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子裡長息肉後,身體會有什麼感覺?

老劉談胃腸 發佈 2022-09-14T11:04:17.748947+00:00

可能很多人看過網上的文章,稱腸道里長息肉後常會出現大便形狀的改變,其實更多人腸道里長息肉後,身體是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的,當然,如果息肉很大,或息肉數量多,也可能會導致排便方面的異常,但千萬不要認為沒有感覺就是沒有息肉,有感覺就是有息肉,往往靠感覺是很不可靠的。

有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有約30%的中年人腸道都會長息肉,那麼這麼多的人腸道有息肉,身體會有什麼感覺呢?可能很多人看過網上的文章,稱腸道里長息肉後常會出現大便形狀的改變,其實更多人腸道里長息肉後,身體是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的,當然,如果息肉很大,或息肉數量多,也可能會導致排便方面的異常,但千萬不要認為沒有感覺就是沒有息肉,有感覺就是有息肉,往往靠感覺是很不可靠的。


腸道為什麼會長息肉

一般認為,腸息肉的形成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也就是說如果直系親屬有人長腸息肉,自己長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增加。腸息肉的形成還與年齡有關,隨著年紀的增長,長腸息肉的可能性也增加,據統計60歲以上的人,有一半人長腸息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腸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比如愛吃紅肉,膳食纖維攝入不足,長期便秘,長期腸道慢性炎症如慢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氏病等,也是形成腸息肉的原因。

腸道長息肉可能會有什麼症狀

首先要明確腸道長息肉後大多數人是沒有症狀的,是否出現症狀與息肉類型、部位、大小、性質等有關,以下症狀可能與腸息肉有關。

1、便血:腸息肉引起的便血往往是無痛性的,出血量一般比較小,常常是隱血陽性,如果息肉長的位置比較高時,血液可與糞便相混,如果息肉長在直腸或者乙狀結腸時,便血為鮮紅色附著於大便表面。這是因為腸息肉患者在排便時會不可避免地擠壓到息肉,息肉表皮可能出現破裂的情況,隨之就會引發息肉出血情況的發生。


2、排便習慣改變:主要是大便次數和大便時間的改變,可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或者便秘。主要是腸蠕動牽拉息肉時,出現的腸道刺激症狀,因此如果便秘和腹瀉交替反覆出現,有可能是腸息肉所引起。

3、大便形狀改變:對於正常人來說大便的性狀應該是圓形的,如果結腸遠端和直腸有體積較大的息肉,就會擠壓糞便會出現大便變細,或者是大便呈現出扁形,有的時候甚至是會帶著血液。

怎樣知道是否有腸息肉

要知道是否有腸息肉,可以留取糞便做大便隱血試驗,因為多數腸息肉會有慢性隱性失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如果隱血試驗陽性,可做結腸鏡檢查來進一步明確診斷。

結腸鏡檢查是診斷腸息肉最準確的方法,由於腸息肉多數沒有症狀,許多人都是做結腸鏡檢查是發現的,結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態,對於可疑惡性的息肉,可於鏡下取活檢,進一步明確病理診斷。


另外對於直腸中下段的息肉可通過直腸指檢觸及,不能觸及的結直腸息肉,需要通過腸鏡檢查可確認。

發現腸息肉應該怎麼辦

腸息肉是常見的癌前疾病,90%以上的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腸息肉就像一顆種子一樣,隨著時間的延長,演變成腸癌的機率會越來越大,因此一旦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

一般情況下,對於個數不太多的小息肉,內鏡醫生會徵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和同意後,給予當場內鏡下切除。

對於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的息肉,可先取活檢,待病理結果後擇期內鏡手術。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的方法,主要有活檢鉗息肉切除術、內鏡下息肉電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等等。

對於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或疑有癌變的息肉,就需要手術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