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伐國滅城不用刀兵,多年後這招成美國殺手鐧,卻對中國沒用

李師弟 發佈 2022-09-17T21:52:42.109599+00:00

前幾年,美國悍然挑起了「貿易戰」,信心滿滿地想打壓我國,結果卻被碰得頭破血流,草草收場。但是,「貿易戰」作為美國人的殺手鐧,只要一用必有戰果,為何撞上中國就不靈了呢?

前幾年,美國悍然挑起了「貿易戰」,信心滿滿地想打壓我國,結果卻被碰得頭破血流,草草收場。但是,「貿易戰」作為美國人的殺手鐧,只要一用必有戰果,為何撞上中國就不靈了呢?

原因很簡單,貿易戰這種東西,早就是我們戰國時期的老祖宗玩過的了,白紙黑字,都在史書上寫著呢!美國人想用貿易戰拿捏我們,這可真是關公面前耍大刀。而華夏的「貿易戰」鼻祖,正是春秋時期的齊相管仲。那麼,管仲都有哪些手段呢?

很多人提到中國古代的經濟結構,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重農抑商,只重耕戰,對於商業採取打壓態度。實際上,這種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刻板印象。在當時的中國,有那麼一個以商業立國的國家,那就是齊國。

齊國是周武王伐紂滅商後,給自己手下的第一功臣姜太公的封地。但是姜太公到了封地之後,卻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因為周武王雖然跟姜太公說,齊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姜太公到了封地之後就發現,這地方好是好,可是地廣人稀,基本沒有多少勞動力,基礎設施建設也不太行。這下,姜太公心裡就犯了嘀咕:我難道被武王忽悠了?

但姜太公很快發現,齊地種地的底子確實不行,可說它是風水寶地,這也是事實。

因為姜太公極為敏銳地發現,齊地盛產一種對於人來說不可或缺的產品:海鹽

齊國有著頗為漫長的海岸線,上面分布著含鹽量頗高的滷水,能提煉出極為純淨的海鹽。而鹽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幾乎可以和糧食相提並論。如此重要的產業,現在就壟斷在齊公室的手裡。

如此一來,齊國的底色也就確定了:商業

畢竟,齊地在種田這方面,基本沒什麼底蘊可言,如果像其他的國家那樣只注重農業的話,那一點出頭的機會都沒了。不如利用齊地這個「在海邊煮開水就能向全天下收稅」的優勢,讓齊國海鹽流通於華夏大地之上,以積累大量的財富。

而齊國有著如此充足的商路,對於農業的興趣,自然遠不如其他國家那麼高。相比於春種秋收靠老天爺吃飯,齊國人更喜歡玩手藝。女人刺繡、紡織,男人製作手工,再把產品賣到大江南北,獲利倍十。因此,齊國將商業和手工業與農業並立為「國之三寶」。

但可能一些朋友會好奇,齊國不重視農業,那真碰上了天災,有了災民,那可怎麼辦?畢竟,錢再多也不能當飯吃啊。

這個問題並不難辦,齊國鹽業發達,也帶飛了漁業。畢竟保存生魚,需要用鹽來醃製。而到了荒年,「醃魚」這種能夠長期保存的食品,就像罐頭和方便麵一樣,不但能為災民充飢,還可以給他們補充熱量和蛋白質,可以說是一種極為優質的抗災資源。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這種抗災能力讓齊國擁有了近乎無與倫比的優勢。

除此之外,齊國人還利用手裡的現金,購買並囤積了大量糧食。後來的秦趙長平之戰,兩國在前期整整對峙了三年。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秦國有巴蜀作為大後方,軍糧能頂得住,但是土地貧瘠的趙國,就只能去找齊國借糧了。可以說,農業並不發達的齊國依靠商業,成為了當時中國的大糧倉。

而有著如此雄厚的資源,指望齊國的國君不搞出一點作為,那是不可能的。到了春秋時期,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地位衰微,齊國「稱霸」的機會就來了。而這個一手把齊國扶上了霸主寶座的人,正是齊桓公的相國管仲。

什麼是霸主呢?就是各個諸侯國結盟的盟主,也就是老大。但這「盟主」可不好當,畢竟春秋時期諸侯國如此之多,怎能擔保沒幾個刺頭呢?而對這些不聽話的小國,管仲有著一套獨特的「擺平他們」的手段。

齊國要建立霸權,第一個要處理的就是「泗上諸國」

「泗上諸國」指的是泗河流域的十四個小國家,它們夾在齊、楚中間,來擔任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緩衝國,所以立場上「朝齊暮楚」,左右搖擺不定。齊國想爭霸,必然要搞定自己的老對頭楚國,而在碰楚國之前,收服泗上的緩衝國就非常重要了。

怎麼收服呢?可能不少人會表示,直接打過去不就好了。但齊國卻並沒有選擇這麼做。因為如果吞併泗上諸國,就代表著要與楚國面對面的直接接壤,而齊國可打不過楚國。

事實上,與很多人想像的不同,齊國雖然在後來躋身「戰國七雄」,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是齊國的軍隊一直算不上多強。打打小國沒啥問題,但是真碰上了秦國、楚國、趙國這樣的軍事強國,還是吃癟的時候多於取勝的時候,甚至對付魏國,都得靠「圍魏救趙」這樣「取巧」的辦法。

當然,齊國以商業立國,不取巧能叫商人嗎?而在管仲的手上,齊國在國際關係上的處理,可以說是把「取巧」玩到了化境。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復了泗上諸國。

管仲的辦法其實很好理解,原理和現代金融業的「做空」差不多。

在泗上諸國中,以魯國實力最強。而「綈」是魯國特產的絲織品,穿起來非常舒適。管仲請齊桓公下令,叫整個齊國上下只許穿綈,不穿本國貨也不穿外國貨,買不起綈也沒事兒,國家幫你付錢。一時間,齊國對綈的需求量激增。

魯國人見此大喜,紛紛荒廢了農業,去生產綈。一時間,整個魯國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絲織品加工廠,而且就指著齊國這一家客戶來供養了。管仲一見魯國已經高度依賴齊國,就突然下令,在國內禁止綈的交易。

這一下,魯國手裡大批的產品就砸在自己手裡了。而且因為魯國人人荒廢田地去搞紡織,所以糧食也出了大問題,整個國家面臨著大饑荒的風險。這個時候齊國出手,賣給了魯國糧食,不但收回了之前的錢財,還讓魯國舉國歸附。

除了魯國以外,泗上的萊國、莒國、梁國等比較有實力的國家,也都被齊國這一套玩得死死的。如梁國的縞、莒國的薪、萊國的柴,齊國都是高價買入,誘惑他們盲目擴大生產,再釜底抽薪,搞崩對方的經濟。有國家兜底,這幾年齊國老百姓吃的穿的用的全是外國貨,實在是讓人羨慕。

而收服了泗上諸國之後,齊國就決定對楚國下手了。方式和上面如出一轍,「貴買其鹿」誘惑楚國人都去山野中打獵。

雖然楚國人對這一套也有防備,但是架不住齊國人出手闊綽。所以人人都知道這大概是個圈套,但是都在賭這個「雷」不會在自己手裡引爆。最後,齊國收網,果然還是重創了楚國的經濟。

當然,楚國畢竟家大業大,雖然這次傷筋動骨,但是也沒慘到行將亡國的地步。齊國也沒有逼人太甚,就是想叫楚國給自己的稱霸來個說法。兩個大國達成默契,楚國在這一輪認輸,默認了齊桓公建立霸權。

這些故事,後來被記錄在了《管子·輕重篇》中。《管子》成書於戰國秦漢年間,它洋洋灑灑十數萬字,在當時的典籍里算是鴻鵠巨著了。不過,《管子》並不都是管仲自己寫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後世之人將管仲的治國思路,和他的徒弟們所信奉的治國理念匯總而來。

而後世也有不少人質疑《管子》中上述貿易戰的真實性,認為這個不過是後人託名管仲寫的偽作。畢竟在《管子·輕重篇》中,被齊國拿捏的不只有泗上諸國和楚國,還有一個遙遠的代國,和一個當時根本不存在的「衡山國」。因為衡山國是漢初劉邦給張耳的封地,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記載的。

但是不管怎樣,毫無疑問的是,早在秦漢時期及以前,華夏諸國就已經有了「貿易戰」的概念。

而有了上面的史實,我們再看現在美國在打貿易戰的手段,頓時就會覺得,這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比如美國折騰智利就是如此。當時,智利反美的阿連德上台,美國為了把他搞垮,特意往高了購買智利的銅礦,誘惑智利把全部家當投在銅礦上。當然,以美國對南美的控制,這銅礦他不賣美國也賣不了別人。不久後,美國收網,立刻就讓智利國內經濟困難,風雨飄搖,阿連德最後被親美的皮諾切特發起政變推翻。

不過,這種套路雖然見效很快,但是過於明顯。現代國家也早有應對之法:把國家支柱產業收歸國有,自己控制不就好了?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鬥倒了蘇聯之後,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也自有手段繞過這些應對之策。這個手段就是美元霸權。

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流通性很高,也硬得很。所以美國經常會降低美元利息,鼓勵其他國家借到美元來進行經濟建設,同時借新債,還舊債,擴大生產規模。

等到時機成熟了之後,美國就會宣布加息,這麼一來,那些借了錢的國家就不得不給美國歸還更多的利息。同時,美元加息,也就意味著美元回流,發展中國家借不到錢,又要在一夜之間償還巨額利息,旗下企業只能破產倒閉,把產業賤賣給美國。

自從冷戰勝利後,美國就輕鬆利用這一套操作,收割了多年的世界財富。畢竟,你能把產業收歸國有,但是國家到底還是要發展的吧?

然而,美國的「貿易戰」碰上中國,卻是踢到了鋼板。有老祖宗的經驗,我們早就知道美國的那點手段,早早地用各種宏觀調控的手段,為各個行業都做好了預案,同時又保證了糧食安全,穩住大局。況且,中國是一個獨立發展的大國,我們並不是事事都依賴美國,跟著美國的腳步走。

因此,在中國人的積極準備之下,美國對我國的「貿易戰」只能以失敗告終。畢竟,美國打的這些牌,早在兩千年前就被老祖宗玩過了,這貿易戰還能怎麼打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