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侯、伯、子、男」;親王、郡王、鐵帽子王的歷史戰爭

打小就老帥了 發佈 2022-09-16T14:16:18.831901+00:00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之後便實施分封制;從周朝開始,中國歷史貴族開始進入爵位時代;「公、侯、伯、子、男」五等成為封建社會貴族身份的代表。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之後便實施分封制;大肆分封皇族以及功臣;

從周朝開始,中國歷史貴族開始進入爵位時代;

「公、侯、伯、子、男」五等成為封建社會貴族身份的代表。

王爵

王爵,封建社會君主專政制度下的一個爵位;地位僅次於天子,位處古代五等爵位之首。

周朝建國後實行的分封天下,我們會發現,周天子也只是王爵,其他的宗室及功臣,基本都是公爵或者侯爵。

姜子牙雖然功勞很大,但是只被封為齊侯,尚未達到公爵。

所以大家雖然稱呼他為姜太公或者齊太公,可也只是個侯爵而已。

率先稱王的楚國

眾所周知大家都知道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因為楚國身處南方,沃野千里;再加上楚國的軍事實力逐漸強大,開始不滿周天子的統治,因此公元740年楚國楚武王就率先稱王了。

其實楚國的等級特別低,最初在周朝分封只是個子爵國而已。

戰國七雄第一位王爵:

  1. 秦國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駟自立為王。
  2. 趙國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趙武靈王趙雍稱王。
  3. 魏國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魏䓨稱王。
  4. 韓國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韓宣王韓康稱王。
  5. 齊國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34年,田氏代齊後齊威王和魏惠王共同稱王。
  6. 燕國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燕易王看各諸侯都是王爵,自己也不能落後,於是也稱王了。

這些諸侯國王並不都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國君主自立為王,因此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王爵。

親王、郡王

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皇帝」,因此秦漢君主都稱皇帝;

漢高祖劉邦因為擔心漢朝實行郡縣制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於是恢復了封國制,同時推行郡縣封國;並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按照遠近親疏之別,王爵分為「一字王」和「二字王」

所謂一字王一般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名為王爵封號,如:"魯、趙、魏、梁等;

二字王則一般用於地位比"一字王"較低的王爵,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等;

但這時候的一字王和二字王都是王爵的一種,並沒有親王和郡王之分。

晉朝時期,王爵開始升華,王爵這時候開始被細分為親王和郡王;這就是所謂的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區別,一字王爵位稱親王,二字王則稱為郡王;

晉朝開始以後直到明朝,親王爵的封號都是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這時期的王爵一般被稱為「王爺」。

不管是親王爵還是郡王,王爵一直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實際權利要根據朝代而言,例如明朝的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軍事;晉朝時期的藩王甚至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一樣擁有獨立自治權,從而引發「八王之亂」。

鐵帽子王

清朝王爵封號相比明朝又不一樣,清朝不再使用地名和國名來分封王爵,清王朝時期的親王一般以「和碩親王、多羅郡王」來區分親王和郡王爵位之分;

例如和碩寶親王—乾隆帝;和碩雍親王—雍正帝;和碩睿親王—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多羅克勤郡王"等。

清朝時期王爵規定,王爵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

所謂世襲罔替就是指後代繼承王爵繼承的還是親王爵,清朝稱為「鐵帽子王」;

世襲遞降則不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不能世襲,每世繼承都要下降一級;

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爵無需降級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因功而受封的鐵帽子王。

清朝12位世襲罔替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時期的王爵不管是鐵帽子王還是親王郡王,沒有封地也沒有地方軍政權力,王爵的地位成為一種榮譽。


歡迎補充;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關注、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