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尖沙咀鐘樓

港仔記事簿 發佈 2022-09-14T09:54:37.693463+00:00

相信‬很多‬來‬香港‬旅遊‬的‬人‬,都‬見過‬尖沙咀‬鐘樓‬,這是個‬地標性‬建築‬。尖沙咀鐘樓,正式名稱為「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香港尖沙咀海旁,是九廣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是香港地標之一,更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標誌。

簡介

相信‬很多‬來‬香港‬旅遊‬的‬人‬,都‬見過‬尖沙咀‬鐘樓‬,這是個‬地標性‬建築‬。也是‬遊客‬必到之處‬.

尖沙咀鐘樓(英語:Hong Kong Clock Tower),正式名稱為「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香港尖沙咀海旁,是九廣鐵路(內地稱為廣九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是香港地標之一,更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標誌。


鐘樓初時只有一面時鐘,而且沒有銅鐘,並不會鳴響。1921年安裝了英國鑄造的銅鐘後才成為現在的模樣,除了日占時期短暫中止外,鐘樓一直都在報時及每日鳴響。直到1950年銅鐘因更換組件令鐘面與銅鐘響起的時間不一致,才停止運作。


尖沙咀火車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填海區,而尖沙咀的舊火車站大樓則於1978年拆卸,原址興建香港太空館和香港文化中心。鐘樓在香港市民的要求下被保留下來作為歷史集體回憶標誌.1990年7月30日,尖沙咀鐘樓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2010年銅鐘亦由鐵路公司贈予港府,放於鐘樓地下。


2021年乃鐘樓正式運作100周年,為慶祝尖沙咀鐘樓運作100周年,香港康文署去年起開始研究銅鐘重新報時的可行性,但研究發現,若要將銅鐘重新放回頂樓位置需要改動鐘樓結構,但鐘樓已列為法定古蹟,不可以破壞。且以往鐘樓內部是「全通」,敲鐘時聲音透澈,如今則已加固,內部樓層封閉,即使將銅鐘還原,聲響也不復當年。因此,康文署最終找到原廠約翰泰勒鑄鐘廠協助重製,重新錄製銅鐘聲,透過放置在鐘樓第六層的喇叭播放。,並在樓頂設置數碼播放系統,久違的銅鐘聲得以重新響起。每天鐘樓會於上午8時至午夜12時,逢整點鳴鐘報時。


見證歷史的九廣鐵路

作為昔日九廣鐵路九龍總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尖沙咀鐘樓不僅記錄了香港老一輩離別與前行的故事,更見證了香港鐵路的早期發展。九廣鐵路是深圳最「古老」的鐵路,在近代更是粵港的經濟動脈。


鐘樓完工初期,報時大鐘是使用原本位於香港島中環、當時剛拆卸不久的畢打街鐘樓的報時大鐘,時鐘面只有一面。雖然鐘樓在1915年竣工,惟新的四面報時大鐘於1920年開始安裝,於1921年3月22日下午正式開始運行。除了在香港日治時期停止運作至1945年10月2日外(其時火車站連同鐘樓亦一併被髹上保護色,直到重光後剝走),該大鐘一直運行至今。然而,其響鬧報時裝置因四面時鐘由獨立摩打驅動而難以同步,自1950年起被移走。直至紅磡火車站落成,九廣鐵路公司將其遷往大堂里擺放,其後被收藏於九鐵倉庫之內。在1970年代初鐘樓曾短暫用作政府牙科診所.

2010年9月,港鐵公司為了慶祝「九廣鐵路九龍至羅湖段通車100周年」,特別將銅鐘重置於尖沙咀鐘樓的地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得以強租「新界」(包括九龍北部至深圳河及235個島嶼) ,租期99年。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英國之後向清政府提出九龍—廣州的鐵路修築計劃。

在英軍的槍炮壓力下,清政府並沒有多大的選擇空間。根據雙方協議,九廣鐵路計劃修築121英里,以深圳羅湖橋為界,分為英、華兩段,其中英段鐵路長22英里,由英國政府負責修建;華段鐵路長度為89英里,由清政府負責修建,並於1907年7月正式動工。

但由於嶺南地區多丘陵及多河流,無論是英段還是華段,修建工程挑戰巨大。英段鐵路雖短,築路費用卻是當時世界築路史上最昂貴的。據統計,每公里的建造費用高達120萬英鎊。為了把這條路修建到九龍半島的最南端,當時的港督彌敦不惜花巨資在尖沙咀進行填海工程。


而華段的修築也是困難重重。不過中國有著悠久的建橋歷史,而且華段是由鐵路專家詹天佑擔任顧問,因此僅用了4年時間便建造完成。


1911年8月14日晚,兩段鐵路路軌接通。火車站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沿途各站都迎來大發展時期,各行各業應運而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九廣鐵路向內地運送了大量軍用和補給物資,九廣鐵路華段也因此經常遭受日軍空襲,只能維持有限度服務。

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九廣鐵路華段停止運作。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香港,英方炸毀九廣鐵路英段不少設施,以阻礙日軍前進,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

日方於1943年完成修理整段九廣鐵路,重新復辦來往香港至廣州的直通車,但此時九廣直通車已成為日本的軍用線路。日本投降後,九廣鐵路於1946年逐步恢復運作。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九廣直通車停駛。

1979年1月初,中央政府開始派人與香港政府接觸,商討恢復直通車。同年3月20日,廣州鐵路局和九廣鐵路局的代表正式簽訂通車協議。因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在3月下旬訪問北京時表示,希望返回香港時能乘坐首班九廣直通車,所以恢復通車日期最終定在4月4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歷史性時刻,「回歸首列」Z6次列車從香港九龍車站發出並抵達廣州東站,自恢復運行以來,九廣直通車載客數已近億人次,被譽為粵港「親情線」。

尖沙咀鐘樓主樓建於1915年,以紅磚及花崗岩建造,愛德華時代古典復興建築風格,樓高44米,上部為八角形,有圓頂鐘塔,樓頂裝有7米高的避雷針。在當時而言,可謂是摩天大廈。

新時代的鐘樓

回顧歷史,香港自1841年開埠以來雖為英國所占領,但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香港與內地的邊界開放讓華人自由流動,因此兩地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香港發展初期,大部分在香港工作的勞工是穿梭於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移動人口。他們一般在香港工作一段時間,又或是到老年便會回鄉。這些來自內地的人口支撐了香港主體的勞動力,對香港發展有著不可抹去的貢獻。正因如此,最初主要負責營運九龍至廣州鐵路運輸的九廣鐵路便承擔著溝通兩地人口的重要使命,可謂香港早年重要基建之一,是香港勞動力的生命之源。

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量的內地移民與資金從內地一下子湧進香港。在移民潮之後,人口流動由於邊界封鎖已比不上早年重要,九廣鐵路聯繫內地與香港的使命也日漸褪色,加上新界新市鎮的發展,九廣鐵路雖然仍是港人來往內地的重要途徑,但功能已漸漸傾向於香港市內鐵路交通之用,與地鐵幾乎一樣,最終兩鐵亦於2007年合併。

九廣鐵路的重要性日漸改變,鐘樓亦脫離了其原初的功能,成為象徵歷史文化的地標性建築物。不過乘著今年百年紀念,我們再看鐘樓的歷史,其實也是香港發展的一個縮影。


1904年,九廣鐵路的定線落實,香港的終點站設於九龍南端的尖沙咀。九廣鐵路香港段(當時稱為英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但九龍車站於1914年3月1日才正式動工。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影響從大英帝國運來所需物料,車站內部工程一度需要暫停。1914年底,列車開始使用九龍車站月台,鐘樓於1915年完工,而整個車站則於1916年3月28日全面竣工。

整個車站主要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側面有拱門型結構,輔以羅馬式石柱及尖頂等裝飾。車站大樓落成後成為九龍半島的地標。主建築樓高2層,建築物中最高部分為樓高45米的鐘樓,另設7米長的避雷針。客運月台建於南面,面對維多利亞港,與梳士巴利道平行;從羅湖抵達的列車由東面駛進車站月台。當時的鐵路路線沿梳士巴利道及漆咸道而行,路軌側已是海岸線所在。

尖沙咀火車站落成後,成為歐亞鐵路的東方終點站,從這裡開出的列車可接駁前往中國大陸乃至歐洲大陸的法國巴黎。此外,不少旅客需在尖沙咀區內停留,吸引嘉道理家族在車站對面興建半島酒店,並於1928年落成。在香港島與九龍交通只有渡輪服務的年代,不少搭客使用鄰接的天星碼頭搭乘天星小輪來往中環。而居住在港島而需要乘搭每日早上06:30開出首班列車回鄉的旅客,更需要在凌晨時分搭乘嘩啦嘩啦電船橫渡維多利亞港在尖沙咀鐵路碼頭登岸往火車站。1975年,九廣鐵路九龍總站遷往紅磡灣填海區,香港海底隧道旁,即現時的紅磡站。尖沙咀至紅磡一段路軌在當年的11月29日14:55開出最後一班客車後停用。


每隔二至四年便會進行例行維修,其內部曾經於完成修葺工程後在2001年9月2日至2003年12月逢星期日對公眾開放。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鐘樓側擺設攤位,免費派發當天列明參觀時間的門券,鐘樓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並且以每15分鐘為一小節,每節可以供予15人參觀。但是由於參觀的人數稀少,近年已經取消對公眾開放參觀.


尖沙咀鐘樓附近的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半島酒店,洲際酒店,星光大道‬以及K11 MUSEA 無一不是香港地標之一,鐘樓‬附近‬今天已經‬成為‬香港文化中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