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設計之都」,能給上海帶來哪些可借鑑經驗?

文匯網 發佈 2022-09-18T03:59:55.567548+00:0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立於2004年,截止到目前,共有來自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95個城市「入網」,其中,29個國家的43個城市獲得「設計之都」稱號,上海是其中之一。過去近20年,世界上各大「設計之都」在推進城市經濟、文化和可持續發展上成果斐然,積累了豐富經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立於2004年,截止到目前,共有來自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95個城市「入網」,其中,29個國家的43個城市獲得「設計之都」稱號,上海是其中之一。

過去近20年,世界上各大「設計之都」在推進城市經濟、文化和可持續發展上成果斐然,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昨天晚間舉辦的「設計之都」線上峰會中,來自歐洲,亞洲,美洲的「設計之都」建設者、參與者在雲端匯聚,分享設計拉動城市經濟文化、應對時代挑戰的解決方案。在創意城市上海推進工作辦公室副秘書長潘瑾看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借鑑之處,這些鮮活的案例能給上海帶來新的靈感。

把設計作為推動變革的工具

法國聖埃蒂安與上海同期加入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此後,兩座城市在創意城市框架下開展了大量合作。在法國聖埃蒂安市副市長馬克·沙索本看來,兩座城市的發展也很相似,「與上海一樣,聖埃蒂安也正處在轉型中,我們以設計作為推動變革的工具,用於改善市民生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並推動整個地區的發展。」

聖埃蒂安在設計政策制定方面積累了眾多經驗。馬克·沙索本舉例,城市從2011年開始設立「設計主管」職位,目的是將設計與地方當局實施的項目相結合,賦予設計師創造空間;去年,聖埃蒂安藝術與設計高等學院還特別為公共政策設計管理專業設立了國家高等藝術學位;最近,城市還啟動了新項目「設計之都:媒體與科學」,目的是將城市打造成為一個藝術、設計與城市環境融為一體的標杆。

義大利都靈市2014年獲頒「設計之都」,也是唯一入選的義大利城市,從那時起,都靈一直致力於創建一個地域性設計體系。都靈副市長羅珊娜·帕奇亞解讀稱,這個體系由城市的文化部協調當地的設計系統,包括公共機構、大學、產業和商業機構等50多個合作夥伴共同形成一個本地網絡,提供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驅動關鍵變化以迎合市民和遊客的需求。

「都靈設計的宗旨,是將其作為實現高水平發展的戰略槓桿。」羅珊娜·帕奇亞,一方面它表現在拉長長板,比如,都靈一直以汽車工業而聞名,因此設計一直旨在為當地的汽車行業賦能。另一方面,城市也意識到,設計作為創新工具,還能夠賦能城市創新發展的其他領域,包括創建環境的可持續性、社會創新、城市再生,為美好城市加分。

要注重居住者在城市設計中的參與作用

在不同城市的觀點交鋒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被頻頻提及,它不僅包括設計的善意與友好,還體現在普通人在城市設計中的參與性和共情力。

在實踐中,聖埃蒂安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性和有參與性的設計項目,大部分是自下而上式,這些項目已融入到城市的基因當中,一些最初的邊緣化項目,甚至成為社會創新的重要因素。馬克·沙索本據此認為,城市設計非常適合調動區域內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通過參與、思考和執行真正具有社會影響的項目,一些環境和社會挑戰都有望得到妥善解決;通過鼓勵公共創新,民眾可以更積極地參與設備、服務設計甚至公共政策的制定,「設計在發展中,可適當提供公眾參與途徑,包括用戶共創、用戶監督、用戶檢驗,從而使項目更貼近居民的生活。」

如何與城市居住者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形成共情,從而推動城市的有序更新?英國鄧迪創意城市負責人安妮·馬斯給出了妙招——通過設計可視化來推動變革。她通過鄧迪當地一條街道在疫情中的無車化改造過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好的設計需要投資和政府承諾,但每個人接受變化都需要時間,通過交付和展示成功,就可以在設計中嵌入政策和程序,推動城市更新。

羅珊娜·帕奇亞也特別提到了公共藝術的潛力——通過公民參與等方式參與城市規劃。她認為,當下每個城市面臨的挑戰很多,這迫使城市要重新思考模型的發展,重視人們之間的關係和他們居住的地區,「從公共空間開始,文化必須日益開放和包容,也要給予空間更有遠見的思維,而在這些方面,設計都大有可為。」

在昨天的峰會上,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組委會也總結了上海「設計之都」建設經驗,聯合國內外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產業界同仁,發起「共同推進全球一流『設計之都』建設上海倡議」,以設計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塑造城市活力空間、優化城市公共服務、點亮民眾美好生活、共同鑄造城市品牌,共同構建開放、融合、共生的創意設計合作體系。

作者:徐晶卉

編輯:朱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