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DECO裝飾藝術風是如何「吹」到上海的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09-15T13:56:05.209864+00:00

題圖:中國銀行大樓裝飾藝術(ART DECO)1925年發端於藝術之都巴黎,契合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充滿對傳統古典藝術的叛逆,主張機械式的美學,強調建築物高聳挺拔,以新穎的造型、艷麗奪目的色彩以及豪華的材質塑造出工業時代的城市精神。

題圖:中國銀行大樓

裝飾藝術(ART DECO)1925年發端於藝術之都巴黎,契合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充滿對傳統古典藝術的叛逆,主張機械式的美學,強調建築物高聳挺拔,以新穎的造型、艷麗奪目的色彩以及豪華的材質塑造出工業時代的城市精神。裝飾藝術雖花開巴黎,卻並未在文化繁榮的歐洲大地普遍綻放,而是在美國的紐約和中國的上海大放異彩。

紐約曼哈頓

徜徉於桐蔭遮蔽的街頭,不經意間就會與一幢裝飾藝術風的樓宇不期而遇,它兀自聳立,顯出卓爾不群的氣質。衡山飯店就是一幢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的雄偉建築,簡潔明快的橫豎線條勾勒立面,在高層兩翼呈階梯狀遞減跌落,突出中部主體,營造出大廈巍峨挺拔的形象。上海百樂門由建築師楊錫鏐設計,採用美國最前衛的裝飾藝術建築設計手法,半圓形立面通過豎向線條和層層退縮遞進的圓形塔樓表現高聳和升騰的偉岸氣勢。

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的鼎盛時期,上海曾經擁有1000多棟風格各異的裝飾藝術建築,數量僅次於紐約,一時蔚成風氣。那麼,溫雅謙和、因循本分的上海如何會接納、擁抱裝飾藝術這種世界主義的新潮藝術?

近期正好讀到王唯銘先生新著《蝶變上海》,解答了我的上述疑惑。

王唯銘以一種深邃之見追溯上海百年歷史的跌宕嬗變歷程,敘述中西文明在黃浦江畔不期而遇、相互碰撞交融,在西方強權挑釁、壓制甚至蹂躪的屈辱中,上海經過痛苦的歷練與「蝶變」,最終形成充分呈現現代城市開放精神、豁達氣度和開闊眼界的「上海意識」,並創造出紛繁絢麗的海派文化。

「上海意識」先是來自於「秉筆華士」的豐富著述,正是這群江南知識分子,將西方的宗教、自然、科技、文化成就源源不斷地翻譯介紹到中國,與中國文化融合,構建了一個現代性的知識體系。

上海百樂門

一部《蝶變上海》,洋洋灑灑近三十萬言,內容淵博浩瀚,敘述精麗細緻,昭示黃浦江畔百年的風雲際會所給予上海人的精神、氣度、眼光和熱忱,在去偽存精中鑑賞、判別、接納、擁抱新生事物。因此,裝飾藝術建築在上海灘的勃興絕非偶然,乃百年「蝶變」最終「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佐證,也是一座偉大都會摩登、粲然的佐證。

作為一名數十年來探尋、研究上海歷史、上海文化、上海建築的學者型作家,王唯銘對於上海的裝飾藝術建築的文化和精神意義有著獨特的體察與思索。「裝飾藝術卻是泛世界性的,泛國際化的……完全開放,不設邊界,願意擁抱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城市、任何家庭。」在《蝶變上海》中,王唯銘如此說。他還認為,出生於20世紀初的上海新精英階層已形成了獨立的本土意識,本能地想要跳脫哥德式、巴洛克風以及科林斯柱式在他們心理上投下的影子,猛烈捲起的民族主義風暴又助長著他們的內心反叛,渴望選擇新文化、新風格的他們,在裝飾藝術上找到了一處靈魂的棲息地。

《蝶變上海》王唯銘 著文匯出版社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

來源:作者:楊薦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