》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日劇已能代表亞洲電視劇製作的最高水準。這一時期,為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日本推出由偶像明星出演、年輕製作人主導的「潮流劇」,開闢偶像劇先河。改編自同名漫畫的《東京愛情故事》通過描寫赤名莉香和永尾完治的愛情經歷,展現日本年輕一代的故事,該劇1995年在上海電視台播出後受到中國年輕一代觀眾的喜愛。

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日劇迷徐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年走在大街上,音像店裡傳來的都是由小田和正演唱的《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突如其來的愛情》。雖然是日語歌詞,但是誰都能哼唱幾句,「當時人們對於永尾完治最後沒有選擇赤名莉香而沮喪不已,即使20多年過去,莉香的笑容還是能夠治癒很多人」。多年後,中國觀眾再次提起鈴木保奈美時仍親切地將她喚作「莉香」。

隨著《101次求婚》《同一屋檐下》《悠長假期》等情感題材的日劇熱播,木村拓哉、柏原崇、松島菜菜子、深田恭子等日本演員在中國斬獲一大批「粉絲」。受其啟發,中國影視業者也在1998年推出本土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千禧年之後,日劇題材更加豐富多元,愛情、都市、警察、醫務、律政、校園、家庭等均有涉及,不少劇目更探討突出的社會問題。這一時期,熱血勵志校園劇《極道鮮師》、催淚勵志劇《一公升眼淚》、描寫音樂天才向著夢想努力的《交響情人夢》、揭露醫學界爭權奪利的醫療劇《白色巨塔》等劇目同樣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與此同時,中國還出現一批日劇「鐵粉」,他們中的一些人還義務充當「字幕組」,自發翻譯日劇為滿足更多劇迷需求。

2013年,由堺雅人、上戶彩等主演的《半澤直樹》講述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銀行職員半澤直樹的奮鬥歷程。該劇在年輕的中國觀眾中被稱為「現象級神劇」,第一部播出後就開始期待續集,一等就是7年,直到2020年《半澤直樹2》的開播。

當然,如今日劇也面臨不小的挑戰。隨著中國受眾接觸到更多美劇、英劇、韓劇等外來劇集,再加上中國本土劇集的迅速成長,被擠占了受眾空間的日劇在中國越來越小眾,受眾圈層也日益固化。與憑藉《魷魚遊戲》打開海外市場的韓劇相比,日劇如今的國際影響力已被前者超越,日劇自身題材和類型並無絕對優勢,本土製作成本投入有限,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日劇「做大、做強」。

合拍、翻拍、買IP

在影視領域交流方面,中日之間的合作與探索從未停止。早在1986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便與日本放送協會(NHK)合作拍攝六集電視劇《不知其名》,因扮演「阿信」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田中裕子等日本演員先後在北京、石家莊、蘇州拍攝,我國著名演員龔雪、王伯昭等人參加演出。

1995年11月,作為二戰結束50周年、NHK成立70周年的紀念作品,改編自日本女作家山崎豐子同名小說的《大地之子》首次在日本NHK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該劇講述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遺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戰爭孤兒陸一心在中國成長的經歷。該劇在日本首播後大受好評,更多次重播。隨後還陸續推出過《愛在左,情在右》(2004年)、《記憶的證明》(2004年)、《蒼穹之昴》(2010年)等中日合拍作品。

經典日劇曾多次被香港和台灣的影視公司翻拍。前述醫療劇《白色巨塔》的台灣版於2006年8月在台灣地區首播,由言承旭、張鈞甯等擔綱主演。該劇被認為是對台灣偶像劇的重要突破,打破「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框架,將視角對準現實。

近年來,購買日本知名影視IP進行翻拍成為較常見的做法,例如2017年播出的《深夜食堂》就改編自日版同名劇集,2020年以房產中介為背景的《安家》由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改編而來。「但在改編過程中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有些『日式溫情』因社會環境、社會關係的差異,在我國本土化改編過程中容易遇到困難。」孫佳山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這需要我國影視行業創作者根據實際社會環境、社會關係進行適當調試,找到符合我國觀眾接受度的價值內核和敘事結構。孫佳山強調,總體而言,過去幾十年,日本影視劇增進中日兩國民眾的相互了解,在兩國文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