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生及「​只生一個好」是如何提出的

春十里揚州路 發佈 2022-09-14T05:31:38.260902+00:00

「只生一個好」是如何提出的。「一個太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提起計劃生育,這是上世紀70年代,人們常掛在口頭的一句順口溜。




「只生一個好」是如何提出的

相麗麗

「一個太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提起計劃生育,這是上世紀70年代,人們常掛在口頭的一句順口溜。到了1980年,「只生一個好」口號已響徹大街小巷。計劃生育口號就像晴雨表,反映著人口政策的變化。當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時,前面也走過了一段曲折起伏的路。




計劃生幾個最合適?

控制人口要實行計劃生育,而如何計劃,這是個問題。早在1970年,周總理就指出:「計劃生育屬於國家計劃範圍,不是衛生問題,而是計劃問題。」而其中,計劃生幾個最合適,才是政策的核心。

兩年後的8月21日,衛生部門在向國務院寫的《計劃生育工作調查報告》中,將城市的生育控制經驗總結為「晚、稀、少」。所謂「晚」,指男女雙方在25歲以後結婚;「稀」,指婚後生育間隔長一些;「少」,指一對夫婦只生育兩個孩子。

不過,中國的人口增長像一輛已經開起來的汽車,有很大慣性,靠它自己慢慢停下,已經不能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

70年代後期,我國人口已近10億,人們普遍感受到「人多了」。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國家在1978年提出「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量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的生育政策,表明要進一步嚴格控制人口的態度。

一年後的12月中旬,國家計劃生育領導辦公室在成都召開會議。時任副總理的陳慕華在會議上提出:「一對夫婦最好生一個孩子,是我們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過去我們說,『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現在提出來『最好一個』,這是我國目前人口發展中的一個戰略性要求……」




「只生一個」行不行?

1980年3月,北京依然春寒料峭。中南海西樓會議室里,關乎全中國每一個家庭的會議正在召開。那天參加中南海第一次會議的人員,有計委、公安部、民政部、衛生部等相關部委的領導以及十幾位專家學者。

中央領導要求,計劃生育要快一點見成效。所以會議上,大家集中討論的問題是:只生一個孩子,到底可行不可行。

會上,與會人員發言熱烈,很多人用了「失控」一詞來評價當時的人口增長勢頭。上街、逛商場、坐公交,大家都感覺人太多了,但是只讓生一個,又嫌太少,這是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宏觀與微觀之間的矛盾。

當時,具體討論的問題主要是三個:

第一個就是人口素質,會不會導致下一代中國人的智能水平下降?因為當時有普遍看法認為,第一個生的孩子比較憨厚,後頭的會更聰明。

第二個問題是生育率城市低、農村高的特點,會不會導致城市人口越來越少,農村人口越來越多,繼而影響城市化進程。

第三個問題則是對「四二一」結構(指四個老人,一對年輕的夫婦,還有他們的一個孩子)的論證。

隨後的討論過程和結論,帶著濃重的改革開放後的色彩。首先,經濟學界高度統一的看法是,只要發展商品經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那麼,夫妻生的第一個孩子,並不一定是頭一個懷的孩子。

對於城市化的進程,大家也非常樂觀,因為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城市化將不主要依靠城鄉人口自然增長的此消彼長,而是靠流動、遷徙。

至於「四二一」結構,當時大家經過分析討論後認為,對於家庭來說是有可能存在的,對於整個社會卻不會形成。

會議從中南海轉到人民大會堂,專家從十幾位減少到兩個,最終,討論漸漸轉為決策過程,「只生一個」就這樣定下來了。




十二大確定計劃生育為國策

1981年3月6日,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設立,作為國務院常設機構。隨後,全國計生工作體系一直建立到社區、村寨。在這個時期,「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要求,取代了上世紀70年代「晚、稀、少」的提法。

1982年3月,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國家幹部和職工、城鎮居民,除特殊情況經過批准外,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農村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某些群眾確有實際困難要求生育兩胎的,經過審批可以有計劃地安排。

那時候,普通工人一個月只能掙十幾塊,而獨生子女補貼額度,一個家庭一個月總共能領到5塊錢。同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兩個月後寫入新修改的《憲法》。同時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原載《揚子晚報》2008.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