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陵墓發現龍袍,4萬韓國人跑來認祖祭奠,網友:這次沒拜錯

李師弟 發佈 2022-09-18T23:41:00.086198+00:00

2017年,韓國總統文在寅在中國發表了講話:「重慶是韓國的根。」但是有一說一,這次,韓國人還真算得上是「有理有據」。

2017年,韓國總統文在寅在中國發表了講話:「重慶是韓國的根。」一聽這話,估計很多人都會頭皮發麻:「又來這套?孔子和端午還不夠你們折騰的?」但是有一說一,這次,韓國人還真算得上是「有理有據」。那麼,重慶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呢?

1982年,重慶出了一條大新聞:江北區的重慶織布廠在改擴建工程中,挖出了一座皇陵。

皇陵?聽到這一消息,很多人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畢竟重慶雖然是控制西南的重鎮,但是真沒聽說過哪個朝代會把首都定在重慶的。古代的確有不少割據巴蜀的小朝廷,但首都也基本都設在成都。所以這皇陵到底是誰的?

其實一開始考古隊也不太相信,但是架不住這皇陵中硬生生挖出了整整四件龍袍,一看埋的就不是普通人。而給這座陵墓一錘定音的,則是墓里的刻石,上面很明確地寫了墓主人的名字:明玉珍

說到明玉珍,估計一些朋友就會有點迷茫了。畢竟,明朝的皇帝有不少,明姓的皇帝那可真是鳳毛麟角。然而,在千里之外的東北亞,卻有4萬韓國人驚喜萬分,他們紛紛歡呼道:這是我們的祖先!

一群韓國人,管一個埋在西南重慶的「皇帝」叫祖宗,這看起來似乎有點扯。但是韓國這個地方,確實有不少人祖上是中國人。比如前韓國總統盧泰愚,他的祖上就是中國古代的范陽盧氏。

但盧氏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從漢朝昌盛到了唐朝,有幾支分散到了韓國不奇怪,明玉珍的這個「明氏」又是怎麼回事?明玉珍是怎麼跟韓國結上關係的呢?

根據記載,明玉珍原本是湖北的一個山大王。後來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天完政權的領導人徐壽輝寫信給他,說是入伙就共富貴,不入伙就開打。明玉珍想了一下,決定投靠天完。

「天完」這個政權名,在我國的歷史長河裡基本算是奇葩了。不但叫起來不響亮,而且怎麼看都不太吉利,透著一股「明天完蛋」的晦氣勁。

實際上,這個名字就是占元朝的便宜。「天完」這倆字的寓意,就是給元朝的國號「大元」腦袋頂上加個蓋,壓他一頭。

不過天完政權的領導人徐壽輝卻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率領的農民軍,軍紀嚴明,不禍害百姓,所以很得民心,人人都來投靠。史書上記載他控制了南方大片土地,擁兵百萬

雖然我們不清楚這個百萬是不是虛數,但是很明顯,天完政權的後勤壓力實在不小。於是徐壽輝派明玉珍遠征三峽,到重慶碰碰運氣,打得下來最好,打不下來,征一波糧食就跑。

但當時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基本屬於不能看的情況了,所以明玉珍的軍隊毫不費力地就打下了重慶。然而就當明玉珍收完軍糧,打算回去復命的時候,他手底下的謀士突然建議說,拿了重慶不拿成都,簡直可惜。我軍氣勢正盛,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拿下整個四川呢?反正這裡天高皇帝遠,擅自擴大戰線,徐壽輝也奈何不了我們。

明玉珍想了一下,覺得這建議沒問題,於是就接著打了下去。果然,明玉珍部勢如破竹,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整個巴蜀漢中地區。而徐壽輝果然對他無可奈何,承認了他為蜀地的封疆大吏。

畢竟,徐壽輝這個人雖然講義氣,但是能力確實不太行。他甚至連眼皮子底下的將領陳友諒都控制不了,更何況遙遠的明玉珍呢?

不久後,徐壽輝就被陳友諒殺死,陳友諒登基為帝,改國號為漢。明玉珍對於老領導的遇害十分的痛心,他怒斥陳友諒不忠不義的行為,然後宣布自己與陳友諒一刀兩斷,在蜀地割據稱帝,國號大夏。後世也就稱呼這個政權為明夏

至於首都,明玉珍沒有選擇蜀地的明星城市成都,而是選了自己的龍興之地重慶。重慶也就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了首都。

割據蜀地,這個做法看上去是一步好棋。畢竟人家諸葛亮搞隆中對的時候也是這麼建議的。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巴蜀只要肯用心防守,基本誰都打不下來,而且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國,魚米糧油殷實,把人餵飽很簡單,不必擔心造反,怎麼看都是安全感爆表。但是如果是看過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朋友,對於蜀地這個地方,基本就可以說是心態複雜了。

原因很簡單,在歷史上除了劉邦,就沒人成功地以巴蜀漢中為大本營,去統一過中國,即使是諸葛亮都沒做到。而且哪怕是劉邦,他也是從漢中打進了關中,再把關中當作大本營的。漢中巴蜀只是他的初始起家地。

但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從漢中打進關中屬於非常正確的路線,那為什麼只有劉邦能打贏呢?因為他運氣比較好。

公元前186年,也就是劉邦去世後的第9年,四川武都發生了一場地震。這次地震將漢水攔腰阻斷,漢中也就從漢水中部變成了漢水的源頭,而上游的漢水則改道匯入了重慶的嘉陵江。

劉邦當年的戰略,是利用漢水上游的河道溯江而上,占領陝西寶雞,從而打進關中,也就是當時的陳倉,所謂暗度陳倉。現在這條河道沒了,嘉陵江新河道水流湍急,水位又淺,不能過船,那蜀地的人想打出去就只能翻秦嶺了。「任務難度」瞬間翻了一倍都不止。

所以說蜀地這個地方,要是問好不好,那是公認的好。可一直都是吹起來天花亂墜,結果真扎進去了,就基本都沒打出去過,反倒個個日趨偏安,坐等強敵把自己消滅,很有一點「陷阱」的感覺。

而明玉珍扎進了蜀地之後,也沒有創造奇蹟。

不過,明玉珍在巴蜀地區的人緣確實挺好。史書上說他「躬行儉約,興文教,辟異端,薄稅斂,一方咸賴小康焉」,與蜀地之外的兵荒馬亂相比,完全是兩種「畫風」。

公元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的時候終於要到了。而朱元璋在決戰之前,特地遣使去找明玉珍交好。朱元璋在信中使勁恭維了一下明玉珍,說您坐鎮巴蜀,我忝居吳地,咱倆這是劉備與孫權的關係啊。

要知道,自從宋朝之後,民間都一直是推崇蜀漢為三國正統的,對於背刺劉備的孫權相當沒好感。朱元璋把對方說成劉備,這實在是給對面戴高帽子了。

明玉珍很清楚,自己可沒法跟劉皇叔比,朱元璋更是不知道比孫權強到哪裡去了。所以他非常淡定地表示,您打您的,我絕不干擾。

1366年,明玉珍壯年去世,終年36歲,葬於「江水之北」。他的兒子明升僅有10歲,便被匆匆扶上了皇位。明玉珍的遺言看得非常開,叫手下將領好好守住巴蜀這一畝三分地,千萬別想著打出去,外面不管是朱元璋,還是王保保,你們都打不過的。

1369年,朱元璋已經稱帝,起兵席捲北方。順手想起來了這位在巴蜀呆著的「劉禪」,於是遣使而來,希望他們識時務,趕緊投降。

如果在位的是明玉珍的話,那可能就麻溜投降了。然而明升等人卻想要堅決抵抗。朱元璋也沒跟他們廢話,當即派了大將傅友德和湯和前去征討明夏。

明夏政權自從明玉珍死後,就內鬥不斷,內部十分鬆散,這二人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最後,明升宣布投降,巴蜀之地被明朝收復。

不過念在明家沒怎麼給自己的統一之路搗亂,再加上他們在四川素有名望,朱元璋並沒有殺掉明夏宗室,而是把他們趕上了一艘小船,送到了朝鮮。簡單來說就是我不殺你,也不虐待你,你走得越遠越好,基本算是半禮送半流放了。

而朝鮮國的國王李成桂,對於明家可謂是禮遇有加,把明升招為了自己的駙馬,允許他們在朝鮮自由行動,開枝散葉。明家也就成為了朝鮮地區的望族。時至今日,在五千萬人口的韓國,也有4萬的明姓人是實打實的明家後裔。也難怪他們看到重慶挖出明玉珍的帝陵後,都鬧著要前來祭祖。

順便說一個有意思的東西。朝鮮雖然是個王國,但是李成桂時期卻沒有「袞服」的概念。所謂袞服,就是君王穿的禮服,非常珍貴。明萬曆皇帝的定陵里出土了62件龍袍,但是袞服卻只有五件。後來明夏皇室被流放到了朝鮮,明升的母親彭太后就幫助朝鮮國王設計了一套袞服,後來還幫朝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衣冠服飾制度。

當然,重慶和韓國的不解之緣也不光在此。抗日戰爭時期,朝鮮半島抵抗日軍的統治,曾經建立過抗日流亡政府,而這個韓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就是重慶,受中國的幫助。所以文在寅才會說「韓國的根在重慶」。

1982年明玉珍墓出土之後,每年的清明時節,都會有大把的明姓韓國人會跑到重慶來拜謁明玉珍的陵。所以如果各位在參觀這位梟雄的陵墓時,發現周圍的一些客人在說著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話,也不用感到多麼驚奇。不過,既然韓國人也有清明節祭祖的習俗,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打過清明節的主意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