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推進口袋公園建設煥新城市「微空間」

浙江建設 發佈 2022-09-17T15:19:27.218713+00:00

自2018年以來,溫嶺市不斷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堅持問需於民,以打造「家門口的公園」為目標,優先選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盲區,充分利用城市的金角銀邊,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通過合理綠化布局,增設休憩、健身、運動等設施,切實做到便民利民,成為貼近百姓生活的城市微空間。


  自2018年以來,溫嶺市不斷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堅持問需於民,以打造「家門口的公園」為目標,優先選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盲區,充分利用城市的金角銀邊,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通過合理綠化布局,增設休憩、健身、運動等設施,切實做到便民利民,成為貼近百姓生活的城市微空間。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口袋公園50餘處,總面積達20.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9.01%,綠化覆蓋率43.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25平方米。

堅持以人為本,高標準謀劃「有深度」美好圖景

全域化布局

  堅持全市「一盤棋」,充分挖掘城市邊角地、廢棄地、閒置地等微小空間,以就近社區原則,補齊大中型公園輻射空白,探索形成文化傳承型、城市開發型、特定功能型、節點景觀型、舊村整治型等5大類型「口袋公園」。實施「拆圍透綠」、「治亂提質」等行動,通過均衡布綠、見縫插綠、破硬復綠等形式,讓市民盡享「15分鐘生活圈」。截至目前,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0.1%。

個性化設計

  樹立「主管部門搭框架、居民全過程參與、專業團隊兜底」階梯式設計思路,提前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全面收集居民意見並梳理轉化為初步設計方案。邀請專業設計團隊,統籌口袋公園建設一體化,兼顧實用性和藝術性,形成一園一主題,使口袋公園規劃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相協調,設計打造為全齡段居民提供休閒、體育、康養、便民、文教、社團等6大類服務。

多元化應用

  以城鄉風貌整治提升為抓手,重點針對建築、基礎設施、道路、公共空間等短板,結合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精細化改造等建設口袋公園,破解城市交通用地與綠化用地矛盾,改善老城區居住品質,提升入城口等重要節點風貌。如三星大道入城口遵循「增花增彩、舊物再用」原則,通過精細調整打造「線性」口袋公園,連接周邊主要道路,形成縱橫交織、相互貫通的都市型綠地。

堅持回應民聲,多層次釋放「有溫度」綠色福利

突破千篇一「綠」,生態美麗看得見

  遵循低碳環保理念,合理保留原有場地植被,延續原有景觀風貌,並通過增種彩化、香化植物,營造四季有花、全年有景的景觀效果。同時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結合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如環湖心口袋公園以「水」為主題,設置蓮蓬造型小品、水滴狀發光小品、魚籠攀爬網等,並增加橋下通道牆體塗鴉、魚雕塑及球形景觀燈等,獲多級媒體宣傳肯定。

疊加場景功能,全齡服務跟得上

  堅持「全民共享、全齡友好」理念,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年齡層需求,因地制宜,增設廊架、休憩、運動、健身設施,兒童遊樂設施、wifi、夜間亮化、停車位等。同時串聯綠道、橋下空間,實現公園形態與社區生活有機融合。截至目前,共增設各類運動場地10處,健身、兒童活動場地20處,新增橋下空間15處。

融合文化基因,城市記憶留得住

  注重文化元素和綠化景觀協調搭配,通過挖掘溫嶺特色文化資源,結合周邊地域現狀、歷史人文等因素,最大程度保護原有風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如老車站汽車公園,在滿足景觀生態性的基礎上對原車站建築實施保留和加固改造,並結合文化雕塑、文化小品,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的公共場所。截至目前,共改造提升形成文化新地標7處。

堅持多方共治,全方位構築「有力度」管理體系

配備「綠管家」

  全面實行綠化網格化管理模式,將口袋公園分為數個片區落實精細化養護,網格相關責任人員每周開展各板塊口袋公園巡查,對巡查發現的問題立即整改。同時探索智能化管養理念,配置智慧燈杆並連接街道智慧治理指揮中心,集視頻播放、遠程喊話、視頻監控等功能於一體,提升公園管理效能。截至目前,共處理問題180個,處置率100%。

搭建「連心橋」

  探索推行「市民園長」制,發揮高頻遊園市民的橋樑作用,邀請熱心市民對公園管理進行監督檢查,協助收集並傳達群眾對公園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開通便民直通熱線,及時處理市民反映的問題,並圍繞市民關注熱點問題,主動謀劃實施園林項目,提升市民對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滿意度。截至目前,共有市民園長50名,累計收集意見12個,解決問題12個。

開展「文明行」

  結合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組織志願者隊伍協助公園管理。以愛綠護綠、服務市民為主線,不定期開展口袋公園管理「拍一拍」活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進行公園環境整治、遊園秩序引導、園區設施檢修等。同時通過發放文明宣傳手冊,宣傳文明遊園、垃圾分類、疫情防控等重要性,提升公園品質。截至目前,共開展活動120餘次,累計參與人數2300餘人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