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哥 I 國運的輪迴:從伊莉莎白一世到伊莉莎白二世

貓哥的視界 發佈 2022-09-14T16:54:01.613012+00:00

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親筆給中國萬曆皇帝寫了一封信,派遣使者約翰·紐伯萊出使中國,送給萬曆皇帝。

引子 一封信


1596年,明朝萬曆二十四年。


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親筆給中國萬曆皇帝寫了一封信,派遣使者約翰·紐伯萊出使中國,送給萬曆皇帝。


信中有不少恭維的話,但核心只有一句: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屬陛下之人均可獲得。此利益在於輸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輸入吾人所需之物。



就在這一年,英格蘭海軍剛剛在愛爾蘭海域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格蘭成為了和西班牙平起平坐的海上強國。


也就是在這一年,明朝陷入財政危機,萬曆皇帝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礦監、稅監,激起士大夫階層的反抗,皇帝與既得利益階層在摩擦中相互損耗,整個國家陷入衰落。


在那個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年代,如果萬曆皇帝收到伊莉莎白一世這封信,並且對英國的崛起感興趣的話,說不定會重視起海洋貿易,加強與西方的交流,從而改變中國衰落的國運。


可惜的是,歷史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萬曆皇帝並沒有收到這封信,約翰·紐伯萊在前往中國的途中遭遇了大風暴,這份信和出使船都葬身於大西洋底。


中國和英國第一次官方溝通,就此告終。


之後的三百年裡,英格蘭開始不斷地在海外擴張勢力範圍,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殖民地遍布全球,掌握世界霸權,愈發繁榮強盛。


而中國經歷了甲申之變後,開始徹底沉淪。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也許從英國使船沉沒那一刻起,英國的崛起和中國的衰落,再也無人能夠阻擋。


1 伊莉莎白一世,英國的崛起之路


英國是如何崛起的?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幾乎所有人都無法迴避一個英國的君主:伊莉莎白一世。


1558 年,當伊莉莎白一世接過王冠之時,英國還遠遠不是日後那個「日不落帝國」,相反,是一個貧弱之國。


人口僅有400萬,國家每年收入僅有20萬英鎊,但光負債就有30萬英鎊,內部民不聊生,蘇格蘭爆發起義,英國處於分裂的邊緣,外部則剛剛經歷了英法百年戰爭、紅白玫瑰戰爭,國力受到重創,和西班牙還處於戰爭的邊緣。



就像當年的樞密院官員所說的:


女王經濟拮据,國家財源耗盡……軍隊缺少優秀官兵;國內法紀廢弛,物價昂貴,商品滯銷;法國國王一隻腳站在加來,一隻腳站在蘇格蘭,騎跨在我們的王國上;我們在國外有不共戴天的仇人,卻沒有堅強忠實的盟友。


為了改變這一被動的局面,伊莉莎白一世一輩子都撲在了如何讓英國強大的勵精圖治之上。


第一步就是重商主義。


伊莉莎白明白,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像過去上千年那樣光靠種地,是種不過大陸上的西班牙和法國的,要想強國,就必須走工商之路。


對此,伊莉莎白先是重申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國教會唯一的最高的首長」,乾脆利索地轉向了新教,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


這樣一來,國王的權力不再受羅馬教廷掣肘,不僅斬斷了外國勢力利用宗教干涉英國內政的渠道,也使伊莉莎白一世可以不受干涉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比如下令發展本國紡織業和新興工廠手工業,工人不夠?那就頒布《救濟法》,對於有勞動能力的人,國家停止救濟,必須要到企業中去通過工作的形式換取生活所需的金錢、物資。


政府投資的錢不夠?那就壟斷!伊莉莎白女王時期授予了55項壟斷專利權,包括礦山、煤炭、玻璃、鹽、鐵、肥皂、毛料、鹽、紙、鐵、硫磺等等,就連上廁所拉屎用紙擦屁股,都得交專賣稅!



靠著這些壟斷專利權,伊莉莎白一世獲得了海量的金錢,得以投資工商業,實現了英國個工商業的突破,從錫、鐵、玻璃、亞麻、蕾絲、肥皂到鹽、奶油,英格蘭都可以自己生產,而不必依賴進口。


伊莉莎白還設立英格蘭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吸引了大批海外資金,盤活了整個英國的金融環境,讓英格蘭社會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的深刻變化。


第二步就是鼓勵海外貿易和海外劫掠。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國際貿易中心開始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轉向了大西洋沿岸,西班牙靠著先發優勢,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海上霸主,不允許歐洲其他國家到其領地進行經商,一經發現,就以「海盜」名義予以絞死。


而英國也處於大西洋沿岸,而且作為海島國家,先天適合發展海洋貿易,但西班牙的壟斷讓英國人難以快速發展。


對此,伊莉莎白一世一邊建設海軍,一邊收買海盜,向海盜頒發了很多私掠許可證——說白了就是對海盜搶劫西班牙商船進行官方背書。



在官方的支持下,大批海盜開始以英國為基地對西班牙商船下手,比如著名的海盜弗蘭西斯·德雷克,僅僅1579年搶的一艘西班牙商船的財寶,就搬運了整整6天,這一票搶走了美洲銀礦山年產量的四分之一,價值150萬英鎊,而作為幕後支持者,伊莉莎白一世分到了 16.3萬英鎊,接近整個英國政府一年的收入。


為了表彰德雷克的「功勞」,伊莉莎白親自登上海盜船,授予海盜德雷克勳爵爵位。



這種又有錢又有名的「好事」極大刺激了英國人當海盜的熱情,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出海當海盜。


整個伊莉莎白一世時代,海盜給英國帶來了價值高達一千二百萬英鎊的贓物,為英國的原始積累帶來了海量的資金,而且在與西班牙海軍的周旋中,海盜們還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


在1588年的英西戰爭中,英國海盜船利用艦隻小巧靈活的特點,揚長避短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只能倉皇撤退,撤退途中又遇上了颶風導致艦隊折損大半,讓英國海軍一躍成為了能和海上強國西班牙並駕齊驅的海軍強國。



海軍實力的強大保證了英國的海外貿易,伊莉莎白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公司、威尼斯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等特許公司,打通了與非洲、地中海和東方國家的進出口貿易。英國政府也是這些公司的大股東,從中獲取到了大量的利益。


第三步是利用自己的未婚身份進行外交突破。


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嫁,所以在英國有個綽號「The Virgin Queen」(「童貞女王」)。


但是這並不影響伊莉莎白一世利用自己未婚的身份為英國謀取利益。


比如伊莉莎白一世剛登上王位,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就來求婚了,當時的英法矛盾大於英西矛盾,英法正在就直布羅陀海峽地區的歸屬緊張談判,所以伊莉莎白一世熱情回應了西班牙,開始了長達四個月的求婚談判。


英國靠著和西班牙的婚姻談判向法國施加了巨大壓力,等英法《卡托—康布雷錫合約》簽訂,西班牙的利用價值下降,伊莉莎白就對西班牙國王發了一張好人卡: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很遺憾不能答應求婚,但我們還可以做朋友。雖然不能聯姻,但聯姻的利益一樣可以從「友誼」中得到。


腓力二世也的確上當了,在其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和伊莉莎白保持了「良好友誼」,等伊莉莎白的海盜船頻頻襲擊西班牙商船才恍然大悟。



後來伊莉莎白再次如法泡製,為了對抗西班牙,向法國表示有意向與法國王室聯姻,同意與查理九世之弟、王儲安茹公爵展開聯姻談判。


英國借著談婚論嫁的氣氛,和法國簽訂了共同防禦聯盟性質的《布魯瓦條約》,決定共抗西班牙。


但是談了三個月,還是沒能就宗教信仰、財產分配、王位繼承等問題達成一致,安茹公爵最終放棄了求婚。緊接著法國阿郎松公爵小弗朗索瓦又成了伊莉莎白一世的追求者。


伊莉莎白盡力和小弗朗索瓦周旋,並不是為了愛情,而是因為小弗朗索瓦是法國處理尼德蘭事務的全權代表,尼德蘭和英國同樣信奉新教,伊莉莎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說服小弗朗索瓦支持尼德蘭革命,為此,伊莉莎白不惜血本,專門與小弗朗索瓦幽會13天。


這次伊莉莎白可能真的動情了,但因為小弗朗索瓦信奉天主教,所以在樞密院會議討論時,聯姻的方案被7:5投票否拒絕了。


儘管如此,伊莉莎白仍然吊著可憐的小弗朗索瓦,又說服小弗朗索瓦將法國拖入和西班牙的戰爭,彼此消耗,英國藉此抽身事外,為英國帶來了寶貴的發展時間。


最終,小弗朗索瓦被吊了12年,也沒有等來伊莉莎白,而是在年僅29歲的時候去世了,這時伊莉莎白已經51歲,再也玩不起「婚姻外交」了。


小弗朗索瓦去世後,伊莉莎白才不再裝了,向全國坦白了自己的獨身主義:「我只可能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


但是因為伊莉莎白一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所以在臨死之前,繼承人成了英國的大問題,伊莉莎白做了一個影響了英國未來的決定, 將王位傳給她的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


要知道,在此之前,英格蘭王室和蘇格蘭王室一直是兩套班子,現在一個國王兼任了兩個王室,自然能夠促進英國的統一,讓蘇格蘭與英格蘭結束了長年的戰爭,形成了「共主聯邦」的格局,稱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就這樣,通過45年的統治,伊莉莎白以一己之力,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伊莉莎白一世也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沒有之一。


2 伊莉莎白二世,大英帝國最後一個裱糊匠


1926年4月,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出生了,那時的英國剛剛打贏一戰,又在巴黎和會中從美國手裡搶走了最大的勝利果實,整個國家正處於黃金年代。


只不過,這是最後的黃金年代了。


我們都知道,英國崛起於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的反應卻遲鈍得多,開始逐漸被美、德等國超越。19世紀8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國取代,到了20世紀初英國又被德國反超而屈居第三。


當英國工業優勢和「世界工廠」地位不保,那麼昔日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經濟政治體系自然就難以為繼了。


等到伊莉莎白1952年登基,成為英國第二個名叫伊莉莎白的女王的時候,英國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其中對英國最大的打擊,是殖民體系的崩潰。


曾幾何時,英國殖民地面積大得非常誇張,誇張到什麼程度?


全盛時期,英國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英國本土面積的140倍!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有22個沒被英國侵略過,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大陸沒有英國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被英國運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手段,統統納入到英國的全球體系之中。



哪怕到今天,英國的這種體系仍然有相當多的殘留,比如英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通用語言,股票、債券等近現代金融規則大都由英國建立,就連我們平時用的空間、速度、里程、重量等計量單位很多都出自英國。


但是隨著英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下降,那麼曾經的殖民地自然要產生離心傾向,最終英國不得不和各殖民地妥協,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搞了個利益交換:


英國承認一些英國殖民地獨立,而這些獨立後的殖民地也要奉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


按照英國的計劃,這些殖民地就算獨立,也仍然要維持以倫敦為中心的經貿聯繫,英國還可以利用大英國協的機制對聯邦內國家進行政治滲透和經濟殖民。


本來這樣下去也是沒啥問題的,但二戰後不一樣了,英國雖然是二戰戰勝國,但國力在戰爭中損失慘重,相反,曾經的小弟美國卻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領域全面取代了英國的霸主地位,蘇聯也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在全世界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


決定戰後秩序的雅爾達體系,也是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英國已經是靠邊站了。



就連邱吉爾自己都說,美國是北美野牛,蘇聯是巨熊,英國是夾在中間的可憐小毛驢。


這時這些殖民地國家一看,英國在戰爭中打得那麼拉胯,與德軍作戰時軟弱無能,與日軍作戰一觸即潰,這樣的一個國家,怎麼還有資格當自己的宗主國?


就算要抱大腿,自然要抱老大老二啊,何必抱老三呢?況且老三也給不了什麼實質利益了,反而會被干涉內政。


所以,民族解放浪潮開始一浪接著一浪。孟加拉、緬甸、埃及、馬爾他、波札那、湯加等國家紛紛宣布獨立,就連印度這個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都獨立了。


所以當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時候,正是英國殖民體系大崩潰時期,伊莉莎白二世作為一個已經沒有實權的國王,唯一能幹的,就只有當好一個裱糊匠,用王室僅存的威信去感召前殖民地,給大英留點面子,獨立可以,但不要離開大英國協。


比如1961年,英國前殖民地加納曾試圖脫離大英國協,加入蘇聯主導的社會主義陣營,英國首相百般勸說都沒有效果,最終只能請伊莉莎白出馬訪問加納,才說服了包括加納總統恩克魯瑪在內的一眾加納國家領導人,阻止了加納脫離大英國協。



1964年,尚比亞總統卡翁達也說:「這一切完全是女王的魅力,沒有這個,我們可能早已離開。」


伊莉莎白二世也的確幹得不錯,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伊莉莎白馬不停蹄地出訪共325次,說服了54個主權國家留在大英國協中,其中有15個國家將伊莉莎白視為國家元首。


雖然很多國家都動過脫離大英國協的心思,但由於伊莉莎白二世的個人魅力,沒有多少國家進行實質性的動作。


但是,現在伊莉莎白二世去世,最後的情感紐帶已經沒有了,新國王查爾斯沒有威望,反而黑料不斷,顯然難以震懾住那些蠢蠢欲動的政治勢力。


所以最近蘇格蘭獨立勢力和北愛爾蘭獨立勢力都在發展壯大,就連澳大利亞總督都曾直截了當地說,只要女王去世,澳大利亞就會脫離大英國協。


伊莉莎白二世,這個老太太憑藉著個人政治手腕和魅力,維持住了大英國協這個體系幾十年,已經堪稱奇蹟,但在歷史大勢面前,她所做的努力,最終只是殖民帝國最後一縷餘暉罷了,隨著她的去世,只會有人亡政息一個結果。


所以,大英國協這個殖民時代遺留的怪物,是時候終結了。


3 國運的輪迴


1986年,伊莉莎白二世對中國進行了為期6天的國事訪問。


在她身上,帶著伊莉莎白一世給萬曆皇帝的那封信,這封信在1978年被打撈出來之後,重新回到了英國王室手中,隨後又作為伊莉莎白二世訪華的國禮,歷經400年的滄桑後,終於抵達了它最初的目的地——中國



英國雖然在幾年前打贏了馬島戰爭,但是卻在1984年的中英談判中不得不交出香港,自此,大英帝國的衰落已經難以挽回。


而中國則剛剛結束了動亂,走上了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之路。


歷史就像一個輪迴,當那封信寫就的時候,英國正在崛起,中國正在衰落,而這封信抵達的時候,變成了英國正在衰落,中國正在崛起。


英國的衰落是必然的,殖民主義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把英國送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也埋下了英國衰落的禍根,當殖民主義和傳統工業模式難以為繼的時候,英國就必然要衰落了。


英國當年的強盛,除了趕上了工業革命的紅利之外,都和王室、貴族、資本家毫無底線地攫取利潤有關,不論是對殖民地,還是對自己內部,都是如此。


對外,吸血式的殖民主義不得人心。


我們都知道,英國和沙俄是16-19世紀征服領土最多的兩個國家,但是二者的征服模式卻完全不同。


俄羅斯每征服一個地方,都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對其全面同化,而英國人似乎更關心商業利益,把殖民地視為單一的原料供應地、產品的生產地、商品傾銷市場存在,將其改造為大英帝國全球產業鏈的一環。


在整個殖民時代,英國就像一顆心臟,各種珠寶、奢侈品、木材、象牙、橡膠、石油等等從殖民地運到英國本土,給英國貴族精英階層提供了奢侈生活的同時,也為英國本土工廠提供了廉價、優質的生產原材料。


英國把這些原材料生產成工業品,再返銷各個殖民地,利用剪刀差來收割巨量財富。最輝煌的時候,英國一國的工業產值占據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



就像英國首相帕默斯頓說的那樣:「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這一點從女王加冕時身上的行頭就能看得出來,英國女王王冠上的鑽石是來自印度的800克拉鑽石「光之山」,王冠周邊鑽石來自埃及,項鍊上的鑽石來自肯亞,手鐲來自斐濟,權杖上的寶石來自南非,手中「王權寶球」的黃金來自澳大利亞的天然金......



總之,各個殖民地都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女王,讓女王身上熠熠生輝,光照所有殖民地。


但是這種一切以英國為中心的殖民地經濟模式,讓英國壓根不把殖民地當成自己的領土去經營,也不把殖民地人民當人看,更懶得關心殖民地的內部事務和建設,對殖民地的民生的苦難無比漠視。


比如19世紀,英國人為了獲取更高利潤,強迫孟加拉農民改種罌粟、靛藍等經濟作物,大大改變了當地農業種植結構。


這種改變在風調雨順時問題不大,但一旦發生旱澇,就會造成饑荒,導致成千上萬的人餓死。面對如此慘狀,英國為了利潤,仍然禁止糧食跨區域調節運輸,不對糧食價格進限制!東印度公司對饑荒也漠不關心,反而利用漲到天上的糧價來牟利。


結果孟加拉大饑荒期間,共造成至少1000萬以上人口死亡,人口銳減了約三分之一,比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還要高出幾百萬……



殖民地的苦難還遠不止此,英國殖民地經濟體系的核心是英國,當英國出現了經濟危機,尚可依靠雄厚的積累挺過去,可是殖民地怎麼辦?


1929年大蕭條時代,英國企業紛紛縮減產能,而殖民地的原材料賣不出去了,也就換不來錢去購買必須的消費品,殖民地這才明白,自己的經濟結構是如此單一,根本無法自給自足,更談不上國家的發展。


當殖民地想明白了這一點,出現離心傾向也就不奇怪了。


對內,資本家吃相難看的壓榨模式被人民唾棄。


就算對英國本國人,資本家的壓榨也是毫不吝嗇,當時沒有什麼8小時工作制,也沒有什麼勞動保護的概念,19世紀末英國人平均每周工作68小時,比996福報時間還長,而且超長工作時間使得育兒也成為了一件難事,貧民窟的母親只能給孩子餵食鴉片酊讓他們保持安靜......


產業工人、佃農也生活艱難,1914 年倫敦東區居民的平均壽命是 30 歲,沒死的大多數人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牙齒就已經掉光了,然後在四五十歲時死於勞累。



甚至就連兒童也逃不過壓榨,很多窮人孩子六七歲就被賣給掃煙囪的公司,在那個工業革命剛剛完成的年代,遍地都是又高又細的煙囪,只能腰上掛著繩子鑽進去清潔,因為兒童的體型較小,所以在英國直接形成了一個職業「煙囪男孩」。


這些孩子被擦傷,燒傷是家常便飯,甚至很多時候,因為主人想要他們儘快完成工作,而直接在煙囪下點火,這些孩子就被活活烤死在煙囪里。



這就是英國的黃金時代——對那些銀行家、實業家、殖民地總督、帝國政府的高官來講,真的是最好的黃金時代,他們住在城堡中,孩子到牛津大學讀書,和門當戶對的人家女兒結婚,除了參加舞會等社交活動以外,還有狩獵、射擊、捕魚等高端活動,在他們身後,往往跟隨者數倍於他們的僕役,事實上在那個年代,僅僅倫敦就有十數萬僕役為貴族家庭服務。


那麼,這種英國的黃金時代,和普通英國人、和殖民地人民,有什麼關係?他們又能從英國的強盛中獲得什麼?能享受到什麼國家發展的紅利?


所以,這種簡單粗暴的發展模式,在工業革命原始積累期間也許是有效的,但在二戰後,面臨第三次工業革命、民族解放主義運動和民主民權運動,英國這種發展模式顯然已經被人們所唾棄了,英國走向衰落也是必然的。


二戰後的幾十年,是一個神奇的時代,科技的圖騰,逐漸從奔涌的鋼水和轟鳴的萬噸水壓機,變成了指甲蓋大小的集成電路。


日本、韓國開始靠著電子產業崛起,電子消費品席捲全球,成了新一代的製造業明珠,而曾經占據世界工業頂端的英國,則距離世界技術高峰越來越遠。


不僅僅電氣、內燃機、化工等產業落後於從廢墟中建立重建的德國,集成電路技術的爆發也因為英國的短視和守舊而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期,英國工業化與對外貿易、航運、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被徹底逆轉。


而此時,英國已經沒有那麼多殖民地可以吸血,國內又無法像中美那樣提供有效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再加上英國守舊和路徑依賴,技術和制度層面缺乏創新性,導致英國精英階層只能和金融資本集團融合,開始通過金融手段進行投機性牟利,至於英國的製造業,不可避免地空心化了。



英國衰落了,而東方大國正在崛起。


當伊莉莎白二世訪問中國的時候,正是一個古老國度改變落後面貌,開始煥發蓬勃生機的時代,整個國家正在經歷著滄海桑田的變化,中國人民也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現代化的進程。


世界資本和技術開始蜂擁進入中國,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


從1978年至2000年,中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


中國也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靠著強大的製造業、有統一的大市場,有龐大的接受過教育的勞動人口,有科技創新能力,還有不斷奮鬥的民族心氣,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體系,讓中國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



更重要的是,中國更注重均衡發展。


對內,從改革開放那一刻起,就講究先富帶動後富,這種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能夠快速引導產能布局,打造區域基建優勢,壓低區域各環節生產成本。


比如在東南地區,建成了生產終端消費品的工業帶和商業帶,擁有商品的定價權,獲取最高的利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而中西部負責能源、化工礦產、人力資源的提供,然後東南地區再通過貨幣手段,用來償還中西部的付出,這就是轉移支付。


2019年,國家財政主要靠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天津、福建、遼寧共六省三市的貢獻(當然六省三市的財政盈餘本來也有賴於全國大市場),其餘省市均需要東部省份給予淨補助。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東部地區也將源源不斷地資金、項目、人才、技術、觀念反哺投向西部,幫助西部地區脫貧,走向共同富裕。



不僅如此,中西部地區人民也在享受著整個國家發展的紅利,近10年來,國家在中西部地區發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能源、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加快,哪怕西部的一個村子裡只有百餘人,國家也要把公路通過去,把電通過去,把網絡鋪設過去,更不要提那些耗資數十億隻為大山深處人家的鐵路、大橋,都是一個國家對每一個國民最深情的溫度。


這種中國特色的均衡發展模式,和英國那種只懂得壓榨的模式完全不同,所以中國人對時代紅利的獲得感,比大英帝國最強盛時期都多得多。



對外,中國不像英國那樣只懂得吸血,而是扛起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推行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孜孜不倦地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一方面是因為道路、運河、港口、橋樑等公共基礎設施影響著市場規模和商業發展,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促進;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和義務,讓所有國家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而不會因為國家落後而無法跟上時代。



所以,英國發展道路和中國發展道路的先進性,高下立判。


也許正因為如此,英國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的崛起也是歷史的必然吧。



相關閱讀請關注公眾號【貓哥的視界】:

1.《前景黯淡:英國這根攪屎棍乾的那些破事》

2.《人權之殤:英國疫情失控的反思》

3.《特拉斯執政對英國意味著什麼?

PS:貓哥的知識星球中每周有2-3篇熱點時政分析文章,有一些不方便在公開場合的深度分析在星球才能看到,感興趣的朋友可移步公眾號【貓哥的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