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銀行蝶變:創新普惠金融,「打開」美好生活

輕金融 發佈 2022-09-18T07:21:27.090033+00:00

一家數字銀行與普惠金融的價值共生之路來源:輕金融 作者:李靜瑕美好生活,是人類世代永恆的追求。

一家數字銀行與普惠金融的價值共生之路



來源:輕金融 作者:李靜瑕

美好生活,是人類世代永恆的追求。

在數位化、智能化時代,美好生活被賦予了全新的變化:一方面,消費需求日趨個性化、多元化,人們對美好生活本質的追求更加精細化;另一方面,科技的力量,使得金融服務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

作為助力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銀行業正在為各類客戶「打開」更廣泛、更美好的金融服務面。近期,在捕捉到各類群體對美好生活追求變化基礎上,微眾銀行發布系列全新廣告片——《我在用微眾銀行》,其中每個轉場都設定「打開」這個動作細節,寓意即是用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助力人們追求美好生活。

這一創意廣告片不僅呈現出了新中產、奮鬥人群以及年輕樂活族在生活中的金融需求,背後也體現了這家全球領先的數字銀行的品牌理念。7年多數字銀行的發展歷程,為微眾銀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樹立了鮮明的品牌與牢固的口碑,也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視角。



01

精細化服務:瞄準三大潛力人群


在新經濟發展中,一些新興群體正在崛起,呈現了年輕化、普惠化的趨勢。對於金融機構來說,精準定位各類潛力巨大的群體,打造更加契合的精細化服務,才能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繫。

《我在用微眾銀行》裡的新中產、新事業奮鬥者、樂活族這三大人群,正是新經濟發展湧現出來的中堅力量。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約2億新中產,新中產在文化消費、健康消費、智能消費方面,表現出了較高、較穩定的需求;截至2021年末,全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4800萬戶,吸納就業占全部企業就業人數的79.4%;目前,樂活族人數達數千萬,他們更加追求「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這三類人群的共性之一,是主要集中在年輕人。他們樂於接受多元化信息,需求更加個性化,對新技術、新業態等接受程度高,在消費上具有注重品質、關注科技、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感等特點。這些變化,勢必要求金融機構更加數位化,更及時、精準的洞察細分客群需求。

在服務這三大潛力客群上,數字銀行有天然的優勢。一方面,網際網路獲客、活客、服務客服等方面有數位化運營思維的習慣與經驗,數字銀行對於市場需求能夠快速反應,能夠打造出拳頭產品;另一方面,數字銀行擅長打造更貼近客戶生活的品牌形象,容易獲得客戶信任。

可以說,瞄準這三類人群的微眾銀行,是抓住了新經濟發展的潛力人群。新的廣告片中,微眾銀行從三大人群的生活需求出發,將金融服務與美好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更能貼近年輕人的心態與價值觀,讓「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更加深入人心。

左滑查看全部圖片

從3支廣告片,能感受到貼心服務所帶來的深刻的用戶認同感。新中產人群希望擁有安穩體面的生活,因為微眾銀行帶給他們「安心」而使用;新事業奮鬥者要獲得滿意的金融貸款服務,選擇微眾銀行是因為給他「暖心」的服務;都市年輕樂活則因為有微眾銀行生活就可以更「開心」。

廣告片能引起共鳴之處在於,整體傳播表現三類人群生活中無數個打開的瞬間,追求美好,而微眾銀行時刻在用戶身邊,讓美好生活一觸即達。各種「打開」動作,不斷見證他們收穫美好,展現不同客群出於不同原因使用微眾銀行,都獲得了美好生活。

金融服務模式的重構,正在為金融品牌建設帶來新的機遇。「對於金融行業,好的口碑和品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正能力,都是會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中國銀行業協會曾表示。

「一家有溫暖、有情懷、有擔當、有貢獻的新型銀行。」微眾銀行在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品牌創新,不僅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三大潛力人群金融服務的增長空間也值得期待。



02

不懈創新,拓寬普惠金融服務邊界


當前,銀行業正處於新一輪經營模式、品牌形象分化的十字路口。好的品牌形象只是第一步,背後更關鍵的支撐來自是否擁有強大的金融服務能力,需要以穩健經營理念不斷加強業務創新。

「7年多來,我們始終堅持普惠金融的定位不變。」微眾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李南青表示。微眾銀行充分認識到「長尾客戶」和小微企業發展的難處與特殊性,依託數據科技能力,不斷推出普惠型金融產品及差異化服務,努力讓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金融服務的權利。

一系列數據都顯示,微眾銀行發揮自身數據科技優勢,初步走出一條商業可持續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之路:服務了3.4億個人客戶、280萬小微企業客戶,管理資產規模超1.6萬億。

微眾銀行一如既往地堅持做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背後的數字銀行。這其中的代表性產品,是作為行業內首創的全線上普惠金融產品「微粒貸」,將普惠金融做到了極致:截至2021年末,微粒貸約80%的貸款客戶為大專及以下學歷,約78%從事非白領服務業或製造業,筆均貸款僅8000元。

歷經多年發展,「微粒貸」也成為了數字銀行線上普惠金融產品的行業標杆。7*24小時的服務,借款可最快40秒到帳,有超過60%的貸款在非工作時間,約70%的貸款的實際成本低於100元。這些細微的金融服務設置,解決了大眾需求金額小、時間急的資金難題。而這些小金額的短周期借款服務,往往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此外,微眾銀行還面向創新創業者、個體經營者和大眾理財等客戶群體,提供全線上的帳戶、存款和理財服務;深入場景推出了汽車金融服務,為消費者提供「全線上、高智能、自動化」的「直通車」車貸服務,依然延續了全線上申請貸款的數位化體驗。

在C端,微眾銀行抓住「長尾客群」,通過差異化定位深度挖掘客戶需求,打造了銀行數位化產品的標杆。在B端,針對小微企業推出的「微業貸」,解決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里」,讓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小微企業都能隨時隨地獲得高質效的「暖心」金融服務。

截至2022年6月底,「微業貸」已累計觸達小微企業近280萬家,累計發放貸款金額超1.3萬億元,服務覆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年營收1000萬元以下企業占客戶總數70%,約60%的授信企業客戶系企業徵信白戶。

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微眾銀行走了一條行業沒有摸索過的道路。專注服務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使得微眾銀行2021年度戶均利潤貢獻僅約23元,要支撐起長期可持續的經營,微眾銀行只能不斷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滲透率、增加客戶的長期粘性。



03

激發科技的力量:走向價值共生


一家成立不到8年的數字銀行,已經得到僅次於六大行、與優秀股份行相同的評級,這是以前無法想像的。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分別給予微眾銀行「A3」和「BBB+」評級,正是基於這家銀行憑藉技術優勢,不斷探索創新技術與金融業務的融合,為銀行業發展趟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子。與此同時,它的身上依然有著銀行對於金融的敬畏之心及社會責任感,比如對於「長尾客戶」的聚焦以及多年執著的「讓金融普惠大眾」使命。

作為一家數字銀行,科技一定是一切業務發展以及品牌建立的核心支撐。微眾的成功實踐經驗,就是始終堅持科技自主創新,抓住金融科技的時代機遇。

自成立之初,微眾銀行即依託數據科技能力,通過運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縮小數字鴻溝,解決困難人群面臨的使用不足、效率不高和信息安全難以保障等問題,拓展服務範圍、提升服務效能,努力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獲取可持續金融服務的權利。

從科技投入來看,微眾銀行稱得上是一家「不計成本」的銀行,研發投入比重遠遠高於同業。歷年科技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超10%,科技人員占比始終保持在50%以上,持續發展「ABCD」戰略,深耕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應用場景探索,實現了一系列前沿技術的積累和國際領先的應用。

這也給微眾銀行帶來了獨特的優勢。2021年微眾銀行單日金融交易峰值曾高達7.98億筆,要確保海量網際網路業務交易的高效處理,並降低IT運維成本及運行功耗,微眾銀行的IT框架走了一條高性能、高性價比之路,即構建了以自主技術為核心的全分布式銀行科技架構。每萬台伺服器的運維人員僅需11人,單帳戶的年IT運維成本僅2.2元,遠低於行業平均值。

而科技創新的終極目標,是走向價值共生。「我們相信,科技能力應當以實現社會價值共生為終極目標,並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持續打造共生、共創、共享的發展新模式,為助力更多小微企業和大眾客戶走向共同富裕貢獻微眾力量。」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指出。

憑藉領先的科技創新能力,微眾銀行率先打破了金融科技的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不可能三角」,同時實現了這三個目標。在有效滿足普羅大眾和小微企業小額高頻金融需求的同時,為實現既「普」且「惠」的發展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微眾銀行還在推動科技的開放。推動金融科技的開源,對外開源項目已達33個,構建可持續的開源聯盟鏈生態圈,匯聚3千企業與7萬個人;利用大數據助力政府與監管部門提升數位化與服務能力;擴寬與同業合作,與銀行和非銀同業建立雙邊授信額度及合作準入,提升服務普惠客戶的能力。

「打開」是2022年新廣告中嵌入細節的主題。事實上,微眾銀行的創新發展之路上,也正是來源於無數個「打開」:不斷「打開」金融服務新的服務便捷,「打開」新技術對業務的創新驅動,助力用戶「打開」美好生活的大門等,使得自身與用戶一起「讓更好發生」。

「努力讓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金融服務的權利」。這家數字銀行在逐步構建起普惠金融新業態的基礎上,正在持續打造共生、共創、共享的發展新模式,為助力更多小微企業和大眾客戶走向共同富裕貢獻「微眾」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