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一項堪比長城的偉大工程

張哥看歷史 發佈 2022-09-17T00:41:59.942565+00:00

吐魯番盆地屬於暖溫帶乾旱荒漠氣候,作為中國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常年乾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0毫米,且蒸發量遠超於降雨量。土地表面蓄水極難,然而吐魯番的白葡萄和哈密瓜相當出名,滿坡的葡萄架層層疊疊,遠遠望去,宛如翡翠般嫩綠,被稱為中國的綠珍珠,這一切的最大功臣非坎兒井莫屬。

吐魯番盆地屬於暖溫帶乾旱荒漠氣候,作為中國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常年乾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0毫米,且蒸發量遠超於降雨量。

土地表面蓄水極難,然而吐魯番的白葡萄和哈密瓜相當出名,滿坡的葡萄架層層疊疊,遠遠望去,宛如翡翠般嫩綠,被稱為中國的綠珍珠,這一切的最大功臣非坎兒井莫屬。

吐魯番盆地雖然常年乾旱少雨,但地下水資源豐富,其地下水主要源於天山的雪山融水,雪山融水經過地表沙爍向盆地內逐步滲透,最終形成地下水流,只是難以利用。

漢武帝時期,為了抗擊匈奴,大力開發西北地區,調集大量移民充實邊境,同時屯田修修渠,坎兒井由此誕生,據史記記載,最初是為了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而開鑿龍首渠,但因依山而建的渠岸經常崩塌,堵塞渠道,古人便先在山上測出渠道要經過的路線,然後再從山上往山腹直接打井,再把各井打通,使之成為從山體內穿過的地下水渠,最終到達大荔平原。

隨著絲綢之路的日益繁盛和大批的移民遷入西部地區,這種井下引水的技術便逐漸傳入新疆。

但同樣作為水利灌溉工程,坎兒井的名氣並不大,秦始皇和萬里長城、隋煬帝和京杭大運河仿佛被貼上了標籤,而坎兒井正是與其並列的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或許是漢武帝抗擊匈奴的功績太過耀眼,使人們忘記了正是漢武帝對西北地區的開發,才拉開了坎兒井這一偉大工程的序幕。

2000年來,聰慧的新疆人不斷完善這種水利灌溉模式,在山上每隔一定距離打上深淺不一的豎井,並與含水層上方挖一條平行暗渠,豎井與暗渠成連接狀態,由豎井將雪山融水引入暗渠,由暗渠將水流引入山下平原處的蓄水池,最終灌溉桑田,變荒漠為綠洲。

經漢武帝時期開發,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坎兒井一直承擔著當地用水保障的重任,時至今日,由於荒漠化的迅速加劇以及其他原因,許多坎兒井已然荒廢,僅剩七百餘條,依然肩負著它的使命,坎兒井也許不會像都江堰一樣依舊造福一方,但它曾經的功績不應該被遺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