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中的古焦國,從河南陝州到山東嘉祥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發佈 2022-09-18T16:44:09.193747+00:00

《史記·卷四·周本紀》記載,武王伐紂滅商後,「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焦國國主是神農氏的後人,出於對先代聖王的崇敬,武王封賜於焦地,這與《嘉祥縣誌》記載一致。

《史記·卷四·周本紀》記載,武王伐紂滅商後,「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焦國國主是神農氏的後人,出於對先代聖王的崇敬,武王封賜於焦地,這與《嘉祥縣誌》記載一致。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記載了虢國的歷史,「水出北虞山南至陝津注河,河南即陝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卽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

古焦國在河南陝州區境內,故址位於三門峽市上村嶺一帶,此地出土有虢國都城「上陽城」遺址,按照酈道元的說法,上陽城為大小城池疊加,其中之一就是古代焦國舊城所在。

然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卻記載「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認為焦是當時晉國所滅的八國之一,是姬姓後代。

按照《史記》和《嘉祥縣誌》的記載,武王是因敬奉先聖,才將神農之後封賜於焦地,首封國主稱為「焦伯」。因此,焦人顯然應當是姜姓。

焦國,究竟出於姬姓還是姜姓,又或許歷史上存在兩個焦國?

姜姓是焦國起源

按照歷史記載,武王所封之「焦」,應當是最早出現在歷史上的焦國。

武王繼承文王遺志,出兵伐紂勝利後,分封從龍征戰的功臣和王室貴胄,將土地劃分諸侯國。此外,武王還以「追思先賢聖人」,大肆籠絡人心,對前朝聖人後裔也給予封號和封地。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先後將神農氏後代封於焦地,軒轅皇帝後裔封於祝地,上古堯帝的後裔封於薊地,舜帝後裔封於陳地,大禹之後封於杞地。

按唐代學者張守節所撰《史記·正義》,其中引用《帝王世紀》說法,「神農氏,姜姓也」,所以武王所封之焦國,是姜姓無疑。

至於焦國封地所在,又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河南陝縣,一是在山東嘉祥。特別是「嘉祥說」比較廣泛,比如明代學者于慎行所編《兗州府志》載,「故焦城,在縣南一十五里青山之東,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世傳焦王,宮殿遺址尚存,今青山惠濟公廟即其地也。」不僅確指焦城所在,而且說青山惠濟公廟就是古代祭祀焦王的祠堂。

《嘉慶重修一統志》中,也記載為「焦城,在嘉祥縣南十五里青山之東,……,今其地為焦城村雲。

按《竹書紀年》的說法,商朝滅夏的戰爭中,「三十一年,商自陑(ér)征夏邑,……,戰於郕。獲桀於焦門。」桀最後一戰在「郕」(今山東汶上北),逃亡「焦門」被俘,然後放逐於歷山(今山東濟南歷山),可見焦地自夏代即有地名,與「郕」、「歷山」同在山東境內。從《焦氏族譜》看,「夫神農建都曲阜,分封后裔於焦,居久既以氏為姓也。」其意甚明,一是說焦姓確為神農炎帝的後裔,另一是說神農曾建都曲阜焦地,而他的後裔受封的地方定名為「焦地」,也是源於此。

因此,武王以「以氏為姓」封賜焦地,是對焦地的「確權」和聖人族裔的認可,而不是基於功績的新封賜地。作為姜姓焦國,最終由河南陝州遷都於祖先所在嘉祥,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三門峽追夷簋是焦國重器

宋代學者羅泌在《路史·國名記》中記載,河南陝縣舊有焦國,「召公子譙侯舊國,譙,雲焦,故城在陝州東北部」。這裡今屬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曾是召公的兒子譙侯的封國,而這裡也是後來三國時魏國的領地譙郡。

河南三門峽市李家窯周代遺址,出土了兩件重磅銅器,定名「追夷簋」。之所以定名「追夷」,因其銘文記載,「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屍(夷)不敢昧先人之顯對揚厥顯祖之遺寶」,顯然這是一件記錄祖先輝煌功績的器物,屬於傳國至寶。

據考證,追同焦,追夷即焦夷,此「追夷簋」屬於古焦國所有,持有者叫「焦夷(追夷)」,應為焦國貴族,姜姓焦國後裔。此地於漢武帝時置「弘農郡」,也有弘揚神農氏之偉大功業的意思。

與之相佐證的,「焦」字形上半部從甲骨文「隹」,「隼」等與鳥相關的字即從此而來,下半部「四點水」實為「火」型,總體上看,神農氏為炎帝,以火德治天下,「焦」有鳳凰浴火涅槃重生之意,上「隹」下「火」組成「焦」字,定為族名國名。又或者,火為焦國之根,引火燒鳥,是表達焦國曾經與九夷部族作戰的歷史,山東地區古為九夷部族,圖騰皆為「鳥」,「焦」字或來源於此。

「三監之亂」姬姓焦國的出現

西周從建立之初就沒有平靜過。

武王在世時,為了收攏人心,對前朝後人沒有趕盡殺絕,他採納了同母弟弟周公旦的建議,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封於殷商舊地,希望他能感念朝廷恩德,繼續管理殷地的百姓。弒其父,滅其國,奪其地,武王終究不能放心這個看似臣服的敵人之子。

為了防患於未然,武王又安排了三位監視官在殷都附近,分別是管叔、蔡叔、霍叔,封於北邊的邶、南邊的墉、東邊的衛三國,西邊則是西周國都所在,形成包圍之勢,監督武庚的一舉一動,歷史上所謂「三監」。

武王過世後,成王即位,武王的弟弟,提出「殷人治殷」策略的周公旦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成王治理天下,這一變化引發了很多姬姓皇族諸侯的忌憚之心。失去武王的震懾,武庚迅速拉攏管叔、蔡叔、霍叔等發動叛亂,參與其中的還有其他武王兄弟,西周面臨建國後第一次重大危機,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親自帶兵東征,很快就擒獲叛首武庚等人,將武庚和管叔明正典刑,將從犯蔡叔流放荒野,剝奪了霍叔貴族身份,三監之亂就此平定。為了徹底消除隱患,一勞永逸解決問題,周公旦繼續帶兵東征,一路上消滅了參加叛亂的許多諸侯小國。姜姓焦國迫於軍事壓力,只得避鋒芒而遷國,從封地河南陝縣向東。

為何出現河南陝縣和山東嘉祥兩地焦國,有一種說法就來源於「三監之亂」。姜姓焦國最早的封地在河南陝縣(今三門峽市陝州區),後東遷至河南中牟縣,東周時又迫於鄭國軍事壓力,再次東遷至商水縣,不久繼續東遷今天的安徽亳州境內,不幸此處又落入陳國之手,焦國作為小國不得不繼續遷移,來到今天的山東嘉祥老城南(焦城故址),成為虢國的一部分,虢國被滅,這部分土地最終落入魯國。

焦國遷國之後,其土地被西周徹底併吞,焦國留下的百姓作為附庸,仍稱焦國,由周公的兒子伯禽統治,因此姜姓焦國便淪入姬姓之手。所以《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記載,「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此時的焦國已經不是武王時代的焦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