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浪費教育資源」,是一種無知的觀點

光明網 發佈 2022-09-16T22:52:39.866100+00:00

9月15日,魯新林回應記者稱,被人質疑浪費資源是一種誤解。原因有二:很多大專高職院校完不成招生計劃;

光明網評論員:9月13日, 52歲的魯新林來到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報到,他成為該校歷史上年紀最大的新生。有人稱讚他「活到老學到老」,也有人質疑他「浪費教育資源,應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9月15日,魯新林回應記者稱,被人質疑浪費資源是一種誤解。原因有二:很多大專高職院校完不成招生計劃;國家倡導學習型社會。

魯新林的回應有道理,但還不徹底,難道大專高職院校能完成招生計劃,他就算浪費教育資源了?很顯然,這是沒有道理的。憑自己分數考上的學校,外人有什麼理由不讓去。

但細細琢磨,「浪費教育資源」云云,是一種非常無知的觀點,甚至是一種不人道的觀點,透著一股輕蔑的意味。這種觀點仿佛是說,資源是天上掉下來的,而人是對資源的消耗與負擔。在資源面前,人是要分成三六九等的,以此來決定有沒有資格去享有。

年紀大了上學是浪費教育資源,這個邏輯如果推而廣之,那麼老人就不應該去醫院看病,畢竟醫療資源得留給年輕人;老人最好也不要坐地鐵,交通資源也得留給年輕人……如此一來,哪還有一副文明社會的樣子?

人非但不是資源的負擔,相反,人是資源的創造者,教育也好醫療也罷,哪個資源不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學校不是天上掉的、地下長的,它是財政經費建設出來的,魯新林當然也是納稅人之一。也正因為如此,所有的資源也都是為人服務的。人只要合理合法獲取了資源,就沒有浪費一說,任何人當然有資格享受他應得的資源。

其實所謂的「浪費」,無非是魯新林占了一個名額,一個比他年輕、學習還沒有他刻苦、分數沒有他高的人的名額。這個人其實是假想的,但若真出現這麼一個人,他又有什麼立場去要求魯新林把資格還給他呢?因為他分數不高,因為他不夠刻苦,還是因為他更年輕?

「浪費教育資源」的說法讓人厭惡,是因為這蘊含著把人當物的算計。這個算計就是評估魯新林的年紀,考慮到他不到10年可能就要退休,教育對他的「產出」提升有限,所以不划算。但這種算計經不起推敲,因為哪怕把教育資源分配給一個年輕人,他也可能退學,可能不學無術,可能會辜負他的教育。到那時,又該用什麼標準去篩選享有資源的人,確保「產出」最大化?

其實這樣的算計根本不可能實現,也沒有意義。這是建立在理想與想像之上的假設,沒有現實可行性。一個好的社會,只能有大的原則,而沒有小的算計。所謂大的原則就是基本的機會公平、人人平等,魯新林考上了學校,那就理所應當去。至於那些小的算計,比如魯新林還能工作多少年、掙多少工資、納多少稅,則根本不能也不應該在考慮之列。這不是計算機不夠強大,而是不可預料的人生不可能如此算計。

一個講大的原則的社會,一定是個權利充分保障的社會,人的可能性得到最大發揮的社會,這甚至根本不用算計,一定是個更繁榮、更強大的社會。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正視「銀髮族」再就業問題,前瞻應對必不可少

來源: 光明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