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去世,君主立憲再次惹關注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散人唱山歌 發佈 2022-09-19T04:38:43.684298+00:00

英女王去世,君主立憲制去留再度引發世人關注 也許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我是@散人唱山歌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點讚 併到評論區留言討論話題開始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君主立憲制,他是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

英女王去世,君主立憲制去留再度引發世人關注 也許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我是@散人唱山歌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點讚 併到評論區留言討論


話題開始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君主立憲制,他是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用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但今天圍繞君主立憲這一體制展開話題.


日前一代傳奇人物英女王伊麗沙白二世走完她光輝的一生,從各方反應來看,人們並不吝嗇對她的讚揚之詞.作者也前去翻閱了她的一些資料.這的確算得上是一位偉大而知慧的女性.她所經歷的各個時期,身為女王,在威嚴和溫存之間的取捨,看了之後,感慨良多.一個致力推動英國與世界各國互動的國家無首,一個在中英兩國之間有著很多正面積極因素的女性元首,一個還要同時為傳承千年之久的王室生死存亡操盡了心的王室掌舵人.她的離去真的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而老人剛離世,英國國內就發出了聲音:要將英國王室一同埋葬.

君主立憲制始於英國的」光榮革命」.學過歷史的都知道,自上而下叫改革,自下而上叫革命.歐洲資產階級大革命那會兒,作為被革命對象的各封建王朝,有開明君主的都選擇主動變革.

英國就是典型的例子.英國的"光榮革命"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開啟了先例。所以這也造成了在歐洲屬於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有很多,如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瑞典、丹麥等.


而作為亞洲的日本也是如此,眾所周知,」明治維新」就是日本天皇明治天皇所力推的,當然這也得靠日本還有個比較強大的幕府,各方妥協,避免內亂的情況下,客觀上是推動了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變革.

而作為差不多同時期的中國清王朝,則有個」百日維新」,而最後的結果卻是令人唏噓的,以戊戌變法六君子人頭落地,康有為遠走異國他鄉,光緒皇帝慘遭軟禁為最終下場.而同在亞洲還有泰國、柬埔寨等國家,這些國家屬於君主立憲制國家裡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國家

這種自上而下的由統治階級發起的變革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從國家層面相對穩定,沒有把精力用在無謂的內耗上,民間層面百姓不至於生靈塗炭.這是有利的一面.而弊端就是造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


有錢有勢的自由派貴族,其血脈上是屬於封建勢力,但是他這的錢和勢又來源於控制壟斷土地利益,初期工業化利益,在經濟上他又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勢力代表了,有這方勢力主導,當然能整合兩方意見,形成結合妥協的局面,但是畢竟還是妥協的產物,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畸形怪胎.既不民主又不專制.因為是妥協,所以這種王室其實還保留了一定權力的,就拿英國王室來說,他是可以參政,並任免英國首相的,當然英國王室並沒有行使過這種權力.在很多時候,王室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元首,充當了一個吉祥物的角色.但有時又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還是能充當凝聚國力的一種精神像征.君主位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而在亞洲的泰國王室卻又是一個例外,泰國的三權統治,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王室,軍方,政府三方統治.泰國政局容易跌宕,就是三足鼎立下,兩方聯手,打壓另一方的後果.相對來說,泰國王室的吉祥物角色並不那麼明顯,相反明里暗裡其政治影響力似乎總無處不在.

既然作為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遺留產物,所以弊端在新世紀進一步凸現,猶以西方自詡民主世界的主導者,但現實卻令他們是如此不堪.畢竟養一個完全脫產的吃喝集團,每年花掉的納稅錢還真不是一筆小數目.而且當初是在憲政的基礎下允許保留的王室,王室充當了資產階級革命激進派和保守封建勢力派中間一個緩衝地帶.但現在西方國家已經發展了這麼多年,兩派矛盾早有沒有之前那麼激烈,甚至不再有那種不能調和的矛盾了.那作為一個緩衝作用的王室還有存在的必要麼.一方面呼籲民主,主張憲制,另一方面卻還留存著代表封建勢力的王室,所以不要怪有把王室埋葬的聲音響起.

有不同聲音正常,但為什麼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君主保留有著極強的包容心,就以英國為例,英女王伊麗沙白二世以自己極高的個人威望和能力調和過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爭議,更以自己無上的個人魅力維護了英國王室的權益,使其免受世人的無端觀注,更是新自出手,力挽狂瀾的化解掉英國王室數次公關危機,由此可見老女王能得到世人尊崇是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的.所以女王的過世,勢必將這種王室是否保留的爭議逐漸進人們的視野,並獲得更多人的觀注.


這裡插個題外話,前面我說西方國家對王室的存在有著極強的包容心,從政治層面來講,西方人好像是有不同的理解.縱觀整個歐洲戰爭史,因宗教引發的戰爭是占了絕大部份.這也是俄羅斯至今不被西方所容納的一個最根本原因,政治因素反而是表面上的一個藉口了.歐洲史就是一部基督教徒子徒孫派系的爭鬥史.在這種殘酷血腥的宗教爭鬥面前,政治層面的封建王室,資產階級革命派可以因現實的利益考量坐下來好好談.

君主與立憲本來是處在對立面的,英國人富有建設性的開人類最大的創舉,將二者合二為一誕生了君主立憲制的先例,而其最終走向何處何從,人們或許只是在口頭上表達一下不滿的情緒,英女王的離去代表她一個人的時代結束,但王室的存在還是正在發生的歷史,即使是不徹底的革命產物,但其存在並沒有在現實中產生過消極的作用,中國有句古詩: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與史俱進的潮流里選擇更加寬廣的包容,或許也是對歷史的更好解讀,對將來更好的守護.


往期優秀作品回顧:

四川地震進入重建階段,但圍繞各方捐款正在颳起一陣新的輿論旋風

教材為什麼一而再的在配圖上出問題,這是常識性失誤?還是故意?

預測一下:如何應對里根號航母艦隊去而復返高調宣稱將穿越台海

關鍵字: